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妮特
編輯 | 安妮特
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的柏林電影節將於2月16至2月26日舉行,此前公布的入圍名單中,有15部華語作品入圍各大單元,其中包括14部電影(包含長短片),以及1部劇集。
同時,在2月1日公布的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名單中,中國香港導演杜琪峰也名列評審團成員名單之中。
今年柏林電影節,華語片似乎不再只是重在參與,大有席捲之勢。且此次不僅兩部影片入圍最為重磅的主競賽單元,其餘13部作品的發力點更是覆蓋了柏林電影節的幾乎全部官方單元,整體態勢均衡、多元。
除了主競賽單元由兩位60後導演扛鼎之外,其它單元則後浪來襲,青年導演們紛紛憑藉自己的創作才華,向世界展示中國電影的年輕力量。
其中知名青年導演張大磊此次梅開二度,其短片作品《我的朋友》不僅入圍了短片競賽單元,更是憑藉近日剛剛完結的劇集《平原上的摩西》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劇集單元,這也是該單元首部入圍的華語劇集,柏林電影節也成為了首個增設劇集獎項的國際A類電影節。
梅開二度的不止張大磊,還有一位跨界選手——五條人樂隊主唱仁科,他作為配音演員的《藝術學院》入圍了主競賽單元,同時,另一部參演作品《雪雲》也入圍了奇遇單元。
當然,最值得關注的還是主競賽單元。
自1981年開始到2019年,除了2008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8年這五年中國電影沒有入圍柏林主競賽之外,在長達近40年的時間裡,每年都有中國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頂峰時期的1995年,包含華人導演在內的作品,共有5部影片同時入圍主競賽,其後兩年,也均有4部影片同時入圍;
進入21世紀,2014年,《白日焰火》《推拿》《無人區》同時入圍主競賽,《白日焰火》最終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兩項大獎。
最近一次,是2019年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同時拿下影帝影后雙銀熊。
時隔四年,再次雙雙入圍主競賽,雖然提名已經是極大的榮譽,但我們還是期待中國電影能再創佳績。
01
主競賽單元競爭激烈,兩部動畫電影入圍
今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共有18部電影入圍,包含兩部動畫電影,其中一部是大名鼎鼎的日本導演新海誠的作品《鈴芽之旅》,另一部就是來自中國導演劉健的《藝術學院》。
這已經不是劉健第一次來到柏林電影節,2017年,他的動畫長片《大世界》就已經入圍了主競賽單元,並在當年拿下金馬影展最佳動畫長片獎。
2007年,他創作了第一部動畫電影《刺痛我》,一時獲獎無數,並被譽為中國「第一部黑色動畫長片」。
此次的《藝術學院》延續了他一貫的二維畫風,講述了90年代初發生在南方藝術大學的一段青春軼事。基於這樣的故事,此次在配音演員上也十分別出心裁,除了上文提到的仁科,還有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電影導演賈樟柯、電影導演鄭大聖、電影監製王紅衛、主持人許知遠、摩登天空老闆沈黎暉等。
雖然看起來口音上可能會參差不齊,但大學裡不就是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嗎?同時,作為一部帶有喜劇元素的動畫,這個卡司陣容反而讓人期待了。
另一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中國電影是張律導演的《白塔之光》。
由於是朝鮮族,張律此前拍過不少韓國電影,去年上映的由倪妮、張魯一主演《漫長的告白》終於讓很多國內觀眾知道了張律,但事實上張律早已是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常客。
2001年拍攝的短片《11歲》就已經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2005年的《芒種》去了坎城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並獲得釜山電影節最高獎項新浪潮獎;2007年憑藉《界》入圍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時隔16年,張律重回柏林主競賽。
此次《白塔之光》在演員陣容上也都是國內觀眾熟識的演員,由辛柏青、黃堯、田壯壯、李勤勤等出演。故事講述獨自生活的中年人谷文通,在工作中結識了年輕攝影師歐陽文慧,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谷文通得知了自己失聯四十多年的父親的下落。在歐陽文慧的鼓勵下,谷文通選擇了面對自己的父親,重拾了缺失已久的父子之情。
