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一杯牛奶,夫妻倆相繼確診肝癌?醫生嘆息:3個錯誤別再犯

2024-06-05     39健康網

李先生看著自己的檢查報告,久久不能平息。

他和妻子來武漢打拚多年,眼看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意外卻突然來臨,年初的時候,李先生感覺肚子一直脹氣,剛開始還以為是消化不良,買了點胃藥就沒放心上。

有一次,他還摸到右腹上有個小腫塊,因為不癢不疼就忽略了,直到腫塊一天天長大,才意識到嚴重,去到醫院後診斷為原發性肝癌。

同行的妻子也做了體檢,結果同樣是肝癌。夫妻二人都難以接受,想起了之前網上看到的文章:喝牛奶會增加肝癌風險,不禁懷疑,難道這和二人天天一杯牛奶有關嗎?

一、51萬國人研究:喝奶與肝癌風險增加有關?

網上有傳言稱,經常喝牛奶會導致肝癌、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增加,很多人因此而不敢喝牛奶,覺得十分恐慌。

該說法來自於2022年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對我國10個地區51萬名成年人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將受試者分為三組:分別為經常攝入乳製品(每周至少1次)、每月乳製品消費者以及從不或很少食用組。

之後對受試者進行了11年的隨訪,結果發現,每日多攝入50g乳製品,肝癌風險會增加12%、乳腺癌風險會增加17%。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慌,再也不敢喝牛奶了?其實不用擔心,任何研究都存在其局限性。

該研究沒有考慮到很多變量,如牛奶的類型,是酸奶、高脂牛奶還是普通牛奶?這些都會影響到研究的結果,且癌症是個很複雜的疾病,乳製品攝入是否會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產生影響,又反作用於癌症呢?這些都應該充分考慮。

另外,此研究僅僅只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不是隨機對照試驗,離最終下結論還早,需要更多的證據來佐證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了解一種食物該不該吃,最簡單方法就是去看膳食指南。我國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日應攝入300~500ml的牛奶或相應製品,這說明喝牛奶是有好處的,是營養均衡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夫妻雙雙患上肝癌,背後的原因在哪裡?

既然喝牛奶與肝癌關係並不明確,那夫妻二人為何雙雙得了肝癌呢?在醫生與二人詳細交談後,了解其生活習慣後,才發現可能隱藏在背後的病因。

第一個就是黃曲黴素。夫妻二人為了省錢,經常買臨過期產品,其中就包括牛奶,有時候還會買上一大箱,喝不完就放冰箱凍著。

我們都知道過期變質的東西要丟掉,怕的就是食物發霉後會所產生的微生物所代謝出的劇毒物質——黃曲黴素。

黃曲黴素是一種由黃麴黴、寄生麴黴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具有很強的毒性,被世衛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在天然污染的食品內主要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該物質進入體內會對肝臟組織帶來極強的破壞作用,嚴重時會誘發肝癌,乃至死亡。

第二個就是吸煙。因為孩子才剛剛上小學,夫妻二人又是獨生子女,需要贍養父母,等於兩個人的收入要維持7個人的生活,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都很大,慢慢李先生就養成了通過吸煙排解壓力的習慣。

煙草燃燒時會產生多環芳烴、亞硝胺、尼古丁、古柯鹼等多種致癌物,這些物質需要在肝臟內代謝,給肝臟帶來直接損傷,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二手煙甚至危害更大。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治醫師冀曉輝表示,吸煙是導致肝癌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吸煙者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1.5~3倍。

第三個就是熬夜。夫妻二人為了事業經常忙到凌晨,第二天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

從中醫角度來看,熬夜會給肝臟功能帶來極大的影響。長期熬夜會導致肝臟得不到休息,代謝能力也隨之下降。雖然熬夜並不會直接導致肝癌,但熬夜會讓身體免疫力下降,導致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

三、牛奶不背鍋,但有3類人確實要少喝

只要正確喝牛奶,不但不會得肝癌,還對身體有好處,喝300毫升牛奶就能滿足每天近40%的鈣需求。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牛奶,對3類人來說,喝了反而會傷身。

1.「乳糖不耐受」人群

這類人體內缺乏乳糖酶會乳糖酶活性很低,無法分解牛奶內的乳糖,喝牛奶後會出現腹脹、腹痛、讀寫等症狀。這類人喝牛奶最好選擇舒化奶,或是直接喝酸奶、吃奶酪。

2.有中度或重度痘痘人群

牛奶內的一些成分與痘痘的形成有關,低脂奶、脫脂奶的致痘作用更為嚴重。

對於本身有輕微痘痘的人,每日可以喝一杯牛奶,中重度的則不建議飲用,或是直接選擇無糖酸奶。

3.腹部手術後患者

這類患者胃腸道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牛奶屬於大分子蛋白,在消化過程中容易發酵產生氣體,加重患者的腸脹氣症狀,不利於胃腸道功能恢復。

每天一杯牛奶,是能給身體帶來好處的,特別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面臨骨質疏鬆的風險,喝牛奶補鈣好處更加明顯。

參考資料:

[1]《經常喝牛奶或增加這兩種癌症風險?這項研究應該這樣解讀》.科學闢謠 2024-03-28

[2]《生活 | 這些東西別不捨得扔,可能「黃麴黴毒素」正在此藏身!》.江蘇疾控 2019-12-31

[3]《喝牛奶,6個真相要知道!這些時候、這幾種人最好別喝!否則身體都不答應》.健康時報 2021-05-0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1a5f8467a1f32d87efc8be5eadfbf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