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喬小喬》:看張悅然筆下的新小喬如何在戾怨和扭曲中實現救贖

2019-12-27     東湖野客

大喬小喬,原本是古代的兩位有名的美女。大喬被孫策納妾一年後,孫策就遇刺身亡,大喬悲痛欲絕,幾欲投江尋夫;小喬被獻給周瑜後,雖才子佳人、琴瑟相和,可惜共處也不過十一年,周瑜病死巴丘,小喬時年約三十歲,淒涼悲苦也可想像。

《小說集》封面

青年作家張悅然以《大喬小喬》為題寫就中篇小說,雖然與歷史上二喬的故事有天壤之別,但已然為故事奠定了悲情和苦難的基調。她打破以往奇幻、華麗的創作風格和局限,以80後作家難得的冷靜、成熟和悲憫的思維,用克制、沉穩而質樸的語言,為我們呈現了生命個體在面對冷漠、殘酷和扭曲的家庭成長環境中所做出的不同選擇。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因為過去境遇所形成的扭曲和偏斜的世界觀,但它也許會因為某些事情的發生而再度改變或者獲得矯正。我關心那樣的時刻,相信那樣的時刻,期待那樣的時刻。——張悅然

提起張悅然,大家並不陌生。她14歲時就開始發表作品,19歲獲得「第三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在青少年文壇成為標誌性人物,與韓寒、郭敬明並稱為「青春文學三駕馬車」。張悅然早期的文章,靈感飛揚、情節奇幻、語言精妙,主要探討青春期內心隱秘情感。告別青春文學後,張悅然在創作上出現了近10年的長篇小說真空期。

作家張悅然

2016年,張悅然以一部長篇小說《繭》重回大眾視野。2017年10月推出中篇小說集《我循著火光而來》,《大喬小喬》即是該小說集中的九部之一。在這篇小說中,張悅然創作風格發生了巨大改變,奇想、夢幻、華麗的比喻等開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質樸、簡練的語言,貼近生活的真實存在感。張悅然憑藉該小說榮獲了2018年「首屆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篇小說獎。

故事背景:本不應該存在的妹妹選擇逃離,善良懦弱的姐姐留在父母身邊被一點點吞噬

小說講述的是一對親姐妹的故事。主人公妹妹許妍是一個本不應該存在的超生孩子,因為她的出生,她的父親失去工作,十分不喜歡她。從此,父親喬建斌整日酗酒砸東西;母親王亞珍心生怨氣,兩個人開始無休止的到處上訪、發帖子討說法。


悲傷的孩子

許妍從小生活在這種怨戾和扭曲的環境中,心中憎惡父母,嫉妒姐姐喬琳,卻幻想要取代她在父母心中的位置。高考時,妹妹考到北京並留京工作,試圖擺脫自己曾經的一切,努力抓住一切機會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姐姐喬琳性格溫馴善良,從小對妹妹無微不至的關照。性格懦弱的她高考後選擇留在父母身邊照顧著他們,慢慢被他們的怨念、執迷和無望一點點吞噬,最後在絕望中選擇了跳河自殺。

小說情節設計的過人之處,在於姐妹兩人成長經歷上,角色的微妙互換。張悅然試圖通過妹妹許妍心裡變化,來探索個體生命在「面對過去境遇所形成的扭曲和偏斜的世界觀」時,將會發生怎麼樣的反應,以及個體生命在面對悲苦命運時的抉擇和結局。

從小陷於扭曲和暴戾的原生家庭,年少的許妍將自己封閉在充滿孤獨偏狹、隱忍要強情緒的盒子裡

許妍的出生本就是一個意外。母親上了節育環卻意外懷孕,又因為風濕性心臟病,一直拖到懷孕七月才被醫院強制引產。而這個嬰兒竟然意外活下來,父親因此被學校開除公職。他的父母並沒有選擇適應這種生活,努力為子女撐起一片天地,或是豁達樂觀的接受一切,而是把意外出生的女兒當做「噩耗」,對她冷眼相加,甚至熟視無睹。她的父母以一種受難者的姿態,陷入一種無休止的相互抱怨、消沉冷漠中。

