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為何認為,中國贏得了韓戰,而蘇聯是最大的輸家?

2023-09-08     文史風雲

原標題:基辛格為何認為,中國贏得了韓戰,而蘇聯是最大的輸家?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11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做《論中國》。

在這本書中,有一段話引發了人們的熱議,是關於韓戰的。

基辛格說:「韓戰在之後的幾十年間,徹底顛覆了中國一貫軟弱和被動的形象,中國是韓戰最大的贏家……史達林的戰略預測是對的,但他對結果的估計,卻大錯特錯,蘇聯是韓戰的最大輸家。」

輸贏成敗

在中美外交歷史上,基辛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基辛格說的話,當然具備極大的參考價值。

可人們依舊免不了困惑,韓戰中,中國成為贏家,這當然沒錯,可蘇聯怎麼會是最大的輸家呢?

人們很清楚,那場戰爭中,美國、中國以及朝鮮是主要的角色,而蘇聯雖然為前線戰場的中國和朝鮮提供了一定的援助,但卻沒有親身上陣。

在整場戰爭中,蘇聯的存在感很弱,以至於後世人們在提起這場戰爭時,往往忽略了蘇聯的存在。

何況,50年代的蘇聯如日中天,和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毋庸置疑的兩個超級大國,韓戰無論誰輸誰贏,似乎都影響不到蘇聯的地位。

基辛格說蘇聯是韓戰中最大的輸家,是否太過草率了呢?

不過,基辛格對中國的肯定,以及對蘇聯的否定,也都有充分的理由。

中國為何成為韓戰中最大的贏家,基辛格認為,有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不久,在對外形象上,人們依然認為中國是一個窮國、弱國。

但是,新中國在韓戰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並且出人意料的掌握了外交上的主動權,也讓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敢輕視中國。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周圍群狼環伺,但能奇蹟般的始終保持相對和平的狀態,和抗美援朝之中的勝利,是絕對分不開關係的。

其次,這場戰爭的勝利,也使得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間的地位顯著提升。

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尋求獨立民主,但是又無力對抗美蘇兩個大國,而此時中國的勝利,毫無疑問給了這些小國信心。

而在此後第三世界國家尋求民主的道路上,來自新中國的思想也一直給予他們指引,這無形中帶來了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而且,中國在一段時間裡,同時遭到美國蘇聯兩個大國的孤立。

這種時候,第三世界的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

可以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無形中給中國打通了一條外交之路。

最後,這場戰爭的勝利,客觀上促進了新中國軍隊現代化的建設。

蘇聯雖然沒有真正參戰,但實際上也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以及工業支援,一部分蘇聯教官也參與了對於新入伍士兵的培訓。

這些先進的作戰經驗,對當時的中國而言彌足珍貴,幫助我們從小米加步槍的時代,逐漸的邁入了現代化軍事建設的階段。

沒有當年奠定的雄厚基礎,也就沒有今天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了。

所以,綜合這幾點來看,抗美援朝的勝利,給中國帶來的利益是非常持久的。

它讓全世界重新看到了中國,也為中國日後的崛起之路增添了保障。

利益為上

考慮到當時中國、蘇聯和朝鮮之間,在政治上是緊密合作,唇亡齒寒的關係。

所以,中國與朝鮮的勝利,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勝利。

因此,人們無法理解蘇聯是輸家這個說法,明明戰敗了的美國才是最大的輸家。

不過,基辛格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蘇聯的失敗。

50年代,蘇聯依舊處於上升期,但事實上,危機已經悄然的出現。

那時的蘇聯是一個飛速強大起來的國家,但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制度上存在嚴重缺陷的國家。

制度上的僵化,經濟上的疲軟,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初顯端倪。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蘇聯漸漸展現出來的傲慢,以及對周邊國家的控制欲。

