從學渣到教授,馬雲的三次關鍵抉擇

2023-05-03     抱朴財經

原標題:從學渣到教授,馬雲的三次關鍵抉擇

馬雲教授逐漸遠離商界,開始了新的歷程。

作者:今綸

馬雲最近喜事連連,先是被港大聘為榮譽教授,後又獲聘為日本東京大學東京學院客座教授。

圖源:香港大學官網

圖源:東京大學東京學院官網

馬雲從一名普通講師起步,進而成為一位知名企業家、世界級富豪,如今又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客座教授,他的經歷似乎是閱盡千帆之後,又回到原點,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簡單。

從馬雲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成才、成功的路徑,也可以看到他歸隱田園的智慧與平靜。

01 經歷三次高考,終於進了大學

如今在一些大城市的小升初過程中,依然有不少學校要求看學生的奧數成績,以此區別學生的智商和學習潛力。

馬雲如果回到童年,參加小升初考試,大機率,他會去到一所普通學校,或者搖號去一所重點學校的普通班。寂寂無名混幾年,考不上高中,然後去隨便混個技校、職中,去做一些非常底層的工作,買不起房,也沒有夢想,就是一條鹹魚。

實際的情況是,馬雲讀了個在當時比較普通的小學:1972年,馬雲入讀中北二小,後改名為杭州市長壽橋小學。

童年時期的馬雲(左)和哥哥妹妹在西湖邊合影

馬雲在學校成績一般,貪玩且偶爾打架,他打架還在頭上留下了傷疤,這是馬雲自己說的。

2012年,馬雲剃了光頭參加母校長壽橋小學50周年慶,他摘下帽子說:「這兩天我理了個光頭,剛好看到這道刀疤,那個時候貪玩,跟同學打架,縫了三針,流了很多血,是孫老師送我去醫院。那時候沒有麻藥,老師說我是一個很勇敢的孩子。但其實在小學裡打架,就是個壞孩子的表現。但孫老師認為我還是不錯的,給我無比的信心。」

馬雲出席母校杭州長壽橋小學校慶,剛理的光頭造型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

馬雲在小學混得很一般,他數學不好,還打過架,馬雲在小學一直都沒當過「三好學生」。

有一個女同學讓馬雲記憶很深刻,她舉手說,「我提議馬雲可以當三好學生。」

馬雲被感動得稀里嘩啦,功成名就之後,他說:「我覺得只要有人會欣賞你,只要你認真努力,一定能成功」。

馬雲高考也非常不成功,考了三次,典型的「失敗人生」。

馬雲第一次參加高考,在志願表上填的是「北京大學」,結果數學成績一塌糊塗。於是跑去打工,因為長相不佳被人歧視,未被錄用,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幫出版社送書的工作。

馬雲在送書的過程中看了路遙的《人生》,大受刺激,決定繼續衝刺高考。第二次,馬雲的成績依然很差,尤其是數學,再次落榜。

父母已經失望了,讓他學個手藝謀生,馬雲騎著自行車到處晃,偶然看到了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他的勇氣又被主人公永不言敗的精神點燃了,馬雲再次進入了高考備戰狀態

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學習,每周日到浙江大學的圖書館去看書學習,馬雲真的很拼。第三次考試,他的數學終於及格了,馬雲考上了大學,不過總分離本科線還差5分。

由於英語專業招生指標未滿,部分英語優異者獲得升本機會,馬雲被杭州師範學院破格升入外語本科專業。從此之後,馬雲開始擺脫學渣標籤,因為不用學數學。

大學時期的馬雲(後排右一)

進入大學後,馬雲變成了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憑藉出色的英語穩坐外語系前五名。馬雲當選學生會主席,後來還擔任了兩屆杭州市學聯主席。

1988年,馬雲從杭州師範學院外國語系英語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之後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英文及國際貿易講師。

