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五善」修身,謹防讒言媚語,恐引小人近身。
《道德經》之中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叫做「五善」。
何為「五善」?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所謂「五善」就是善於行動,善於言談,不讓言行留下漏洞讓別人指責;善於計數的人不用籌碼,善於封閉的人讓人無法打開,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結,卻沒人解得開。
其中所說的道理,都是對於萬物世態有一種通透的理解,而不是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上對萬物輕易定性,在處事言談上面能夠符合規律,一切適度,不會因自己的過度言行而給自己惹來禍患,不會因為自己的言辭偏激而給自己帶來問題,這就叫善言善行。
人性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從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主導,處事偏頗,最後也給自己帶來了問題,而這五善就是能夠平衡這一個錯誤的根源。
讓不合理的言行不會從自身流露,不合理的言辭也不會影響自己。
武則天當政的時候,曾經下了一個命令,禁止屠殺牲畜,捕撈魚蝦,這一個命令出來之後,王公大臣宴請賓客也只能吃素席,不能帶有葷菜。
朝中有一個人叫張德,官為左拾遺,一直受到武則天的信任,他的兒子出生擺滿月酒的時候,他覺得全是素菜,太過於乏味,於是偷偷殺了一隻羊,做了一些肉菜,並且包了一些肉包子。
親朋好友和同僚見了之後,好久沒有吃過葷腥,看到肉菜兩眼放光,便來了興致,把酒言歡,好不熱鬧。
但是他的同僚中有一個人叫杜肅,官拜補闕,這個時候心生歹意,就偷偷藏了兩個包子,散席之後,就到武則天那裡去告狀。
第二天,上朝之後,武則天處理完了正事,然後把他們叫到一旁,就對張德說:「聽說你有了兒子,真是恭喜啊。」張德磕頭拜謝,武則天又說:「酒席上的肉是怎麼回事?」
張德聽了嚇得兩腿一軟,趴在地上,連連否認說:「為臣不敢,為臣不敢。」
武則天把那兩個包子拿出來就說:「我下的命令。禁止殺生,違者是要犯死罪的,你看看這是什麼?」
武則天又把杜肅寫的告狀的奏章和兩個包子遞給張德,張德見了慌了神,說:「臣罪該萬死。」
這個時候杜素在一旁洋洋得意,武則天看到這一切就說:「張德聽旨,我下令屠殺牲畜,紅白喜事都不准上葷菜,但是看你忠心耿耿,這次就饒了你,但是你以後請客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好客人,像杜肅這樣告黑狀的人不要再請了。」
張德聽了痛哭流涕,感恩戴德,而那個杜肅無地自容,偷偷溜走了。
《道德經》的「五善」需要建立在自身道德完備的基礎上,並且能夠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被愚昧思想所迷惑,武則天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正面的典型。
即便是自己明令禁止屠殺牲畜,但是當自己的手下被人告黑狀的時候,並沒有被奸人的讒言媚語誣告,而是選擇原諒了張德,這就是所謂的「善閉」,不因外在不合理的言辭而影響了自身,而武則天在這一個事件中,更達到了「善言善行」,也沒有因自己的主觀情緒,而對張德大肆懲罰。
在道家思想中,沒有過度排斥人性的惡,而是讓我們更好的去面對人性的惡,並且不被人性的惡驅使主導。
比如說,不因外在的錯誤而迷亂了心智,更不因自己的主觀思想有失偏頗,背離自然而做出錯誤的事情,這樣的言行修養,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個良好的人生狀態。
《菜根譚》之中說:「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
聽到人家有惡行,不能馬上就起厭惡之心,仔細判斷,看是否有人故意陷害誣陷泄憤。聽說別人的善行,不要立刻相信並親近他,以防有姦邪的人以謀求升官的手段。
《菜根譚》之中的這一句話,就是符合了《道德經》「五善」的中心思想,不因為外界的讒言惡語左右和主導,也沒有輕易相信那一些片面言辭,這便是一種智慧。
所以在《道德經》說: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所以善人可以當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也可以做善人的借鑑,不尊重善人的教導,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鑑作用,看起來很明智,其實是很迷糊,這其中就是高深的道理啊。
有一些人聽信了別人片面的讒言媚語,就信以為真,自以為很明智,實則真的是很迷糊呀。
所以如何去處事,如何去面對這個世界人性的「惡」,面對那些言辭的有失偏頗,這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智慧,也是保證一個人能夠處事得當的標準。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