在蘇聯這個大集體里,不和諧因素其實始終存在,一些小國家是被迫依附於蘇聯。但蘇聯並沒有採取春風化雨的措施,而是以強硬的手段,將分裂的因素統統扼殺在搖籃之中。

這為日後蘇聯徹底的崩潰,埋下了禍根。

而對於中國這種想要走獨立自主路線的國家,蘇聯的態度就更加令人擔憂。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給予了中國大力的支持。但同時,蘇聯內心也把中國看作自己的附屬國,希望中國能夠沿用蘇聯的政策,甚至希望中國能夠完全按照蘇聯規劃的路線走。

這對中國來說,當然是不可理喻的要求。然而,建國初期的中國確實是太過弱小了,所以不得不做出很多讓步,不得不容忍蘇聯人的傲慢。

而且,矛盾不僅僅存在於新中國建國之後。

其實,在解放戰爭時期,蘇聯就已經暴露出了自己自私的一面。

史達林

因為,蘇聯政府當時是同時支援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甚至在某些時期,他們更偏向國民黨一些。

因為,國民黨看起來更有勝算。而且,為了勝利,國民黨可以出讓一些屬於中國的利益。

對於當時的蘇聯而言,所謂的共產主義、天下大同的理想,是要放在後面的,而蘇聯能不能從中國刮來實際的油水,才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建國之後,蘇聯對中國採取的依舊是這種利益為上的方針,甚至要求中國認下過去的一些不平等條約。

在毛主席建國後第一次訪問蘇聯時,史達林也毫不客氣的提了一些過分的要求。

毛主席一眼看穿了蘇聯的本質,他們不是想要援助中國,而是希望中國繼續做蘇聯的半殖民地。

得失背後

這種思想影響中國,同樣也影響了朝鮮。

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迫切的想要將朝鮮南北兩部分統一,而史達林支持這個決策。

他們在做出出兵決策的時候,甚至隱瞞了中國。

這對於中國來說,實在不是個好消息。

因為,中國和朝鮮的邊境接壤,一旦打起來,中國勢必受到波及。

何況,以朝鮮當時的實力,想要對抗美國,實在是力不從心。

然而,金日成和史達林之所以敢出兵,是因為他們做出了一個愚蠢的判斷,那就是美國並不會出兵朝鮮半島。

於是,等到美軍仁川登陸的時候,一切都為時已晚。

美國的出兵,逼迫著中國必須做出出兵的決定。

而史達林這個時候,卻又默默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史達林深知,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無論如何在國際政壇上是會具備一定影響力的,所以,中國的立場很重要。

史達林憂心的是,中國或許有一天會出於利益倒向美國。所以,史達林樂觀的認為,中國和美國交戰並非壞事,因為,一場戰爭會讓中美雙方的關係徹底走向破裂。

到時候,中國就不得不更加緊密地依附蘇聯,否則就將沒有活路。

史達林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他相信,憑中國自己的能力是打不贏這場仗的。

畢竟,這是一個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國家,之前經歷了漫長的抗日戰爭以及內戰,現在國內一窮二白,連工業基礎都寥寥無幾,怎麼可能有勝利的把握?

史達林認為,中國必須要依賴蘇聯大力的援助,如果出現最壞的結果,中國和朝鮮都成為美國的手下敗將,那蘇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插手干涉。

當蘇聯成為中國和朝鮮最後的依靠時,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干涉中國和朝鮮的內政,整個亞洲都將是蘇聯囊中之物。

