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公園,叫做城市

2022-07-25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有一種公園,叫做城市

深圳,一座建在公園裡的城市。從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首批5個公園,至2021年底建成各類公園1238個(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深 圳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

這些公園在這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一顆顆綠色明珠, 構成了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了自然郊野公園、城市綜合公園、特色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廊道公園等豐富多樣、功能互補的多級公園體系和城園融合的城市公園格局,讓 市民既能「推窗見綠、開門進園」,又能漫步郊野、親近自然,聽鳥 叫蟲鳴、賞薈萃芬芳。

> 深圳人才公園,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5月28日,《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草案)發布,未來的深圳將是一片山海城交融的生活 家園、人文與自然野趣相伴的戶外樂園。山的俊朗、海的遼闊、水 的靈動將以更加親人的姿態融入這座城市,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在這些公園的背後,離不開深圳景觀設計師與設計機構的持續探索與實踐。 本期特刊選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深圳公園建設典型案例,從設計視角深入解析深圳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創意設計為抓手的城市實踐,解讀深圳城市發展的內涵要義,探索獨具深圳特色的綠色「設計之都」建設的新經驗、 新模式、新路徑。

華僑城生態廣場,華僑城供圖

華僑城生態廣場:城市公共空間的超前探索

初夏時節,鳳凰木林在華僑城生態廣場中燦若雲霞,紅花綠葉與雨後晴空相 映成趣。這個於2000年落成的開放式城市公共空間,是中國城市建設理念創新的標杆所在。

華僑城生態廣場作為獻禮21世紀的項目,希望呈現出新世紀的精神風貌以及意志品質——「人文」「生態」「可持續」。據AUBE歐博設計創始人、主持設計師馮越強介紹,早在特區建設「遇山就平、遇坑就填、有路就拉直」的時代,華僑城集團便借鑑荷蘭和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理念,採納「依山就勢,保持地形地貌的原汁原味,讓城市建設讓步於自然環境」的規劃方案,提出尊重自然、尊重社區、尊重日常,在高密度下復合利用土地。這在當時的中國相當超前。廣場作為AUBE歐博設計在中國完成的第一個作品,也成為其後來眾多作品的精神原型和坐標原點。

> 華僑城生態廣場盛開的鳳凰花,AUBE歐博設計供圖

「廣場的設計體現了對城市空間公共性、人文價值和生態理念的思考。」據馮越強介紹,廣場地處華僑城片區的核心空地,原本具有極高的地產開發價值, 卻被規劃為一座完全開放、連接社區、服務居民和遊客、體現城市文化品位的市民廣場。設計團隊在設計中反思了改革開放早期城市建設方式,從整合規劃、建築和景觀三個層面貫穿低技術生態設計策略,融合公共社區與景觀公園屬性,兼顧了人文活動和自然山水,將建築、鋪裝、水體、植物不同層次的減排滲透到廣場,增強其在地性與可持續性。

設計之初,團隊在這裡種下了一批鳳凰木,希望廣場隨季節變換呈現不一樣的氣息。22年後的今天,生態廣場仍然充滿生命力,人們在這裡親近自然,平等地享有每一寸公共資源,與空間建立起情感聯接。當年種下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每到五月,一年一度的OCT鳳凰花嘉年華會也如約而至,呈現出一幅 人、城市、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深圳人才公園,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深圳人才公園:城市精神的別樣彰顯

「國家的強盛,歸根結底必須依靠人才。」40多年間,深圳之所以能在一張 「白紙」上繪就出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蹟,離不開人才的支撐。2017年,在全 球人才持續湧入深圳的大背景下,我國首個以褒獎和激勵人才為主題的公 園——深圳人才公園在南山區落成。「人才賦予公園靈魂,公園彰顯城市精 神。」大量人才元素在這裡與自然景觀交相融合,與15公里深圳灣濱海長廊互 為呼應,勾勒出一幅內涵豐富、景觀多元的濱海風景畫,描繪出深圳城市精神 的別樣圖卷。

