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古老民俗,適當修正是必要的,移風易俗時不我待。春節期間,針對女人不上桌等民間習俗的大討論,又如期而至,重新熱鬧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傢伙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迄今為止,也還沒有一個正兒八經的結果出來。
逢年過節,女人不上桌?
過年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大日子。吃飯時,男女老少一家人圍聚在一起,品美食、聊大天,其樂融融。不過,在某些地區,還保留著每逢遇到大事兒(比如過年),女人不得上桌的陋習。為什麼說這是陋習呢?因為,不管你的理由如何的冠冕堂皇,以現如今的眼光來看,此舉就是屬於不尊重女性。
平日裡女人不進祠堂,過年時女人不上桌,諸如此類,都是老輩子留下的老理兒。這些說法和現象,是古老的宗族觀念的遺存。宗族觀念,起源於祖先崇拜。我們的先人覺得,長眠於地下的祖先,可以在冥冥之中,保佑依然活著的子孫順遂安康。
拜祖先相當於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懂得感恩的最好的例證。不過,把女性摒棄在外,並不是其最早的原始形態,而是封建社會興盛之後流行的男權至上的思想觀念的反映。比如,從女媧和西王母的神話傳說,就可以看出,在遠古時期,我們的先人是很看重女神崇拜的。
把女性趕出重大儀式的現場,不具備任何的正當性。道理很簡單,假如,我們往上追溯到任一家族的初始,就可以發現,除了居功至偉的男性祖先之外,也必須有女性祖先的存在,否則,無論是哪一個家族,無論是哪一個個人,都根本不能繁衍生息到現在呀。
作為當代的中國人,常常自詡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性,我們總不能依然玩弄掩耳盜鈴的把戲吧?過年時,把母親、妻子、兒媳婦和女兒,隆重地請上餐桌,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分內之事哦。
在中國的某些地區,女人不上桌,在其潛台詞之中,極少包含所謂的宗教色彩(比如,對比猶太教或者伊斯蘭教的相關規定),所以,今天我們打破它,也應該沒有想像之中的那麼大的阻力。說白了,甚至可以算是舉手之勞。不得不承認,某些人的思想觀念的保守,才是一直無法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保守,甚至於抱殘守缺,是傳統農耕社會的痼疾。現在,我們提倡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是簡單地退回到舊時代,哪怕是盛唐時期。因為,世界變了,時代變了,我們身處的社會也早已變了。文化傳統和民間習俗的繼承和發揚,從根本上說,是民族精神的再次挖掘和重塑,而不應該是那些舊的風俗的簡單回歸。
我發現,一些曾經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糟粕,有沉渣泛起的趨勢,值得我們提高警惕。女人不上桌這一類的陋習,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副束縛我們思想解放的精神枷鎖。不砸碎這個枷鎖,我們如何能夠卸下沉重的包袱,又如何能夠大踏步地前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