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成孤兒,中年失婚喪子,死後遺產全部捐出,她活成一段傳奇

2024-01-11     郭哥文化

原標題:2歲成孤兒,中年失婚喪子,死後遺產全部捐出,她活成一段傳奇

文/潘彩霞

1881年,一艘從東京駛往紐約的客輪上,一位面容清秀的東方女子站在甲板上,她出神地盯著茫茫大海上逐浪的海鷗,思緒卻回到遙遠的過去。

記憶的影像是模糊的,她出身於浙江寧波一個基督教會牧師家庭,2歲半時,一場瘟疫突如其來,父母雙雙去世,她成了孤兒。

父親的好友——在中國工作的美國傳教士麥嘉諦收養了她,從小便讓她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

8歲時,養父母帶著她東渡日本,在那裡讀完小學和中學的課程。她天資聰穎,學業優秀,精通英文和日文。

喜愛之餘,養父決定讓她留學美國,並希望她學習經濟或教育類專業。

可是,她卻執意選擇學醫。父母年紀輕輕就死於瘟疫,她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名醫生,改善國內落後的醫療條件。

就這樣,她登上了去美國的輪船。

她叫金雅妹(也譯作金韻梅),這年,只有17歲。

然而,求學是艱難的。那時的美國社會,對華人多有歧視,《排華法案》一度甚囂塵上。

在學校,金雅妹多次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多年後,她這樣回憶:「因為我是黃種人,大街上的工人經常咒罵我,我的白人女同學也不愛搭理我。」

遠在異國他鄉,忍受著惡意和偏見,金雅妹只管埋頭學習。她深知,只有自己強大,才能換來別人的尊重。

那些日子,她一頭扎進圖書館、實驗室,每天只睡六個小時,不僅成績優秀,還掌握了多門外語。領獎台上,與金髮碧眼的同學站在一起,她的黃皮膚、黑眼睛綻放著特別的光芒。

四年後,金雅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成為第一個獲得大學文憑的中國女留學生,在紐約的中國領事參加了她的畢業典禮。

從那時起,這位來自遙遠的東方國度的學生,開始受到美國社會的關注。

畢業後,金雅妹繼續深造,先後在紐約、華盛頓等地的醫院實習和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

對當時剛剛興起的顯微醫學,她產生了極大興趣。1887年,她在《紐約醫學雜誌》等權威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紮實的功底引起紐約醫學界的重視,她的論文被認為達到了「資深教授水準」。

然而,穩定的工作、優越的環境並不能撫慰她思鄉的心,深深烙在她心中的,是父母因醫療落後而雙雙亡故的慘痛經歷。

「師夷長技以自強」,不顧很多人說她「自毀前程」,她決定回國。對此,《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充滿遺憾:

「這位身高不到5英尺(152厘米)、體重不足100磅(90斤),卻會講中、英、日、法四種語言的中國女性,搭乘商船跨過茫茫太平洋,從美國回到了她的祖國——中國。」

1888年底,金雅妹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進入福建廈門的一家教會醫院工作,成為中國第一位女西醫。

她醫術高明,待人謙和,不管是上流社會,還是窮苦百姓,在她眼裡,病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尤其對窮人,她不僅精心醫治,還為病人免單。

漸漸地,金雅妹名聲在外,行醫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緊張的工作中,她不幸染上了瘧疾,氣候不適又兼舉目無親,不得已投奔在日本工作的養父母。

在神戶,她結識了一位葡萄牙音樂家,為了愛情,隨他重返美國。

身在異國,金雅妹仍然不忘中國心,她交往廣泛,經常發表演說,向美國社會介紹中國的人民和文化。

「兩千年來,中國人始終是和平的守護者,和平是中國人的天性。」

1904年,在第13屆世界和平大會上,她以獨特的講演魅力駁斥了當時西方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她還就遠東政治形勢發表演說,揭露日本的侵華陰謀。

《紐約時報》這樣稱讚:「金雅妹醫生這位優雅嬌小的中國女性,以其為自己人民辯護的演說,一直使美國聽眾傾倒。」

她開辦了私人診所,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在多地負有盛名。1907年到天津後,她受邀出任北洋女醫院院長。

行醫中,金雅妹深感條件落後、人才缺乏,嬰幼兒的高死亡率尤其使她痛心。

正值清政府倡興女學,她說服了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公立的護士學校——北洋女醫學堂,她親自擔任堂長兼總教習,成為中國護理教育的開拓者。

學堂里,有不少窮苦人家的女孩,經過兩年的學習後,她們成為具有專業水準的護士、助產士,被分配到名個醫院。從此,津門女性率先告別了「接生婆」時代,享受到了西方先進的接生技術。

辦學之餘,金雅妹還籌辦紅十字會,管理育嬰所,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兩次旅美期間,她都不忘通過演講向美國傳遞一個真實的中國。

「我的旅行不是讓我更出名,而是讓我的國家更好地被了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以對德國宣戰為藉口出兵山東,正在美國的金雅妹發表演講,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一時間,這個身穿鮮艷的中式絲綢長袍、髮鬢上總是插著一朵鮮花,又精通多國語言的東方女性成為紐約的傳奇,《紐約時報》稱她是「當今世界最傑出的女性之一,是本民族進步運動的一位領袖」。

儘管幼年喪親,中年離異,唯一的兒子又死於戰爭,但她始終「在亂世中保持著東方女性特有的堅持與優雅」,只有北平的寒夜、客廳的壁爐見證著這個裹在大衣里的老婦人的孤獨。

1934年3月4日,金雅妹因肺病去世,終年70歲。

遵她遺願,所有財產全部捐出——醫療器材捐獻給醫院;位於北平的住所以及6000元現金,捐贈給燕京大學;珍藏多年的150卷外文書籍,捐贈給天津木齋學校。

依照生前的願望,她長眠于海淀的農場裡,在那小小的樹叢里,她睡得甜美而愉快。她的墓碑背後,是教育部為她頒發的捐資興學一等獎狀。

如她生前所說:「我的骨灰會與土壤混合,待到他們在我墳頭拍成的那堆泥土瓦解,我將成為土壤,肥沃的土壤。」

歷史不會湮滅,功績不會抹去,在她去世80多年之後,2018年,《紐約時報》在「被忽略的人」這一欄目中,刊出了一則遲到的「訃告」。

金雅妹,這位矢志不渝、一心為國的優秀的東方女性,她不該、也不會被遺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f60f9cac57b43da38c9bd967b3ad0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