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3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9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權威數據。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發現,2011年至2018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2019年增速卻比上年(2018年為18.57%)下降近10個百分點,且占GDP的比重(2018年為4.48%)僅提高了0.02個百分點,照此增速要實現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縱觀20年行業發展,原創40張圖表,深度統計分析,以為行業同仁們更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作者 |江宿琿(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 | 可可文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8693字 | 預計閱讀時間22分鐘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權威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363億元,比上年增長7.8%(未扣除價格因素),占GDP的比重為4.5%,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
眾所周知,2016年國務院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即文化產業增加值至少要占到GDP的5%。當下,已經進入了2021年,雖然0.5%的差距看似微小,實則艱難。
2019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增速放緩、比重微升,透露出了哪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與2018年之產相比較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邏輯?未來如何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天,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將通過國家統計局近10年發布的文化產業數據,一探究竟。
數說文化產業增加值十年之變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也是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的重點支柱產業。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文化產業才在我國逐步興起,2000年「十五計劃」第一次正式使用文化產業概念,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
2004年以來,隨著《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實施和統計制度的建立,我國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04-200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8%,高於同期GDP年均增長速度。與2004年相比,2009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55.4%;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52%,提高近0.4個百分點。(見圖1)
2010-2012年間,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並大幅度高於同期1GDP年均增速(見圖2)。2010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11052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占GDP的比重達2.75%;2011年是13479億元,比上年增長21.96%,占GDP比重為2.85%;2012年則為18071億,比上年增長34%,占GDP比重3.48%、同比增長0.63%。(見表2)
圖2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國家統計局對2004年頒布實施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進行了修訂,並按照《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新標準,對已發布的2011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及相關數據進行了相同口徑的調整:2011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由13479億元修訂為15516億元,與當年GDP之比由2.85%修正為3.28%。(見表2)
2010—2019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數據對比表(表2)
2012年以後,在歐美債務危機等國際環境大背景下,我國國民經濟運行也出現短暫「放緩」。受此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自2013年開始,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開始出現大幅下降 (見圖3)。2013年其增加值為21351億元,比上年(2012年是34.07%)增長了1 8.15%,下降了近16個百分點; 與GDP的比值為3.63%,同比增長0.15%,下降了0.5個百分點(見圖3、圖4)。
2014—2016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逐漸從規模速度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增長,文化產業在此背景下仍保持年均增長12.9%,已經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30254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14%,首次突破4%(見圖5)。
這表明,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不斷增強。尤其在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文化產業的總量和基數都明顯擴大的前提下,雖然出現波動下浮期,仍然保持了高於全行業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見圖6),並實現了「雙突破」,展現出文化產業在經濟動能換檔時期所蘊藏的巨大潛力。
圖6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然而,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並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017年以後,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放緩、比重下降的拐點逐步開始顯現。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2%,比上年(2016年為4.14%)僅提高0.06個百分點,占GDP比重同比(2016年為0.17%)下降了0.11個百分點(見圖8)。
正當業界感嘆文化產業增速放緩,對文化產業何時才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有所動搖之時,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權威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171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48%,比上年提高0.22個百分點(見圖9)。
這個結果出乎業界很多的預料,究其原因除了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本身因素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2018年國家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後,對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進行了修訂,故比重相應有所調整。
與此同時,2017年底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進行了重新修訂,並於2018年4月頒布實施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標準,其中難免會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增加值同比增長率上揚,但占GDP的比重增速並不大,反映出了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後面將展開分析)。
對比2010年以來近10年的數據可以發現(見表2),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雖然比上年增長7.8%(未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2018年為18.57%)下降近10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4.5%,僅比2018年4.48%僅提高0.02個百分點;占比增速比2018年0.28%,下降了0.26%。
2010—2019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數據對比表(表2)
圖10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反觀,201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雖然下降到7.80%,但仍然高於國民生產總值6.1%的增速。這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恰恰反映出文化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階段所帶來新特點和新變化。
結構對比分析找准市場邏輯
通過前文對近10年來文化產業增加值數據變化對比分析,大家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有了初步了解。但要從海量的數據中找出文化產業內部結構性問題和當前的市場發展邏輯,仍需要從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核算統計數據中打開突破口。
(一)從行業分類看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28121億元,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4%,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文化製造業增加值為11899億元,占比為26.8%,比上年降低2.3個百分點;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4342億元,占比為9.8%,比上年降低0.8 個百分點。(見表3、圖11)
2019年文化產業「三大行業」增加值核算結果(表3)
由圖所見,很明顯2019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中,文化服務業貢獻最大,占全部增加值的63%;其次是文化製造業,占全部增加值的27%,而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僅占近10%。下面,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通過近10年來的「三大行業」數據進行對比(表4),看一下能不能發現什麼特點和規律?