> 深圳人才公園,攝影:張超

「人才」這一看似虛空的主題,如何用物理空間表達?對於深圳而言,創新是其人才發展的核心內涵,並不遵循某種既定規律,而是通過自我突破實現城市的今天。AUBE歐博設計團隊遵循自然原則,從文字、數學等不同層 面對深圳人才精神予以具象傳遞。例如,公園π橋兩側欄杆上鑲嵌著圓周率小數點後2017位,呼應著開園時間。橫跨海灣的星光橋上特別設置了30位 深圳傑出人物的星光柱,致敬為這座城市發展做出奉獻的傑出人才。柱身銘 牌上附有二維碼,只需手機掃一掃,便可聆聽人物事跡的有聲介紹。中心湖西側的人才與歷史景觀牆上,刻著「人才」二字的不同形義演化字樣及相關名家名篇。

孩子是城市的未來和希望。為培育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公園於 2020年10月進行了兒童友好設計改造。「設計團隊從3-14歲兒童成長需求的 『自然、科學、藝術、遊戲、關懷、安全』6個維度出發,將公園塑造成自然樂 園、城市課堂、親子舞台。」AUBE歐博設計董事、總景觀師祝捷說,「開放空 間裡的知識比書本更加生動。我們將科學與景觀結合來開闊兒童視野,他們 可以在人才故事雕刻牆、百傑山、院士林里閱讀前輩拼搏創新故事,從π橋、 公式長廊上學習數學公式與科學知識,讓科學成為孩子心中的城市記憶。」

> 大梅沙海濱公園,攝影:李佳斌

與此同時,地處海濱的人才公園也是一處高度融於生活的濕地公園和城市綠肺,湖體中的砂石灘島群是鴴鷸類候鳥每年兩次遷徙線路上的落腳點。候鳥 離島、雨水花園、潮汐水岸……孩子們在此認知植物、感受潮汐、親近候鳥, 感受生命與自然的珍貴美好。更為廣闊的草坪、水窪、跑道、自然沙池則是孩子們的遊戲世界,他們帶上滑板、皮球、風箏,不受約束地奔跑嬉戲,這是城 市為孩子們創造的寶貴空間財富。

大梅沙海濱公園:一個活力自然遊樂場

提及深圳最知名的景區,大梅沙海濱公園一定榜上有名。「梅沙踏浪」亦被評為「深圳八景」之一。2018年,因受颱風「山竹」影響毀壞嚴重,公園於次年著手災後重建。項目由美國SWA設計進行概念設計與方案設計,由鐵漢生態負責設計總包。「我們以體現大梅沙獨特風情的風、光、水、沙,定義濱海公園災後重建的主題,為公園構想出一個充滿活力的自然遊樂場。」公園景觀重建項目設計總負責人李佳斌如是說。

大梅沙海濱公園,攝影:李佳斌

作為一座濱海公園,設計規劃要充分尊重場地現有機理和場所文化,藉助自 然的力量營造更為生動多彩的濱海體驗。基於此,公園被分為觀海漫步區、核 心區、遺址文化區和生態復育區。跟隨設計動線從東入口進入,便是觀海漫步區,被打造成為集遊客服務中心、淋浴、衛生間、簡餐服務等功能空間。風信長廊騰空跨越成為最佳海景觀賞點,棕櫚喬木與大草坪相結合成為濱海嬉戲的主陣地。在核心區內,下沉廣場連接著地鐵出入口,設有沙灘浴場綜合服務區,服務建築屋頂及地鐵上蓋鋪設了大型草坪空間及觀海平台。遺址文化區保留了場地原始植物風貌,融入現代自然植物空間打造手法,設計成一個濱海森林。生態保育區則依據場地高差及現狀,將濱海紅樹植物、觀賞草境與原生植被相結合,形成具有固沙防潮、生態保育功能的濱海植物涵養區。

有意思的是,公園服務建築以異形曲線為形態,採用清水混泥土材質,通過獨特的結構設計在內部達成通風效果。「海潮自東南向西北流入大鵬灣,潮水在沙灘中留下浮雕般的痕跡,這是風和水對沙的標記,也成為我們雕刻場地的語言。」李佳斌表示,「大梅沙夏季主導東風,建築向東開口,藉助海風吹,吹 過拔風井,形成互壓來強化建築的自然通風,降低建築能耗。」

