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寶寶之後,寶寶就成了全家人的焦點,全家人的情緒都會跟著寶寶每一天的變化而「喜怒無常」。寶寶解鎖新技能、吃得好睡得好,全家人都喜笑顏開;寶寶哭鬧哭、出現小問題,全家人都緊張又擔心……
其實,養娃說容易不容易,但說難也不難。尤其一歲前的寶寶,每個月都有發育特點和養護重點,家長只要提前Get這些育兒知識,就可以把寶寶照顧的更好,減少生病,變身「天使寶寶」。
就比如百天內的寶寶,老人們常說「一月睡二月哭三月攢肚」,這就是前三個月寶寶的發育規律,新手家長們一起來學學吧,看完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會讓你帶娃更順利。
一月睡: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甚至擔心寶寶是不是正常
胎寶在媽媽肚子裡時,除了每天胎動之外,剩餘時間多半是在睡覺。
在剛出生的第一個月內,也就是新生兒期,處於過渡階段,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長達16-20小時,清醒的時間很少。
而這樣的狀態,也正好滿足寶寶 出生後快速生長發育的需求。有些新手媽媽會擔心「寶寶為什麼總是在睡覺」,就是這兩個原因,看完以後就不要再擔心了,多數是正常現象。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睡眠時間也會逐漸縮短,出生2-5個月,寶寶每天睡眠時長約為15-18小時,6-12個月每天睡眠時約長為14-16小時,這點新手爸媽們也要知道。
【京媽建議】:
如果寶寶正睡著,媽媽覺得該給寶寶吃奶了,不用叫醒,輕輕的用NT刺激寶寶嘴巴,寶寶會「覺醒吃奶」。
但如果寶寶連著睡了4個小時以上,甚至是迷迷糊糊的嗜睡狀態,就要當心了,必要時要去看醫生。
寶寶睡覺時還要注意 安全問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的最安全睡姿是仰睡,如果寶寶有吐奶,也可以側睡,但側睡時大人一定要在旁邊看著,防止寶寶嘴巴和鼻子被堵住發生窒息。
二月哭:每天哭,哭到全家人都要崩潰!
一個朋友家寶寶,快滿2個月了,前幾天跟我吐槽說,寶寶只要是睜著眼睛的狀態就會哭鬧,又很難哄睡。
這種狀況晚6點至晚11點最強烈,喂奶後能安靜大概10分鐘,然後就又開始哭鬧,好不容易哄睡著,一會兒又會醒來,醒了就又是哭叫,她說四個大人都快被娃整崩潰了,也不知道咋回事兒。
應該不少新手爸媽,到了寶寶兩個月左右,有同款娃吧?
可是,這到底是怎麼了呢?
首先,這個階段的寶寶處於猛漲期,過快的生長發育會給骨骼和身體帶來一定的刺激,致使寶寶出現哭鬧的情況。
其次,這個階段的寶寶還容易發生腸脹氣和腸絞痛,比如喂養方式不正確,讓寶寶吃奶的同時吃進去過多的空氣,喂完奶還不拍嗝,吃進去的空氣就開始在寶寶肚子裡「作妖」,讓寶寶哭鬧、打挺、肚子脹的圓鼓鼓、放臭屁等。
再次,兩個月左右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全,還在不斷的發育,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比如噪聲、光線等,寶寶也會因此出現驚跳反射,打擾了寶貝睡覺,讓他變得煩躁,也會哭鬧一通。
最後,媽媽沒能及時捕捉到寶寶的「需求信號」,比如沒有按需喂養、沒能及時發現寶寶尿了拉了、寶寶想讓抱抱時沒及時滿足,那他也會使用「終極大招」——哭鬧。
【京媽建議】:
面對二月哭的寶寶,家長一定要先 了解造成寶寶哭鬧的原因有哪些。
及時且正確的給寶寶喂養,喂奶後要拍嗝,減少腸脹氣、腸絞痛的困擾。
平時生活中,減少外界因素對寶寶的刺激,比如強光線、較大的聲音等,還可以給寶寶裹襁褓、穿防驚跳睡袋等。
多陪伴寶寶,並及時給予安撫,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三月攢肚:八九十來天都不大便,到底正常不正常?
之前有個媽媽跟我說,她家寶寶攢肚特別厲害,都是八九天才大便一次,最多的一次是十一天,急得她差點用了肥皂條,最後寶貝自己拉了。
三個月左右的寶寶,消化吸收功能開始逐漸發育完善,消化能力逐漸增強,寶寶大便的次數會開始減少。
相對來說,母乳比配方奶更容易消化吸收,消化吸收後留下的殘渣也會比較少,大便次數也就會減少。但也不是絕對的,不同寶寶有個體差異。
但基本到了三個月左右,寶寶大便次數減少、排便間隔延長,就可能是我們經常說的攢肚,不一定是便秘。
【京媽建議】:
如果寶寶幾天不排大便,媽媽 不要過於擔心,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和寶寶的喂養,同時密切觀察,只要寶寶吃得好、睡得好、精神狀態好,多是攢肚。
但如果寶寶在 排便時有排便費力的表現,小臉兒憋的通紅,腹部出現了比較硬的包塊,這可能是便秘,就要注意排查原因了,比較嚴重或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最好及時去看醫生。
總之,每個月寶寶都有自己的發育特點,家長最好提前學習些育兒知識,了解寶寶不同發育階段的特徵,以便準確判斷是否正常,及正確的應對。
你家寶寶在前三個月是否也具備前面的這些特點呢?來和爸爸媽媽們分享你的育兒經驗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be536dda4f86b9468c2dc87c6f641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