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內三次遷都,哈薩克的首都為何老變?

2023-05-22     以史為鑑

原標題:100年內三次遷都,哈薩克的首都為何老變?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近期在中國西安召開的中國-中亞峰會在如今的世界局勢下顯得意義非常,這也是中國和中亞五國建交31年來,六國元首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峰會。

並且六國約定,中國-中亞峰會會晤兩年一次,下一屆2025年將在哈薩克舉辦。

提到哈薩克,很多人都記得在地理課本上講過:哈薩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國,面積是世界第九,而且還橫跨亞歐兩大洲……

但是近幾年來,許多人對哈薩克的印象是——怎麼首都又雙叒換了?

本期@以史為鑑 跟大家簡單聊聊哈薩克換首都的歷史。

一、克孜勒奧爾達

哈薩克的歷史很久遠,但是因為中亞地處歐亞要道,在歷史上先後被中國、波斯、阿拉伯帝國、契丹人、蒙古帝國、沙俄等所控制。

清朝時期,因為十全老人滅掉了準噶爾,這也解除了準噶爾對於中亞地區的威脅,當時中亞的多個部落向清朝臣服。

但是等到鴉片戰爭後,清朝勢力衰落,這些地區就被沙俄所吞併,成了沙俄的一部分。

等到十月革命後,中亞在1920年成立了俄羅斯聯邦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25年4月19日,中亞各國按民族劃界,哈薩克被改稱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此時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首都是克孜勒奧爾達。

克孜勒奧爾達位於錫爾河下游右岸,最早叫卡姆斯特-卡拉(蘆葦之城),1820年浩罕汗國在這裡建立了阿爾梅西特要塞,意思為「白色清真寺」。

在1853年,這裡被沙俄彼得羅夫斯基帶領的2000沙俄軍隊攻克,並把要塞改名彼得羅夫斯克,當時防守的浩罕汗國的將領就是後來禍亂一方的阿古柏。

在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時期,彼得羅夫斯克被改名為「克孜勒奧爾達」,在哈薩克語中,「克孜勒奧爾達」的意思是「紅色+城市」。

克孜勒奧爾達市現在是錫爾河畔最大的城市,還是一個港口。

克孜勒奧爾達是哈薩克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一個首都,但是它僅僅當了4年時間,1929年的時候,哈薩克把首都遷到了阿拉木圖。

二、阿拉木圖

阿拉木圖在清朝時歸伊犁將軍管轄,當時名字叫古爾班阿里瑪圖,在蒙語中意為「有三棵果樹之地」,1854年被沙俄侵占。

阿拉木圖是哈薩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首府/首都。

從1929年到1991年一直是哈薩克蘇維埃共和國的首府;在蘇聯解體後,又當了6年哈薩克的首都,直到1997年遷都阿斯塔納。

阿拉木圖之所以能在蘇聯時期成為哈薩克蘇維埃共和國的首府,主要原因在於阿拉木圖交通便利,人口眾多且靠近中國,方便蘇聯控制中亞,並且覬覦新疆。

蘇聯為了更方便統治中亞,採取了下面幾個措施:

1、移民

蘇聯把俄羅斯人、哥薩克人等各族人口向地廣人稀的中亞地區遷移,希望改變當地民族單一的人口結構;

2、劃地

蘇聯把原屬於俄羅斯且靠近哈薩克的一部分土地劃歸哈薩克,包括土地上的大量俄羅斯族人;

3、重農輕工

哈薩克在蘇聯時期主要承擔原料生產和糧食基地的作用,僅有的部分工業也多是與工業原料有關的採礦業和礦產品初級加工業,還有航天相關的重工業。

而阿拉木圖也得益於外伊犁阿拉套山脈的眾多山溪的灌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蘋果之城」。

在蘇聯時期,阿拉木圖作為哈薩克首都還很合適;但是等到蘇聯解體後,阿拉木圖的弊端一下子就突出來了。

1、重心偏南

阿拉木圖太靠近邊境,在安全上存在隱患;

2、人口太多

阿拉木圖是哈薩克第一大城市,人口密度很大,不利於發展;

3、距北方太遠

蘇聯解體後,之前劃分給哈薩克的原俄羅斯北方几個州分離意願加強,哈薩克為了更好統治北方,壓制當地分離勢力,遷都勢在必行。

三、阿斯塔納

1994年,哈薩克剛剛獨立3年,時任哈薩克總統的納扎爾巴耶夫就宣布要在2000年之前把首都遷移到中北部城市阿斯塔納。

在1997年,阿斯塔納正式取代阿拉木圖,成為哈薩克「永久性首都」。

阿斯塔納最早是哥薩克軍隊在1824年於伊希姆河河岸建立的堡壘;在蘇聯前期,這裡名叫阿克莫林斯克,是蘇聯發配犯人的集中營所在地,索忍尼辛就曾在附近勞動過。

赫魯雪夫時期,阿克莫林斯克又改名為切利諾格勒,也就是「墾荒城」的意思。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當時赫魯雪夫在哈薩克搞了一個墾荒運動,為了讓哈薩克成為蘇聯第二大的糧食生產地。

1991年哈薩克獨立後,又將帶有蘇聯色彩的名字——切利諾格勒改稱為阿克莫拉,也就是白色墳墓之意。

通過以上經歷,大家都能看出來阿斯塔納並不是一個大城市,但是這裡的位置卻非常重要。

阿斯塔納得益於墾荒,是哈薩克工農業的主要生產基地;而且這裡是哈薩克縱貫鐵路和南西伯利亞鐵路的交會處,而且地處北部工礦區中心……

納扎爾巴耶夫綜合考慮後,決定將首都遷移到這裡,並且把原意為白色墳墓的阿克莫拉改名為「阿斯塔納」,意思是「首都」。

從1997年開始,阿斯塔納正式成為哈薩克的新首都。

四、阿斯塔納改名

哈薩克自從1991年獨立,當時擔任哈薩克蘇維埃共和國主席、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的納扎爾巴耶夫,當選為新成立的哈薩克共和國的首任總統,並且此後連續當選5任總統。

2019年3月19日,納扎爾巴耶夫宣布辭去總統職務。第二天,哈薩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為紀念哈薩克首任總統努爾蘇丹·阿比舍維奇·納扎爾巴耶夫的功績,將首都「阿斯塔納」更名為「努爾蘇丹」。

但是納扎爾巴耶夫辭職後,哈薩克國內政局多變,短短兩年半後,哈薩克再次修改首都名稱。

2022年9月19日,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發出總統令,宣布將首都努爾蘇丹重新命名為阿斯塔納。

這就是一百年時間內,哈薩克三次變遷首都以及來回改名的歷史。

其實不論首都或者首都名稱如何變化,其背後最核心的邏輯還是國家利益。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首都都不容易發生改變,是因為目前的首都大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檢驗,是最適合治理好一個國家的核心!

而哈薩克首都的變遷正說明:中亞地區在一百年時間內多次發生劇烈變化,逼迫哈薩克不得不多次變更首都。

我們讀歷史、思考歷史就要以史為鑑,希望哈薩克在這一次世界局勢變化中能夠把握好世界潮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b74875d3f88deca60bd6fbd02eff9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