大梅沙海濱公園,攝影:李佳斌

為達成生態保護與景觀藝術完美結合的目標,設計團隊通過修復損害、局部梳理、豐富種植等形式,將原生植被與新設計植物景觀相互融合。「我們將場地內與紅線外山體、道路、城市、港灣相結合,最大尺度地展現濱海植物群落風貌。」李佳斌解釋稱,「整個海岸線植物景觀形成由東向西依次由『棕櫚+ 花林+大草坪』為主的城市植物景觀向濱海『紅樹林+草境』的郊野植物景觀過度,由北向南依次由熱烈繽紛的門戶植物景觀向沙灘椰林植物景觀過渡的生 態格局。」

恩上古村生態公園:重建生態互信

在「一半山海一半城」的鹽田區,有一條69公里長的「生態翡翠項鍊」,將城區 風景區、森林公園、綠道、登山環道與半山健步道串聯起來。位於梧桐山國家 森林公園內沙頭角林場恩上村舊址的恩上古村生態公園則是這條「項鍊」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 恩上古村生態公園航拍照,攝影:陳啟業,沙頭角林場供圖

公園一期占地面積約為20公頃,目前已基本建成。「我們以『溪流成形、自然成景、築塘蓄水、生態互動』為整體設計理念,希望最終將其打造成為市民的自然休閒廳堂、兒童的戶外生態課堂、鳥兒的棲息生活食堂。」據項目設計負責人李佳斌介紹,設計場地沿著恩上公路布局,分布有恩上水庫及鳳湖,通過設置功能分區、塑造微地形、布置親水平台、配套建設便民服務設施、種植各類植物等方式,形成集健身、休憩、親子遊玩、觀光攝影等於一體的山林空間。

如何通過設計重建生態互信,是公園規劃的一項重要考量。「為什麼在城市綠 地中,鳥見人就飛走了?因為二者間的信任關係沒有很好地建立。我們希望在 這重建人與自然的親信關係,讓人與鳥類在同一空間和諧共處。」李佳斌解釋 稱,設計團隊在前期對梧桐山山體水系進行了大量考察與論證,沿恩上水庫設計建設了一條長約3公里的環濕地碧道;採用借景、點景、步移景異的動態有緣效果布局,在碧道旁營造出大面積前灘濕地,吸引更多鳥類駐足覓食;增設景觀節點、配備服務設施,打造了登山探幽的生態廊道。

>《花叢錦繡》,攝影:麻堅娜,沙頭角林場供圖

公園整體打造出溪流、古樹、藝術草坪三大景觀。設計團隊順應場地、依山就勢,將原有水系設計還原,規劃出大型景觀水面,並結合梧桐山主峰形成山環水繞、山水相映的景觀。從水系一側遠眺對岸,數棵大型古榕樹屹立於草坪中,極大地豐富了空間尺度。同時結合原有場地標高,做成藝術台地效果,形成了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景觀體驗,讓遊客在戲耍時互不干擾。

公園二期設計面積約為36萬平方米。據李佳斌透露,二期項目位於恩上水庫 上游、鳳湖北部,雖生態基地良好,但仍存在生態脆弱、視野密閉、植物雜亂、 雨水季節水土流失等問題。設計團隊正在對其進行生態規劃與景觀設計,以構建多元多棲生態的山林空間,打造成為兼顧交通互聯、生態休閒和自然教育的綜合性場地。

> 歡樂港灣,華僑城集團供圖

歡樂港灣:「海洋山水」的再定義

歡樂港灣位於寶安中心區南部,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坐擁深圳西部45公里的海岸線,是由美國LLA建築設計和SWA景觀設計共同打造的集濱海休閒、文化旅遊、藝術體驗、生態辦公為一體的國際化濱海城市新坐標,包含寶安海濱文化公園、「灣區之光」摩天輪,濱海體驗式商業街區與「灣區之 聲」深圳濱海藝術中心、JW萬豪酒店「光之翼」。其中,濱海文化公園憑藉多樣化、復合型功能的城市生態公園設計,曾獲景觀界「奧斯卡」2017年度美國ASLA景觀規劃設計類大獎、2022ArchDaily中國年度建築大獎冠軍等。

廣東獨有的濱海風情是濱海文化公園的設計靈感之源。陡峭的海岸線、連綿的草地、海角、蜿蜒的小溪和倒影的池塘等典型風貌被重新演繹在設計中, 這是SWA景觀設計團隊對公園所在地文化的一種回應,專屬於公園的「海洋山水」也應運而生。設計團隊希望通過「海洋山水」在公園裡重新定義深圳山海城市中人與水的關係;充分利用前海灣的「海灣之水」,打造出開闊的濱水及豐富的觀景空間,讓人們從不同角度享受獨特壯美的海灣景致;場地內部打造了「互動之水」,引入一條「水飄帶」,最大化地增加親水介面,並結合功能塑造出不同性格,讓水更具互動性、可親近性和多元主題性。

