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林黎勝十年考據翻新諜戰,曾舜晞、張頌文雙雄對決

2023-08-28     影視獨舌

原標題:《孤舟》:林黎勝十年考據翻新諜戰,曾舜晞、張頌文雙雄對決

2023年8月28日刊| 總第3341期

「兩千五百年的姑蘇城,不能就這麼讓強盜給踐踏了。」

在電視劇《孤舟》發布的首支預告片中,曾舜晞扮演的顧易中說了一句提綱挈領的台詞。在看待日本入侵中國的問題上,他首先排除了個人的恩怨,而是上升至文明、文化的守護,這既是知識分子的風骨,也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士」的精神。

本劇講述在1941年的蘇州,建築師顧易中因為愛情被迫捲入危局,與汪偽人員周知非(張頌文 飾)鬥智斗勇,在鬥爭中不斷成長的故事。

在劇作層面,「兩千五百年的姑蘇城」體現了濃厚的江南特色。當諜戰劇患上創新焦慮症之後,在地理空間上逃離上海、天津等熱門城市,發掘其他城市的特色就成為了重要的創新途徑。

但要面對的問題也不少。其一,抗戰時期,間諜高密度活動的城市就那些,選擇哪個城市才不會違背史實?其二,地域特色如何落到實處,而不只是停留於口頭的創新?

懷揣著這些疑問,影視獨舌對話了《孤舟》的編劇、導演林黎勝,與他聊起了《孤舟》的創作始末和諜戰劇的創新之道。

林黎勝(左)

以下,是林黎勝導演的講述。

十年跋涉,只為一個「新」字

《孤舟》的故事構思大概在2012年就有了,當時我們跟幸福藍海達成合作,打算做一部諜戰劇,並且建立一個共識:要有創新,要拓寬這個類型,像2011年的《借槍》一樣,在類型中反類型。

創新哪有那麼容易,最開始我們寫一個年輕的世家子弟,從一個社會小白變成老練特工的過程,故事發生地設置到了廣州。

可總感覺味道不對,還是缺一把鑰匙。再加上那段時間影視行業風雲變幻,這個項目暫時就被擱置了。

我個人有個小愛好,比較喜歡研究民國的建築史,自然也對民國的建築大師有所了解,特別是對「中國營造學社」很感興趣。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如果像梁思成、呂彥直這些民國著名建築師被捲入諜戰,會是什麼樣子?

於是男主人公的形象在我腦海中開始成型: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一個民國建築師,同時還是一個職業特工。他對建築學有無限熱愛,但在山河破碎的時候被迫拿起武器,戲劇性就由此產生。

人物建立起來之後,蘇州就進入了我的視野。因為蘇州有很多的園林等古建築,更容易與男主人公的職業產生呼應。

說了這麼多,它們跟諜戰有什麼關係呢?

我認為它可以夯實劇集的背景,拓寬諜戰劇的表達。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發現唐代木構建築佛光寺,一舉擊破了當時日本學者說的「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你只能去日本奈良」的妄言。我把這些真實事件,一部分融入情節,一部分作為背景展開。

人物是虛構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歷史背景與地域是完全真實的,我認為這樣可以增強故事的真實感和觀眾的代入感。除此之外,我也會把一些建築的理念放置於諜戰,從諜戰手段的角度來看,它也有新鮮感。

最重要的是,通過將中國古建築文化和諜戰元素相融,通過拍出極具特色的蘇州園林,通過營造具有氛圍感的江南水鄉,讓《孤舟》充滿時代特徵、地域特徵,以及我們民族的文化特徵。只有把背景做實了,故事才不會有架空感、塑料感,觀眾才更容易代入。

基於這一目標,我們在取景和影像上花了很多心思。

拍出蘇州的油畫感

因為一些原因,我們沒有辦法全程在蘇州拍攝,內景大多在橫店完成,但為了保證質感,我們採用了三個辦法,一是橫店但凡有蘇州感的景我們幾乎都拍遍了;

二是大量內部搭景,我們的美術很厲害,把蘇州的很多園林及建築都「搬」了過來;

三是外景實拍,我們在蘇州找到了一個沒太被拍過的地方——崑山錦溪,它有幾條街完全具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江南氣質,無論是石拱橋還是「小橋流水人家」。感覺都特別對,在那兒大概拍了十多天外景。