馬雲是不是人才?當然是。不過,如果他當時沒有參加第三次高考,沒有進入杭州師範學院(現在已經改名杭州師範大學),他的人生很可能完全不同,因為起點和社會資源不同。

那麼,一個數學不好的馬雲拼了三次才考上大學,還有更多的數學或者物理、化學不好的孩子,他們有機會拼三次嗎?他們的數學、物理、化學不好,就真的不是人才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的中國首富鍾睒睒(農夫山泉創始人)在高考方面也是屢敗屢戰。

鍾睒睒

1977年,高考恢復,鍾睒睒與妹妹一起參加高考,並堅持考了兩年,但每次都與分數線差了20幾分。後來,他只好去讀了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現浙江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

以各科都能均衡發展,以總分高低來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是不是對的?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變?這是馬雲、鍾睒睒帶給我們的思考。

曾經的「學渣」後來成為教授,是因為他始終未被磨平,是因為他永不放棄自己,哪怕連他的父母都已經放棄了,這才是教育應該教給孩子們的。

每一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尊重這種興趣愛好、特長,在系統改造方面去創造更好的條件,創造多元化的模式,而不是指望孩子們如馬雲、鍾睒睒一樣,有堅強的毅力突破困境,這是最應該大聲疾呼的。

父母們要有平常心,要看到並讚賞孩子的優點,哪怕他的數學不好,他也有可能是極其優異的人才,可能不是馬雲,而是莫言,或者巴赫,又或者是一名非常優秀的技工。

不要為現有的單一的評價標準所限制,家長也要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保護孩子,支持孩子,家長也要努力提升自己。

02 消滅信息差,看透系統本質

馬雲的人生從來都是一種不安分的人生。

他畢業之後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英文及國際貿易講師,按照常規路線,他應該去努力爭取當副教授、教授,或者當個系副主任、主任,他可是有編制的。

然而,他早已經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1985年,在西湖邊學英語時結識的莫利一家邀請馬雲前往澳大利亞旅行,儘管當時馬雲申請簽證7次才成功前往紐卡斯爾,不過這段經歷也徹底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

馬雲應邀到澳大利亞旅行

馬雲家裡當時並不富裕,馬雲的父親還是比較開明的,當時父親一個月只有三四十塊錢的工資,還是給他湊足了機票錢,買完機票,馬雲手裡都沒什麼錢了。

馬雲到了澳大利亞之後大吃一驚,感覺處處都和老師父母講的不一樣,這是馬雲開始消滅信息差的起點。

多年之後,馬雲說:「在出國之前,他一直以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直到去了澳大利亞之後,他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兒,他才開始覺得必須得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去思考」。

馬雲在莫利父子的帶領下,參觀了紐卡斯爾大學,還去了雪梨,在遊輪上留影。馬雲眼界大開,他和莫利交流的內容包括:可再生能源、環境保護、本土文化培育、邊緣人群權利等。

莫利提供的視角和信息讓馬雲受益匪淺,馬雲後來敢於砸了「鐵飯碗」去創業,其實和他在這一個階段的眼光是有關係的。

馬雲一直不斷地觀察世界最新最潮流的信息,一直在思考如何跟上或者創造新的模式、趨勢,這一切都和他的信息與世界努力保持同步有關係。

到了一定的階段,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那個編制已經對他構成了束縛,掙脫是必然的,因為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知道了更多的可能性。

他成了那個難以被忽悠,難以被束縛的馬雲,他成了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馬雲,畢竟,他在1985年就去過澳大利亞看世界。

馬雲的成功與奮發有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透過澳大利亞這扇「窗戶」看到了更多的信息、素材,知道了父母、老師的局限性,當他成年之後,他「離經叛道」,他超越老師和父母,其實有一定的必然性。

不難想像,當他辭去講師的工作的時候,父母肯定是反對的,有編制的正經工作啊,但馬雲根本不聽,還是決定去創業。

盡最大力量消滅信息差,努力去看更大的世界,成年人和孩子都應該「破繭而出」,知道更多數據、事實、真相,整天沉溺於被嚴格審核、揀選之後的各種無聊短視頻、信息、帖子,是不可能打破信息差的,只是作繭自縛。