2010—201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三大行業」所占比重對比(表4)
一是文化服務業穩坐「頭把交椅」。由圖12、圖13可見,近10年來,在「三大行業」中,文化服務業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由2010年5937億元,到2019年增加至28121億元,增加了4.7倍,翻了「二番」。從構成占比看,2010年占比為53.7%,到2019年占比為63.4%,增加了10個百分點,年均保持在55%左右的占比。
二是文化製造業堪稱「千年老二」。縱觀10年來文化製造業增加值變化(見圖14),雖然內部構成占比從2016年開始呈現坡形下滑趨勢,由2010年占比39.7%到2019年占比26.8%,下滑了近13個百分點。但其增加值仍然保持良好增長態勢,由2010年增加值4391億元,到2019年增加至11899億元,增加了2.7倍,翻了「一番」。因此,堪稱業內「千年老二」毫不誇張。
三是文化批發和零售業「穩中求進」。與前面這位「大哥」相比較,文化批發和零售業算得上是典型的「穩三弟」(見圖15、16)。從2010年638億元到2019年4342億元,增加了3704億元,是10年前的7倍,年均增加370億元。從構成占比看,2010年占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8%,到2019年增長至9.8%,增長4個百分點。從2013年開始,所占比重年均保持在9.8%。其市場空間仍有拓展潛能。
(二) 從活動性質分類看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文化核心領域創造的增加值為30757億元,占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9.3%,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其中,文化傳播渠道比重提高最多,占比為11.9%,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文化相關領域創造的增加值為13605億元,占比為30.7%,比上年降低2.5個百分點(見圖17、表5)。
2019年文化核心領域及相關領域產業增加值核算結果(表5)
為便於系統分析對比,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對2014年以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兩大領域」可比數據進行了梳理(表6),將從文化核心領域、文化相關領域增加值及構成占比進行對比,找出其背後的市場邏輯。
2014—2019文化核心及相關領域產業增加值對比(表6)
· 一是核心領域增長最快
6年來文化核心領域增加值增長最快,從2014年14671億元到2019年增加至30757億元,增長2倍翻了「一番」;構成占比由2014年61.3%到2019年增長至69.3%,增長了8個百分點,構成占比年均保持在65%(見圖18)。具象到內部6項(2017年前為7項)可見其特點和變化。
1、新聞信息服務持續向好
在核心層6類行業中,新聞信息服務(新聞出版發行)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4—2016年以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口徑統計時,構成占比年均保持在6.7%以上;2017—2019年以新聞信息服務口徑統計,構成占比有微小波動,但構成占比依然保持年均13.5%的增長速度(見表7)。這其間主要是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在內部起到了推動作用。
2014—2019文化核心領域(新聞信息服務)增加值對比(表7)
2、內容創作生產成為重要內核
在核心層6類行業中,內容創作生產始終保持強勁增速。以廣播電視電影服務口徑統計時,構成占比年均保持4.5%上下;2017年納入「內容創作生產」口徑統計後,與數字內容服務、工藝美術品製造等行業形成了新的增長點,2017—2019年構成占比年均保持在21%以上,占據了文化核心領域的三分之一(見表8)。這塊市場增量值得關注。
2014—2019文化核心領域(內容創作生產)增加值對比(表8)
3、創意設計服務依然漸行漸穩
在核心層6類行業中,6年間文化創意設計服務雖有微弱收窄,但依然保持漸行漸穩的態勢。由2014年4107億元、構成占比17.2%,到2019年增加至7640億元、構成占比17.2%,構成占比年均保持在17.4%,2019年出現微弱收窄(見表9)。其市場的影響面並不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仍有發展空間。
2014—2019文化核心領域(創意設計服務)增加值對比(表9)
4、文化傳播渠道增長在合理區間
在核心層6類行業中,文化傳播渠道(2017年前為文化信息傳輸服務)增加值占構成比例年平均增速保持10%左右。2014年構成占比為10.1%,中間2017年、2018年分別下降至8.3%、8.2%,到2019年回升到11.9%(見表10)。隨著文化信息傳播渠道與信息新技術相關行業的融合,未來其發展增速還將進一步加快。
2014—2019文化核心領域(文化傳播渠道)增加值對比(表10)
5、文化投資運營有望「破整升一」
