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端穩就業飯碗?

2020-02-24     商界雜誌

這場疫情下勞動力的階段性錯配,必將隨著經濟企穩和投資的釋放而恢復,但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人才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不解決這個問題,每年都將會是「最難就業年」。


文/ 梁 坤

「用工荒」和「就業難」並存

疫情帶給勞動力市場一個充滿悖論的開局。

受疫情影響,大批春節返鄉職工被困在家中,創新低的鐵路、航空運輸折射出勞動力返崗的現實窘境,更不用說回去之後等著他們的14天隔離期。同時,有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直接取消了今年外出打工計劃,「今年不想出去了,外面肺炎鬧得太兇了。」常年在東莞打工的許強(化名)表示。

但企業不能再等下去了。

復工復產正在按計劃推進,被阻斷的原材料流入通道也在逐漸打通,人手不夠,正成為現階段最突出的難題。對製造業來說,不是某一個企業復工率低,而是上下游產能都跟不上,鏈條上有一個供不過來都會導致梗阻。

困境之下,復工政策逐漸鬆綁,政府和企業「砸錢」定製務工人員高鐵專列,包大巴車甚至包飛機接工人返崗,給予新招工人生活補助等硬核的「搶人大戰」應運而生。各地正與時間賽跑,重新激活產業和城市的活力。

而2020年春的另一面,是奔波在求職路上再創新高的874萬高校應屆畢業生。

如果按西安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公布的截至1月31日完成43.85%的就業率來估算,也有近500萬學生的工作還沒有著落。

《商界》記者在某高校就業指導網上獲得了一份「2020年寒假期間各地招聘會信息一覽表」,該表羅列了全國各地216場大型招聘會,絕大多數都在春節之後。目前來看,這些招聘均未能如期舉行。

「今年已經不是最難就業季了,簡直是最難畢業年。」應屆生譚文斌在電話中接連嘆氣,「學校不讓回,論文被追著交稿,海投的簡歷少有迴音。班上準備出國的、想考公務員的這些人計劃全都被打亂了。」

當前勞動力市場「用工荒」和「就業難」並存的現狀,被人社部副部長游鈞形容為短期的「階段性錯配」。這種錯配讓中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的就業矛盾問題更加突出。

尷尬的春招季

一直以來,我國的就業壓力集中在特定的人群,以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群體最為顯著。

對畢業生來說,春招有「金三銀四」的說法,從經驗來看,大量工作機會在這個階段密集推送。但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春招顯得尤為尷尬。

主流觀點認為,受疫情影響,部分企業面臨一定生產經營壓力。一些中小企業紛紛調整戰略,「活下去」成了眼下最要緊的事。在這樣的背景下,縮減或取消部分崗位以縮減人力成本,是必然的選擇。經濟下行壓力讓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的意願不強,整個社會的就業預期走低。相較於秋招而言,本就規模不大的春招,就顯得尤為激烈。

在拉勾網日前發起的一項規模為近2000個樣本的線上調查中,90%的網際網路求職者表示求職遇到了阻礙。「發現職位變少」「內推機會變少」「擔心被裁員」成了這一屆求職者的集體焦慮。

但減招的說法也不絕對,企業要想正常運作,核心崗位必須正常招聘,暫時押後的是儲備和非緊急的崗。等疫情過去了,這部分招聘需求會被重新釋放。

同時,政府也出台也一系列針對企業的減稅降費、穩崗返還等扶持政策,保持整個就業市場大局的穩定。

網上務「正業」

2月6日,人社部通知全國範圍內暫停線下招聘,就業保障部門提出鼓勵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加大線上招聘力度,採用線上筆試、面試方式,來保障防疫期間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停擺。同時,適當延長招聘時間、推遲體檢、推遲簽約錄取,調整招聘招錄筆試面試時間。

一時間,「雲招聘」成了已經或即將開展招聘流程的用人單位唯一的解決方案。

負責畢業生工作的學生輔導員向老師說,「其實就業信息在線發布在往年就已經是常態了,這次不同的是筆試、面試可能都得靠網絡進行。」

採取線上招聘的方式後,今年的春招戰役反而提前打響。但也有不少用人單位只是放出了招聘簡章和網申通道,面試方式和時間尚未明確,如此來看,整個春招的時間線會拉得更長。

遠程招聘破壞了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所習慣的面對面溝通獲得的真實感。因此,如何提升HR在賽博空間中面試和考察的技能就成了關鍵。人力資源薪酬福利專家劉暢表示,「企業使用新的工具只是開始,在新的工具下有效的面試方法和適合的技能就會顯得尤為重要,企業應該關注其在"雲"端招聘的品牌價值建設。」

點對點的線上招聘,並不能肩負傳統線下招聘的所有功能。

在校園招聘中,企業首先會組織一個成規模的宣講會,講解企業價值觀、職位需求、發展前景等信息,之後才是面試等考核環節。宣講會除了招到員工,還有一個重要使命是宣傳企業文化,樹立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因此,很多大企業往往會把招聘場地設在最大的宣講廳、精心設計製作大面積的宣傳海報。

為了解決這個需求,各大高校都在嘗試進行線上「空中宣講會」,通過直播的方式建立用人單位和學生的溝通渠道。當前,清華、北大、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相繼與快手達成合作推出「2020春季空中宣講會」,以清華為例,未來一周將有5家企業通過直播的形式召開宣講會。

不論是線上招聘還是空中宣講會,都不是疫情當中才探索出來的新模式,但如此大規模的「雲招聘」,還屬第一次。

嘗試「雲招聘」的不僅僅是高校學子,利用網際網路精準對接勞動力資源的運動,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

勞動保障部門對務工返鄉人員也開闢了線上登記專區和崗位對接微信群,致力於穩定就業、就近就地靈活就業。政府搭建平台,推動用工餘缺調劑。

例如,受疫情影響而減少用工的酒店、餐飲、旅遊和休閒等服務型企業以及暫時難以外出務工且有就業意願的本地勞動力,與已復工復產的企業對接,通過支持、參與企業復工用工,滿足階段性用工需求。

一系列「共享員工」「彈性員工」「鐘點工」等形式正在為「穩就業」貢獻力量。

穩就業,位列「六穩」首位。就業穩,則人心穩、大局穩。這場疫情下勞動力的階段性錯配,必將隨著經濟企穩和投資的釋放而恢復,但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人才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不解決這個問題,每年都將會是「最難就業年」。

劉暢表示,「人力資源配置長期的合理性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點且一直在向這個方向發展,疫情是不會阻止大的發展方向,相反,我認為疫情可能會加速中國資源配置方面更深化的改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qq_dnABjYh_GJGVQz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