>「灣區之光」摩天輪,華僑城集團供圖

「跟隨世界各地城市與水岸之間重新建立聯繫的趨勢,設計師們正評估海平面上升、城市密度、對公共空間的需求,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激發濱海景觀的潛力。」SWA集團執行董事、美國景觀建築協會院士、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景觀設計師David Thompson說,「在這裡,城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服務於市民的需要,尊重與自然的關係。」

公園東側高達128米的「灣區之光」摩天輪,是歡樂港灣最夢幻的存在,也是深圳的城市新地標,由Starneth Engineering打造,採用世界首創的魚鰭狀異形大立架,是全國首座全天景迴轉式轎廂摩天輪。轎廂中全方位無死角的通透玻璃帶來了極致的開闊視野,人們可縱情享受深圳的繁華景致與前海灣的自然風光。以摩天輪為起點,設計師還在公園內設置了其他12個特色建築物, 進一步強化公園濱海岸線的吸引力。

大沙河生態長廊景觀,華潤深圳供圖

大沙河生態長廊:對話人與河流

擁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是一座城市得天獨厚的幸運。古往今來,名城與河流之間,釀造出的美麗與繁華、文明與夢想不勝枚舉。大沙河,便是這樣一條傳承著深圳南山居民記憶的「母親河」。為提升河流景觀,讓百姓更加近水、親水,深圳市政府於2018年對大沙河重新規劃,打造了大沙河生態長廊,沿河岸有大沙河公園、九祥嶺濕地公園以及與塘朗山山體交界處等關鍵節點、重要區域。「我們聚焦河岸環境的營造,致力於打造一條傳承悠久歷史、彰顯本地活力、助力城市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河流。」大沙河生態長廊設計經理楊恩澤說。

在楊恩澤看來,大沙河之於深圳,伴隨著城市的成長、歡笑,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記憶。「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段大沙河;希望通過景觀重塑,讓市民重拾過去的美好時光,重塑城市『鄉愁』。」為此,他帶領團隊深挖大沙河的歷史,把握參與者的體驗,理解人與環境的需求,促進人與自然的對話。大沙河公園內,沿河兩岸的人行道被大幅降低,從視線上將河道觀景面打開;原河道旁的隔離欄、行道樹,被重新布局為開放空間,人們可無障礙地進入公園休憩、散步;景觀以梳林草地為主,配合狼尾草及毛冠草等觀賞草,增添清新自然趣味;並在沿河打造不同類型的活動場所,遊人可根據自身喜好看水、親水、戲水。

> 大沙河生態長廊,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大沙河更是一條『城市項鍊』。」楊恩澤說,「其動人之處在於,始終與深圳百姓的生活、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通過設計將河流、人與城市重新連接,讓 人們在這條文化之河的每一段都能留下不同而又深刻的文化記憶。」河流上 游緊鄰西麗科教城、大學城,通過設計將其與高等院校結合,讓文化、城市的青春朝氣與河流融為一體;中游的西麗片區,設計景點以城市森林特色為主, 鬱鬱蔥蔥,鳥語花香,讓百姓重拾昔日河川的記憶;在大沙河出口處的深圳灣畔,則是高新產業園區。

虹橋公園:山林間盤旋的「紅飄帶」

位於光明區的虹橋公園有一條「紅飄帶」。這是一條打通繁華都市與森林生態 的紅色休閒廊道,銜接城區與大頂嶺綠道,在翠麗林木中華麗綿延,優雅又飄 逸,全長4公里、寬5米、平均高度8米,是全國第二大鋼結構單柱多曲景觀橋。

> 虹橋公園,深圳市光明區委宣傳部供圖

虹橋公園規劃面積約403萬平方米,由荷蘭LOLA建築景觀事務所設計,於2020 年正式對外開放。公園以「搖籃之森」為理念進行整體設計,曾獲世界建築節 中國2020年度最佳景觀設計大獎與世界建築節中國2020年度優秀作品獎。