文化投資運營行業,是國家統計結合文化產業發展趨勢,2017年修訂《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2018年頒布實施《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新增加的新業態。從近3年的統計核算數據看,2017年增加值僅為190億元,構成占比0.5%;此後兩年增加值和構占比均翻了近「一番」(見圖11)。從市場潛力看,未來文化投資運營有望成為「新風口」。
2017—2019文化核心領域(文化投資運營)增加值對比(圖11)
6、文化休閒娛樂面臨發展困境
文化休閒娛樂服務是文化產業中相對傳統產業,也是起步發展時期各地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近年來,隨著文化消費轉型升級和新興業態的不斷出現,開始逐年收縮,且呈現發展的「瓶頸」期。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2014年其構成占比為7.1%,到2019年已經下滑到5.4%,收縮接近2個百分點(見表12)。因此,這個市場趨勢應該引起業界重視,及時調整發展方向或思路。
2014—2019文化核心領域(文化休閒娛樂服務)增加值對比(表12)
· 二是文化相關領域增幅不大
再看文化相關領域增加值(見表13),6年來年均增加幅度不大,從2014年9269億元到2019年增加至13605億元,僅增長了4336億元,年均增加723億元;構成占比從2014年占增加值38.7%,到2019年下降至30.7%,下降了8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3個百分點(圖19)。具象到內部3個分類行業可見其特點和變化。
7、文化輔助生產成為新的增長點
在文化相關領域內部3個分類行業中,文化輔助生產始終保持較快增速,尤其是從2017年形始與文化中介服務融合後,增加值和構成占比均實現了新突破。從統計數據看,2014年文化輔助生產增加值為2835億元,構成占比為11.8%;到2019年其增加值增至6992億元,是2014年的2倍,構成占比達15.8%,增加了4個百分點(見表14)。
2014—2019文化相關領域(文化輔助生產)增加值對比(表14)
8、文化裝備生產國內需求降低
文化裝備生產是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及相關產業中的重要行業之一。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看,2014年文化裝備生產增加值為869億元,構成占比為3.6%;到了2017年其增加值為1981億元,對比增長了1000億元,且構成占比提高到5.7%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2018至2019年構成占比開始下滑,分別降至4.8%、4.2%(見表15)。
2014—2019文化相關領域(文化裝備生產)增加值對比(表15)
其主要原因是,受逆全球化加速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文化裝備生產的自主化、高端化程度較低,印版、油墨、傳感器等關鍵元件依賴進口,傳感器、相機、樂器等文化裝備的高端化程度仍然不足,文化裝備生產亟須轉型升級。此外,文化裝備國內外市場需求降低也是內在原因。
9、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止滑加劇」
文化消費終端主要包括文具製造及銷售、玩具製造、節慶用品製造及信息服務終端製造銷售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用品消費的延展業態。從近6年的統計數據看,其增加值和構成占比雙雙持續下滑。2014年增加值為5564億元,構成占比為23.2%;到2019年對應值分別下降至4742億元、占比僅10.7%,下降了近1000億元,構成占比縮減了12個百分點(見表16、圖20)。這與最大傳統文具和筆墨等用品被現代化辦公手段替代有直接關係。因此,未來「止滑」仍有難度。
2014—2019文化相關領域(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增加值對比(表16)
綜合「三大行業」和「九類業態」分析可以發現,近年來,隨著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文化新業態及文旅消費新模式不斷湧現,日益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包括新聞出版發行、廣播電視傳輸、文化休閒娛樂及文化用品生產銷售等傳統文化產業,均不同程度受到轉型發展的強烈衝擊,增速下滑較多。由於內部增加值提升不元均衡,導致了文化及相關產業整體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增速放緩。受疫情持續影響,未來兩年文化產業相關行業增速放緩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結論:未來前行之路仍需披荊斬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文化產業沒有像旅遊產業那樣幸運,在「半開半合」中迎來了8天史上最長的「黃金周」,截至目前已經逐漸實現市場復甦提振。而文化產業在疫情持續影響下,傳統文化娛樂、演藝演出、影視劇生產等傳統業態幾乎「踩了剎車」,而數字文化產業雖然迎來了新機遇,但受制於企業良莠不齊,雖有增速仍舊無法回補整體下滑態勢。