張律導演的作品風格獨特,看似散漫但有序,無聊中又充滿趣味,他和韓國導演洪常秀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也有影迷歸納總結了這類風格的導演:「如果說在世界範圍內評選最會拍男男女女+城市漫遊愛情的導演,法國有侯麥,美國有伍迪艾倫,韓國有洪常秀,那麼中國一定就是張律了。」這無疑說明了張律作品的地位。
導演張律
主競賽其它提名影片也都實力強勁,導演們大多都是國際A類電影節的熟客。
其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巴赫曼的沙漠之旅》的導演瑪加蕾特·馮·特羅塔,這位1942年生的德國女性導演從80年代就開始活躍在三大電影節,曾在1981年就拿下威尼斯金獅獎,並在去年拿下了歐洲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
另外,法國導演菲利普·加瑞爾曾拿下威尼斯銀獅獎,此次帶著《北斗七星》時隔三年再次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曾拿下柏林銀熊獎的還有此次帶著《音樂》再度征戰的安格拉·夏娜萊克;《紅色天空》導演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已經是第六次衝進柏林主競賽,並曾拿下過最佳導演銀熊獎。
電影節征戰是一條漫長的進階之路,這是比院線票房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更為複雜和長線的競賽,這也就要求創作者必須摒棄浮華的雜念,不斷精進和創新自身的美學風格、視聽語言和思想表達。
當然,每年的評選也與評審團的主觀審美有很大關係,能否獲獎實力與運氣都不能太差。
02
90後演員成評審主席,柏林「走向成年」
今年比較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熟識的美國演員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將作為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與大家見面。
這位1990年出生的美國女明星,在大眾認知里還是「暮光女」「姬圈大佬」,但近些年她參演過多部藝術電影,成功轉型。但柏林電影節此舉還是頗為大膽,比起過往資歷頗深的評審團主席,小K不免讓人有些質疑。
作為柏林電影節歷史上最年輕的主競賽評審團主席,柏林電影節官方給予小K的評價是同代人中最具有多面性且才華橫溢的演員之一,同時,柏林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卡洛·夏特里安還提到,克里斯汀是溝通歐洲和好萊塢的重要橋樑。
這一說明無疑佐證了柏林電影節希望搭建與年輕人和行業的對話系統。年輕化還體現在其它單元的評審團成員選擇上,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將為電影節帶來更多的活力和新思潮。
另外,前文提到增設劇集單元,也是一項創新舉措。該單元的負責人朱莉亞·菲德爾表示,她十分重視那些走向攝影機的年輕人,他們用自己的目光打破第四堵牆,對老一輩做出宣言。
不僅單元全新,關注的群體也是年輕化的,朱莉亞·菲德爾對中國入圍劇集《平原上的摩西》評價道:以何種視角看待過去,影響著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走向成年」是今年柏林電影節的一個關鍵詞,成長主題不僅體現在多個入圍的年輕創作者身上,同時也體現在提名的各大影片當中。
比如春節檔上映的動畫電影《深海》,此次便入圍了新生代兒童單元,同時入圍該單元的中國影片還有朱雲逸的《另一面鏡子裡的夢中之夢》、勞馨瑩的《小暉和他的牛》;另外入圍新生代青年單元的中國影片還有《一時一刻》《火箭發射時》《明天比昨天長久》。
90後導演鄔浪首部劇情長片《雪雲》入圍了奇遇單元,這也是該單元設置以來首部入圍的華語片。
疫情幾年、流媒體的崛起,對電影節的重創不小,作為引領電影行業、鼓勵創新創作、表達先鋒理念的重要行業盛會,電影節只有不斷更新自身,不被時代拋棄,才能讓整個行業擁有更加純粹、良性的前進路徑。
藝術電影對行業的影響不是短暫而顯性的,但一部好的藝術電影會影響幾代創作者,而觀眾,會在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後仍然體驗到它們帶來的震撼。
- END -
全文完
一鍵三連,再來個轉發呀~
大咖專訪
王小槍 丨 王錦 丨 劉暢 丨 戴瑩
王晶 丨 花菁 | 郭峰 | 劉循子墨 丨 蔣卓原 朱振華 丨 陳西笑 丨 王辰 丨 徐靜悅
虹影丨 伊北 丨 劉雨星
微信公眾號最近更改了推送機制
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
將[麻辣魚]設置星標
多點在看
這樣就能更及時地
接收收到我們的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