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束文傑
印象中,大約四五歲時,我家曾住在黃山路上的「韓窪」。這個地名,以及附近的「東陳崗」在今天鮮少再被提及,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具體在哪兒。也不怪,時過變遷,這裡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模樣。也只有曙光路和二中,還能喚醒一代人的記憶……
曙光路路牌(攝影 | 束文傑)
曙光路 見證合肥成長
閱讀了許多關於合肥曙光路的文章作品,中隱於市、美食街、菜市場、老二中……街道內的新舊建築都有講述,唯獨沒有提到這條路的歷史。
曙光路(攝影 | 束文傑)
打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地名資料,輕輕拭去上面的塵土。本想著能夠尋找到什麼線索,結果僅僅是街道的起訖點、長度和路面信息。而在更早的六七十年代的地圖上,一直存在著「曙光路」的身影。
上世紀八十年代,地名信息(來源 | 《安徽省合肥市地名錄》)
上世紀七十年代,老地圖(來源 | 《合肥老城志略》)
曙光路究竟什麼時期開始出現呢?建國前不大可能了,當時正是南門外大郊區呢,時間範圍便縮小到解放後了。有朋友說,不要找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合作化路與曙光路幾乎同時出現。如此再看今朝,前者早已延長成橫跨兩區的現代化南北大通道,後者則靜靜地守在這裡六十多年,見證著合肥一步步成長……
曙光路長圖(製作 | 束文傑)
老二中的記憶
當我走過中隱於市,並沒有沿著曙光路繼續向前走,而是被岔路上的一座大門所吸引。大門由四個門柱組成,中間高、兩側低,類似蘇式建築結構;門柱面上有文字痕跡,只是風吹日曬已無法辨認。在隔壁省建行宿舍大院內,有人告訴我,這是原來二中的後門。
八十年代,合肥二中北大門(來源 | 周艷龍)
2019年,合肥二中老大門(攝影 | 束文傑)
前幾日,績溪路又從與曙光路交叉口向東延長了幾百米,二中北牆則縮至績溪路南側,老門和學校現址遙遙相對。去往二中的路上,正巧遇到一位曾於五十年前在此讀書的老者。他告訴我,那座門其實是二中老正大門,開在曙光路上。後來學校南側新建了黃山路,才將正門改到今址上,這裡自然成了後門。
2019年,合肥二中大門(攝影 | 束文傑)
據《合肥市志》記載,合肥二中於1952年開始籌建,1953年9月正式成立,校址是德勝門外韓家窪。另據學校官網顯示,1963年與合肥師範學院實驗中學合併辦學(上文提到的老者上學時便叫「實驗中學」),文革時期曾下放到阜南縣農村分散辦學,後來又遷回原址。
合肥二中校園一角(攝影 | 束文傑)
除了那座大門,校園的北部還有兩座與二中同歲的老樓。其中,位於學校南北中軸線北端是原藝術樓,建於1953年(一說1954年),2018年5月被列入《合肥市區第一批歷史建築名錄》,現為學生活動中心。東側二層小樓是專家樓,現部分為校史館。
合肥二中原藝術樓(攝影 | 束文傑)
合肥二中專家樓(來源 | 合肥二中官網)
在老樓的牆壁上,偶然發現一張鐵牌,上面寫著「合肥二中衛生綠化責任區」和「班級:初三(2)班」等的字樣,落款時間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一晃到今天已有24年。當年那群初中生紛紛人進中年了,甚至有些子女也步入中學大門。若是重回故地,看見此牌,不知作何感慨?
當年的小鐵牌(攝影 | 束文傑)
藝術樓前的主幹道一直都在,只是與當年相比,路面更加平坦,道路兩旁更加美麗了。
當年的合肥二中中軸線(來源 | 周艷龍)
2019年,合肥二中主幹道(攝影 | 束文傑)
西市區 舊跡仍存
在二中校園裡轉悠,我還發現另外一個鐵牌,內容沒什麼稀奇,倒是其中的「西市區」引起了我的興趣。自2002年改名蜀山區至今,這一地名已經消失了17年。
小鐵牌(攝影 | 束文傑)
1965年,合肥市西市區政區圖(製作 | 束文傑)
在曙光路一條支巷裡,我又發現西市區的舊跡,一處小區門柱上寫有「合肥市西市區教育工業公司」字樣,象徵著這裡曾是一家區屬企業的辦公樓。
西市區的老單位(攝影 | 束文傑)
既然話茬子打開了,不妨說一說西市區。據《合肥市志》記載,西市區的前身是1949年2月成立的第三區,1951年11月就其範圍建立。1960—1963年,一度成立西市人民公社。到了1985年末,西市區範圍東抵巢湖路,北迄環城南路,西達五里墩,南至南七里站。轄蜀山路、西園新村、三里庵、南七里站、巢湖路、蕪湖路、包河、稻香邨8個街道辦事處。2002年3月,西市區更名為蜀山區,而曙光路所在的蕪湖路街道則劃歸包河區。
曙光路南口(攝影 | 束文傑)
文章並沒有結束
除了上述那些。曙光路上還有幾處老單位宿舍樓。
組圖:曙光路上的老單位(攝影 | 束文傑)
其中一處宿舍大院內,市區僅剩的幾座之一,高聳的水塔。
宿舍大院裡的水塔(攝影 | 束文傑)
還有原皖北行政公署水利局(廳)機關原址的大門門柱,整體為磚砌仿闕造型,雄渾質樸,上書文字則獨具時代風格。
原皖北行政公署水利局(廳)大門門柱(攝影 | 束文傑)
結語
曙光路的美食,這裡就不再多說啦,吃貨們早已打卡無數次。倒是這些舊時光的印記,在大家品嘗美食之餘值得一觀。十分慶幸,這些遺蹟逃過一次次城改得以保存。但請讓它們靜靜留下,回味往事時還能有合適的去處……
- 作者:束文傑
- 參考:《合肥市志》、《安徽省合肥市地名錄》、合肥二中官網等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