03 馬雲對教育和農業興趣濃厚

馬雲的商業成功我們就不說了,因為阿里巴巴的故事盡人皆知,我更欣賞的是馬雲能夠激流勇退,如今又投身教育、農業,成為馬雲教授。

近一年來,馬雲前往荷蘭、日本、東南亞泰國等多個農業研究機構考察農業漁業技術,還曾現身澳大利亞、西班牙。

馬雲到訪荷蘭瓦格寧根大學深入交流農業新技術

今年3月,馬雲以乘車經過杭州某隧道的視頻顯示自己已經回國,隨後去考察了雲谷學校。

馬雲不斷給自己打上的是教育+農業的標籤。

2015年9月16日,馬雲在北京師範大學啟動「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暨首屆馬雲鄉村教師獎」。

項目執行方在全國832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級扶貧縣以及浙江省評選出100名符合條件的鄉村教師,每年為這100名鄉村教師提供總金額為1000萬元的獎金資助和持續三年的專業發展支持。

如今,現年58歲的馬雲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加入東京大學的東京學院。學校是怎麼對外表述的?每一句都很重要:

「在學院任聘期間,馬雲將就重大研究課題提供建議和支持,並與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聯合研究,尤其是在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生產領域,同時,他還將就其創業、企業管理和創新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前沿知識舉辦研討會」。

校方強調了「農業」,馬雲講創業和管理當然也是夠資格的。

東京學院是由東京大學運營的一所新機構,成立於2019年,是東京大學與海外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之間的接口。東京學院著重於五個跨學科研究課題:1、數字革命與人類未來;2. 通過跨學科方法解決行星邊界問題;3. 日本觀察;4. 2050年人文——世界哲學、世界歷史和世界文學;5. 生命及對未來社會的價值。

馬雲對「數字革命與人類未來」肯定是有思考的,對「生命及對未來社會的價值」應該也有一定的發言慾望。

很有意思的是,馬雲在東京大學的聘期不長:聘用期限為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校方表示,馬雲任期將於10月底結束,但合同每年可續簽。

為什麼聘期這麼短?不知道。

相比之下,港大對馬雲的聘期長得多。4月21日,香港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聘請馬雲擔任榮譽教授,聘期為三年。

實際上,馬教授還是馬博士,他曾獲多所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包括香港大學、特拉維夫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國立塔爾萬師範大學、德拉薩大學等。

2018年5月18日,香港大學舉行第199屆學位頒授典禮,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三位傑出人士,馬雲獲港大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以表彰他對科技、社會和世界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香港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馬雲

馬雲在致辭時曾表示,「這是個古老、隆重的儀式,我非常感動。我高考考了三次,做夢也沒想到有一天可以成為博士。所以,我的故事告訴大家,如果你今天考試考得不怎樣,沒關係,也許二十年後,一所像香港大學這樣的好學校等著你。」 

曾經的學渣馬雲,如今成了博士、教授,這本身就意味深長,值得家長、教育界人士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思考。

對於個人而言,馬雲的經歷告訴我們:不要為某些標準所定義,保持清醒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恐懼,不放棄,竭盡全力衝刺,就會有理想生活。

2012年馬雲回到小學母校時,給所有孩子的簽名贈言都是「永不放棄」,他知道自己能一步步走過來,成為富豪、教授,只不過比別人更有韌性、更樂觀、更善於學習。

除了商業上的重要抉擇之外,馬雲的第三次關鍵抉擇就是成為「馬雲教授」。從此之後,他可以花一些時間思考學術問題,閒時在東京大學的校園裡漫步,也是一種享受。

不太忙的時候,馬雲住在日本箱根的別墅里,泡溫泉,點頂級壽司外賣,吃拖羅(Toro,鮪魚魚腩部位)和海膽,馬雲教授的生活其實多姿多彩。

人生不過百年,馬雲教授逐漸遠離商界,開始了新的歷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0bd18161e2343afe5b166e64452a5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