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點映策略也該更聰明點兒了

2023-04-07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2023年,點映策略也該更聰明點兒了

作者 / 呂世明

伴隨著影片數量的供給恢復,內地電影市場的情況在一步步的好轉,雖然春節後沒有出現爆款影片,但大部分影片口碑在一點點提升,而且進口片的口碑也突然好起來了,這值得欣慰。

內地電影市場好轉的一個標誌是電影的宣發回歸正常,目前絕大多數影片都已經舉辦了規格更高的首映禮、也有涉及城市更多的路演和覆蓋更全面的點映便,觀眾也可以用從多個渠道獲取到更豐富的影片訊息。

作為效果可能是最好,能夠直接形成票房收益的點映,在今年春節檔之後逐步增多起來,一部分樂意嘗鮮的觀眾也願意儘早時間來到電影院先睹為快,且也在第一時間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發布對影片的評論。

理論上來看,發行方是完全可以將點映做到全國院線,但到了實際操作層面,目前更多的點映還是集中到一二線城市,而且更多以二線為主,那麼我們的點映如何才能更好的發揮其效能呢?

一線收口碑、二線創票房、

三四線做下沉

從3月起,內地大部分的國產片都做了點映活動,大部分影片都會把點映時間安排到影片上映的前一周,由於點映影片畢竟要占用周末的銀幕資源並對其他影片形成票房分割,因此片方對點映還是比較謹慎的,畢竟現在出品方相互之間的合作是很緊密的,大家肯定是希望儘可能所有參與項目都賺錢、都盈利,不能自己蠶食自己的市場。

3月內地部分影片點映情況

從目前內地電影的氛圍和趨勢來看,將點映放到一線是更容易獲得較直接的口碑反饋,因為一線地區畢竟有眾多的從業者和質量更好新媒體平台,一線點映獲得有效和反饋也更容易集中一些。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在一線地區的觀影素質和水平就一定好於二三線,其實在很多二三線地區也不缺少一眾精英媒體工作者和高級影迷,且目前二線地區的觀眾數量是遠遠大於一線城市,且這部分地區的消費能力也在逐步提升,畢竟在這些地區民眾可支配收入對比觀影消費還是比較經濟划算的。

如果說發行方希望點映能夠在有限的範圍內儘可能的攫取到更多的票房收益,那麼毫無疑問大部分二線票倉地區是最好的選擇,事實上來看,目前內地大部分發行方也的確更多把點映的精力投入到二線地區,甚至一部分影片會刻意避開一線城市僅在二線城市做點映。

但如果拋開票房收益的考慮,去著眼未來的話,在一二線地區的觀眾逐步趨於飽和的今天,適當提升部分三線城市的點映活動,毫無疑問會提升影片下沉的可能性,當然在三四線做點映是不容易獲得更多的流量加持,同時也會有一定的被盜版風險,這一點也是很多發行方特別忌憚的。

在目前公眾的印象中,特別是從業者和行業研究機構眼中,點映如果敢於在一線城市布局,往往意味著發行方對於影片的口碑有一定的信心,如果刻意只在二線點映,容易被人誤解為影片有意避開一線地區更「刁鑽」的觀眾,但這種情況並不是特別絕對的。

不同影片應套用不同方式,

照貓畫虎或前車之鑑皆可

鑒於內地目前較為完善的電影市場數據採集和分析,理論上像貓眼、燈塔、拓普等數據分析機構都可以根據發行方所提供的樣板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同時又由於每一家平台所側重的方向不同,所能提出的解決方案或許是不盡相同的。

當然這裡的前提是發行方所能提供的需求是合理的、且提供給數據機構的樣本是真實可信的,另外不僅僅是數據機構,像院線&影管公司中執業多年有豐富地域終端經驗的電影人,他們對於影片落地的適應性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如果把點映工作的主要目的看成口碑為先的話,那麼針對不同影片去執行不同的落地政策,往往是儘可能提升點映的口碑是首要目的和訴求,這其中包括了觀眾的購票意願和衝動性,也包括了觀影后針對不同影片在有效期內儘快打分的積極性和活躍性。

雖然不會存在完全相同的影片,但肯定是存在題材、類型和標的觀眾群體類似的影片,這樣一來的話,之前有票房成功的影片勢必會對未來影片點映的指向性有不錯的參考意義。

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有一部分發行方會對自己的發行的同類型影片有指向性強烈的點映要求,簡單說就是要求點映影城需要前期某部影片可以票房達標,否則不具備點映的資格。