何謂「搖籃之森」?公園以「綠野光明,生態之巔」為定位,以「虹橋」為主軸, 串聯入口區、碧湖運動區及森林運動區,讓遊客在此共享創意運動、都市休閒 與自然研學的風采與活力。「虹橋」的設計依山就勢,尋森林巡防道和野徑修 築施工便道,最大限度避免林木砍伐和山體開挖;橋體施工中對周邊樹木均採用枝葉修剪方式,達成「讓山林保持原狀,讓項目回歸自然,讓虹橋與生態共生」。

> 香蜜公園,深圳市福田區城管局供圖

僅僅保護和留存自然是不夠的,需要重新鑄造城市與自然的關係。虹橋公園將會是一扇櫥窗,向人們展現多種多樣構建城市、自然互惠關係的手段。園中這條騰空高架的「虹橋」,將森林公園、光明中心城區的綠地和更遠的山區相連,引領人們穿過不同氛圍的空間,經過多個興趣點。

功能上,「虹橋」相當於一條行人專用的高速公路,沿途按一定韻律分布著出口,全程沒有陡峭的坡度。「森林與運動以最具生機與創新力的方式在公園中被呈現了出來。」據華僑城光明相關負責人陳欣介紹,設計團隊採用了創新性的運動空間設計手法,讓來者能更好地在韌性環境中進行鍛鍊與放鬆;依據 場地原有高程,對「虹橋」橋面斜坡角度進行細緻推敲,坡度全程保持在5% 左右,能滿足各年齡段用戶的需求,讓每個人都可較為輕鬆地到達山頂,一覽 周邊都市肌理和自然風光。

香蜜公園:編織城市文化

「場所是我們生命的布料,記憶和身份縫在上面。」在香蜜公園主創設計師蘇 肖更看來,正如不同地域的織物帶有當地文化和民風密碼一樣,城市空間在 場所和事件經緯交織下也會成為帶有獨特基因的生命體,構成城市的文化光 譜。香蜜公園以「編織城市文化」為理念,通過最大限度地鼓勵多元使用和文 化事件的發生,使其成為可以自組織的、具有高度文化包容性和充滿生機的 城市空間。

蘇肖更表示,深圳並不缺公園,也不缺文化多元性。但高標準的綠地配置和活躍的文化之間存在錯位:作為移民城市和新興的國際化大都市,多元文化自 下而上地尋找著同好、舞台和領地,期待城市空間給予積極回應;而作為城市 空間可貴的類型之一,公園沒有發揮出自身的文化激發潛力,缺席了大部分城 市公共生活。

> 香蜜公園,深圳市福田區城管局供圖

城市景觀已從「風景」轉變成「洞悉當代城市的透鏡,也成為重新建造當代城 市的媒介」。作為深圳市中心的公園,香蜜公園不僅是景色宜人的綠洲,更是包容文化多元性的城市空間。設計團隊通過梳理區域可達性增加公園對外界 面的開放性,通過挖掘現狀場地空間及構築所蘊含的事件和行為習慣,以兼容性、參與度、敘事性等評判原則進行空間功能的篩選和取捨,同時打破傳統的功能分區、弱化功能指向、鼓勵功能並置,最大限度地提升場地對事件的適應能力。

公園還引入了四小文化建築,為景觀空間提供豐富的事件外延。1.3公里長的 空中棧道實現了不同維度和要素之間的跨層級連結,成為多種功能和事件的載體。由南沙原創建築設計工作室設計的婚禮堂掩映在公園裡,成為園景中的點睛之筆。中式堂採用傳統中軸對稱布局,串聯內院、建築和湖面;西式堂座落在湖面上,以禮拜堂為原型,非對稱的開放立面與廣闊的湖面渾然一體。

「2017年7月香蜜公園開園,公園的生長剛剛開始。」蘇肖更表示,今天,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香蜜公園不僅是一處可貴的自然空間,還是市民交往、文化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促進著城市文化的生長與交融。(編輯:九月)

策劃 Planner / 本刊編輯部

執行 Pictures / 文陽洋 Wen Yangyang、李小芳 Li Xiaofang、鄒羽涵 Zou Yuhan

文 Article / 文陽洋 Wen Yangyang、李小芳 Li Xiaofang、鄒羽涵 Zou Yuhan

圖 Pictures / 各單位、機構、設計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e22844b53cbe3d4d31051c3afeae5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