示意圖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大喬小喬均出身一個愁容多於笑容、抱怨多於諒解、淚光多於陽光的生長環境,原生家庭對子女潛意識的巨大影響被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許妍從小相當於被父母拋棄,跟著外婆一起生活,卻住的離父母並不遠。父母對她的生而不養、冷眼相加,讓她從小就對父母心生怨恨,認為自己並不屬於這個家庭,「在她心裡,喬琳和爸媽是一個完整的家庭,而她是多餘的。」然而孩子對父母和家庭天生的渴望,又深深折磨著幼小的她,讓她對這個破爛不堪的家充滿幻想,「她覺得那是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在這種矛盾情緒的擠壓下,她內心是孤獨而冷漠的,不再輕易向他人坦誠自己;她內心又是偏執和對抗的,她習慣了在反抗父母意志中前行,努力去逃離去過上更好的生活。

雖然姐姐喬琳對她非常關心和愛護,但是偶爾可怕的、邪惡的想法還是會主導她,「如果沒有喬琳……她無數次這樣想。」這種「從未被她承認過的願望」加劇了她的痛苦、偏狹,帶著強烈的嫉妒心生活在姐姐身邊,她內心欺騙自己、不承認姐姐對她的愛。喬琳給了許妍最心愛的雪花膏盒子,許妍會反駁「我拿最喜歡的紐扣跟你換的」;喬琳喜歡於一鳴,許妍就跟在於一鳴後面考到北京,並跟於一鳴發生了關係。漂亮善良的姐姐喬琳,在許妍變形的心裡,卻如同一塊硬硬的石頭。她的嫉妒戰勝了她的理性,甚至壓到了親情,讓年少無知、瀰漫怨恨的她生活在了陰影里。

難以割捨的姐妹親情,無法融入的上層圈子,讓成年的她逐漸理性和慈悲,喬琳的自殺讓她從難以釋懷的戾怨中完成自我救贖

環境影響人的成長,但它實在不排擠意志的自由表現。——車爾尼雪夫斯基

年少生長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絕不會因時間的流失而消逝,或者被收拾到一個隨身攜帶的封閉盒子裡,成為僅供閒暇或懷傷時的道具,而是會烙印到心上,伴隨著人的一生。

姐妹

原生家庭的影響,讓許妍學會冷漠、學會逃離,也學會不斷追求過上更好的生活。當姐姐喬琳來北京找她時,她小心保護著自己現有的生活,多疑的問「是爸媽讓你來的吧?」,她拒絕再和那個家庭扯上任何關係;當她認識沈皓明後,期盼著融入更上一層的生活圈子,她沒有告訴沈浩明自己可能無法生育,甚至讓喬琳在沈皓明面前裝做自己的表姐;她延續了一貫的冷漠,前一段時間「她和幾個從前要好的朋友坐在路邊的燒烤攤」,認識沈皓明後,就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後也許不會再見他們了」。

然而,任何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姐妹之間不間斷的溝通漸漸消融了她的對抗和怨毒,愛情的卑微和無助漸漸喚醒了她的理性和悲憫。正如心理學大師榮格在「潛意識即是命運」後面說的另一句話,「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

當沈皓明的弟弟,九歲的沈皓辰向許妍抱怨:「這個家裡沒有一個人真的關心我」,許妍發現:「他(沈皓辰)爸媽要他不過是為了裝點生活」,原來即使生活在這種高大上的家庭中,年少尚不成熟的孩子也有對父母的不滿和怨恨;當沈皓明告訴她在前女友家裡過夜並發來分手簡訊後,她漸漸明白自己卑微到塵埃里的愛並不能換來更上一層的生活,於是她剪了"影響運勢"的齊劉海,換了短髮。

姐姐喬琳在父母絕望和怨念中被吞噬,投河自殺。許妍趕回家中,躺倒喬琳曾經睡過的床上,她終於意識到小時候對她無微不至關心和愛護的姐姐,已經不在了。那個尚未曾從這個破落不堪的家中解脫過,那個成年後替她承擔了了家裡一切苦厄,那個把她保護在遠離這個家庭影響之外的姐姐,永遠回不來了。「有時候望著它們,許妍會有一種想和喬琳說話的渴望」。

作家張悅然

在這個悲劇故事中,姐姐喬琳是許妍人生觀最大的積極因素,她用善良而豐富的親情溝通,逐漸消融著許妍的防備、怨恨;用自己絕望無助的自殺,喚醒了許妍的潛意識。許妍在自我角力中,逐漸實現了靈魂和生命的救贖,與人生達成了和解,改變了命運走向。然而,喬琳呢?這個在小說中始終擔負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姐姐,她的生命和價值又該如何評判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khJam8BMH2_cNUgOV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