不過事實證明,點映其實只存在區域性的分別,對個體影城的票房考核往往容易出現誤差,同時點映目的(特別是在當下)是更多是擴大影片的影響,又儘可能回補影城,所有人其實都知道新片對於現在影城的重要性,而且在目前影片的供給數量已經恢復正常,雖然點映不會有場次數量的考核(只有部分是限定場次),但過於嚴格的要求仍然是不妥的。

如果能夠進一步的細分市場,有限場次的點映肯定是非常有效的宣發手段,不僅僅是驗證口碑,同時也會得到票房收益。前提肯定是發行方對自己影片正確的認知和了解,能夠清楚自己影片的定位和觀眾群體,能夠通過和平台方、院線方的接觸合作了解到點映觸達地區的有效性。

不僅僅是平台方,像情報處的票房分析師也同樣可以根據不同的影片為發行方提出一些參考意見,通過多方的意見的權衡,發行方還是可以篩選出針對自己影片的點映計劃,而沒有必要全國一盤棋,畢竟如果點映的上座率不佳,往往會直接影響未來影城的排映熱情,能否盡最大可能去甄選效能佳的地區還是非常重要的。

點映>路演>首映禮,

各種宣發方式相互促進,相互成全

內地電影市場的恢復,除了點映增多以外,路演和首映禮近期的頻次和規模也逐步回到了疫情前的正常狀態。很多影片都開啟了全國範圍的路演,像《鈴芽之旅》便邀請到新海誠蒞臨北京和上海做了路演,他也是疫情後來到中國內地最大牌的國際導演之一。

不僅如此,《保你平安》的劇組也在全國多地跑了路演,白客和張頌文也盡力為《不止不休》的路演奔波,《了不起的夜晚》同樣也在全國多個城市有路演活動,甚至略帶神經質的神片《宇宙探索編輯部》也有在部分地區的路演。

但從目前的效果來看,或許只有《保你平安》這樣的典型喜劇能夠通過路演獲得更高的曝光度和流量加持,它的流量加持更多是體現到短視頻平台上,能夠讓影片獲得更多的關注。

相比而言,首映禮所能獲得了傳統媒體曝光效益顯然是更明顯的,畢竟首映禮所能邀請不僅僅是明星,同時到場觀眾規格更高,也更多要涵蓋大部分的媒體資源,當然新海誠這次中國行的兩站,也是能夠形成兩場不錯的票房收益,也包括會讓一部分黃牛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首映禮的影片對於絕大多數觀眾仍舊是神秘,普通觀眾還是會在媒體的引導下去觀影,另外首映禮直接取得經濟效益有限,更多還是一種聲望和版面流量資源,另外大部分進口片是不容易獲得點映機會的,哪怕它只是一部批片,內地對於進口片的點映放開還是比較謹慎的。

首映禮和路演對於宣發方而言,往往會要面臨著再一次投入一筆費用,尤其是國內大部分的宣發方可能都不太專業。進入到宣發衝刺環境,或許手裡面能夠使用的資金和資源都非常有限,很難再去動用資源來進行這些宣發活動。

那麼儘可能用好直接效益明顯的點映,肯定是既經濟又實惠的行為了,根據情報君的了解和長期觀察,國內是不乏僅做點映、不做前期路演和低調做首映禮的宣發方和製片方,有一些發行方甚至只有在影片火爆後才去安排路演。

這裡肯定有宣發方自己的習慣、也不排除一部分宣發方認為只有點映收到票房和口碑才是主要的,如果影片質量足夠,是不需要做多餘的宣發行為的,那樣做既浪費又多餘。

不過從市場的規律來看,即便影片真有過硬的質量,像合理的點映、適合的路演和恰如其分的首映禮都會讓影片的面貌更全面的讓公眾得到認知,而且它們所針對的群體是完全不同的,特別是現在,短視頻平台火爆、傳統媒體版面影響力仍然在,這也就使得幾種主要針對終端和媒體的宣發行為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並不是所有片方到最後都有錢去做路演和高規格的首映禮,但有效的做好點映還是很經濟且有效的一種手段,當然點映的城市選擇似乎也沒有必要太過糾結某些特定的地區,要麼是全面放開,要麼就是悉心聽取平台方和專業機構的建議去施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68ff22d07fce19c03b4579d1ab8a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