美國同樣也這麼認為。美國想通過這一戰,直接解決朝鮮和中國兩大威脅,只要朝鮮和中國敗落,那麼蘇聯的勢力也會大大削減,到時候美國則順理成章的控制亞洲。

總之,兩個大國都沾沾自喜,認為勝利近在眼前。

不過,他們同時忽略掉了一種可能,那就是中國將贏得這場勝利。

而最後中國達成的,恰恰就是這個被所有人忽略的,最不可能的結果。

當中國勝利的消息傳來,意味著美蘇兩個大國的計劃都破產了。

美國非但沒能在亞洲打開局面,反而付出了損兵折將的慘重代價。

蘇聯看起來損失似乎並沒有美國這麼嚴重,畢竟,中國和朝鮮也算是在蘇聯的援助之下,打完了這一仗。

但史達林卻難掩失望,因為他知道,自己所給的援助,不過是雞毛蒜皮,並不是決定勝利的關鍵因素。

而且,中國和朝鮮並沒有因此崩潰,反而由於這一場勝利獲得了更大的獨立自主權,蘇聯沒有什麼理由,再去干涉這兩個國家的內政。

史達林

更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的勝利,無形中導致了美蘇兩個大國光環的破滅,以及國際地位的下降。

更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美蘇兩個大國的冷戰雖然令全世界惶惶不安,但有智慧的國家,也完全可以周旋在兩個大國之間,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基辛格後來在自己的書中,對中國後續的外交政策給予了肯定。

他說:「在陷入衝突中時,中國絕少會孤注一擲,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戰略思想更符合他們的風格,西方傳統推崇決戰決勝,強調英雄壯舉,而中國的理念強調巧用計謀及迂迴策略,耐心積累相對優勢。」

蘇聯雖然一直被視為和中國一個陣營,但很顯然,蘇聯的對外模式,採取的還是西方那一套簡單粗暴的辦法。

史達林

韓戰之後,中蘇之間的關係不可避免的走入惡化。因為中國獨立的腳步邁得越來越快,而蘇聯的控制欲也與日俱增,雙方的矛盾是不可調解的。

可以說,最後葬送蘇聯的,不是蘇聯的對手們,而是蘇聯自身錯誤的政策。

這些政策,從蘇聯建國以來,其實一直存在,並在韓戰前後逐步發展,直至最後無可挽回。

野心破滅

1973年,毛主席在與基辛格會面的時候談到了蘇聯。

毛主席很直白地說:「蘇聯那個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對付這麼多方面……統共只有一百多萬兵,守也不夠,何況進攻,除非你們放它進來,把中東、歐洲讓給它,它才放心……我的意見是這個蘇聯野心很大,就是歐洲、亞洲兩個洲都想霸占,甚至非洲北部,但是力量不夠,困難很大。」

那時的蘇聯依舊看起來很強大,可毛主席卻先一步預見了蘇聯最後的結局。

蘇聯這個曾經的社會主義引路人,到最後一步步的走向了霸權主義的不歸路,意識形態逐漸走向崩潰,讓敵人有了趁虛而入的時機。

最後的結果是,美國日漸崛起,中國也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而蘇聯,卻仿佛依舊停留在舊時代。

它更是一步步的放棄了自己曾經光輝的一面,乃至於最後迷信起西方的那一套政策,自己將自己送進了墳墓。

所以,基辛格說蘇聯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大的輸家,這話也並非胡言亂語。

這場戰爭中,人們往往只看到中國的勝利,美國的失敗,但卻往往忽略了蘇聯在背後一系列的舉棋不定。

可以說,史達林在韓戰中的一系列謀算,最後都是自娛自樂,沒有為蘇聯帶來實質性的利益。後來的蘇聯領導人,同樣是機關算盡,卻百無一用。

一個大國的崩潰,絕不是一瞬間發生的,很多事情早已經預示了結果。

只是,無數人依舊在為蘇聯惋惜。

也許,它本來可以走一條更好的路,第一個選擇共產主義的蘇聯,原本是無數人心中的嚮往。然而,蘇聯的結局,卻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歷史沒有如果,在霸權之中掙扎的蘇聯,為後人留下了血淋淋的警示。

參考資料:

基辛格《論中國》

觀察者網《蘇聯垮台,」不怪經濟,不怪史達林,主要是…」》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0396a0a3256aeda3a0d5e86f12ac6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