先來看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情況》(因統計口徑不同,故未納入前文分析)再下結論。據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見表17),經對全國6.0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調查,2020年前三季度,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6119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下降0.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6個百分點;動漫、遊戲數字內容服務等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21229億元,增長21.9%。
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規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情況(表17)
一是「五增一減」需要重點關注
分行業類別看,在文化及相關產業9個行業中,有5個行業保持較好態勢:新聞信息服務營業收入6434億元,同比增長17.0%;創意設計服務10276億元,增長9.0%;內容創作生產15855億元,增長4.1%;文化投資運營298億元,增長0.2%;文化消費終端生產12594億元,增長0.8%。
其餘4個行業雖仍為負增長,但降幅明顯收窄(見表17):文化傳播渠道上半年同比增長-24.4%,到第三季度增長至-16.5%,所占比重為10.4%;文化娛樂休閒服務上半年同比下降了50個百分點,到第三季度收降至40個百分點,僅占比1%;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上半年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到第三季度收降至10個百分點,所占比重13.9%仍然不小;文化裝備生產上半年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第三季度收窄為3個百分點,內需拉動較大。
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規上文化企業9個行業營收情況(表18)
二是三大行業「兩降一增」暗藏機遇
分產業類型看,文化製造業營業收入25566億元,上半年同比下降9.5%,第三季度同比下降3.8%,降幅較上半年收窄5.7個百分點;文化批發和零售業10122億元,上半年下降17.7%,第三季度下降10.0%,降幅收窄7.7個百分點;文化服務業30430億元,上半年增長1.7%,第三季增長6.0%,增速提高4.3個百分點。充分證明了文化服務業市場融合性較強,仍是疫情防控常態背景下重點關注的板塊(見表19)。
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規上文化企業三大行業營收情況(表19)
三是兩大領域需要持續強化「支撐點」
分領域看(見表20),文化核心領域(主要包括前表17所列9個小行業)營業收入40423億元,上半年同比下降4%,到第三季度增速轉為增長1.5%。這其中與新聞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內容創作生產、文化投資運營等4個核心層內部行業支撐有重要關係。
相比較而言,文化相關領域營收為25696億元,上半年下降了9.4%,到第三季度收降至3.8%,降幅收窄5.6個百分點,這其中主要是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前第三季增加值為12549億元,增長0.8%)起到了支撐作用,占前三季度文化相關領域營收一半以上。由此,可見前文中所分析的「止滑加劇」,在疫情背景下實現了逆轉。
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規上文化企業兩大領域營收情況(表20)
綜上所述,疫情對文化產業的影響是深遠的,但對推動文化產業結構性轉型升級又是有利的,對進一步健全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必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就當前而言,就是把握形勢、趨利避害,有效解決好新興文化產業主體支撐不夠,傳統文化產業動能不足等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形成新的「四梁八柱」,才能有望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話題互動
你對文化產業增加值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主題搜索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
歡迎給 江宿琿 打賞,您的支持就是他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gqvFncBct9sAqDc6S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