三管齊下,我認為這樣呈現出來的蘇州既不花哨,也很有層次感。既然創作初衷就是要做地域特色,那就要在拍攝時努力去落實,而非停留在口頭上。

拍攝上下了功夫,做後期時也要打好配合。《孤舟》這次呈現的並不是淡雅的江南水鄉,而是在色彩上更加飽滿,這一點實際上我們是受了陳逸飛取材周莊的油畫《故鄉的回憶》啟發,用油畫去表現江南水鄉,濃烈又不失寧靜,飽滿間見真實。

尋找歷史的倒影

拍出人物的職業特點,拍出蘇州的地域特色,以及拍出歷史的倒影,這是我希望《孤舟》最終呈現的樣子。

前兩者比較好理解,那什麼是歷史的倒影呢?就是處處不提真實事件改編,但處處有真實歷史的影子。

我是讀歷史出身,喜歡搜集資料,略有點「考據癖」。有人說寫諜戰劇沒有體驗生活一說,我覺得還真的有,只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體驗。比如,看口述歷史。

寫作過程中,我看了大量的當時親歷者的回憶,尤其是漢奸自述。因為抗戰勝利後很多漢奸被抓,被審判,所以就留下了不少第一手資料,比如有一本書叫《我所知道的汪偽特工內幕》,還有一本《審判汪偽漢奸筆錄》(上下冊),都是當時親歷者的口述,細節生動。

大漢奸周佛海的《周佛海日記》也可以參考,雖然這本書中間缺了一年,但這漢奸當時是如何跟日本人勾結的,有哪些應酬往來,怎樣對自己的賣國行為進行辯解等等,都以日記體的方式記錄在案。

但光有這些還不夠,我定義《孤舟》為一部諜戰生活劇,就是說它不只是一個偷情報、救人的強情節故事,我還希望它能呈現出當時這些人到底是怎樣生活的?

當事人的口述歷史和傳記之外,還有很多額外的資料補充,比如當年有個日本人高倉正三在蘇州生活,並記下《蘇州日記》,這本書記錄了當時蘇州的風土人情、生活細節甚至市場物價,非常詳盡。劇組給演員推薦了這本書,它不僅對我,對組裡各個部門的啟發都很大。

比如,劇里專門會講那些漢奸是怎麼過日子的,他們住在哪裡?怎麼做飯?怎麼防暗殺?我們在橫店找了一個中西式結合的樓,當然比歷史上真實的90號要大,漢奸在這裡辦公,在後院的宿舍生活。

除此以外,還閱讀了些歷史學家寫的關於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華理論,比如「以華治華」的策略是如何具體實施的?這些歷史資料的廣泛閱讀,能幫助我們完善更多細節,並從另一個維度來思考,比如日本人派駐到蘇州90號特工站的顧問應該是什麼身份?權限有多大?他們是怎樣利用憲兵隊控制汪偽特工的?等等。

對於汪偽特務組織,觀眾可能熟知的是上海極司菲爾路的「76號」,其實汪偽的蘇州特工站也是真實存在的。它隸屬於76號,位於蘇州祥符寺巷90號,所以劇中簡稱「90號」。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有部老電影叫《特高課在行動》,就涉及到了這一機構。

之所以花工夫去做這些考據,一方面是我個人一貫的創作追求,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它能作為這部劇的一種趣味,被那些具備一定歷史知識的人發現,並體味到其中的妙處。

還有一點,也算彰顯一種創作態度,很多情節我們並不是瞎編亂造的,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比如劇里有一場戲,說的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接收大員設局將漢奸一網打盡,那個情節其實就是歷史上軍統特務戴笠乾的真事兒,他在北平邀請以前的好多漢奸赴宴,等他們都到齊了之後當場點名逮捕,上演了請君入甕的好戲。

跟張頌文第一次見面聊了11個小時

男主人公是一名建築師,是傳統知識分子,我們通過他來體現知識分子身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士」的精神,他們愛國,守護故土,延續傳統中國文化。本劇整體上,是在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這就意味著,《孤舟》要書寫統一戰線中各個階層的人。這個劇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共有128個(後來加到了140個左右),為了體現他們的各種身份特徵,每個角色我們都或長或短地做了小傳。

張頌文老師是最早確定的演員,當時《狂飆》還沒播出,他還沒有出圈到現在這種程度,但業內都知道他,那時候他可選的劇本實際上已經很多了。

他演的是劇中的大反派:漢奸周知非。《孤舟》之所以能打動他,或許是因為他對民國這段歷史的興趣與熟稔。

我記得第一次跟他見面,我們就聊了11個小時,一直在聊民國的各種軼事,我們有聊不盡的民國話題。我讀歷史出身,寫劇本又搜集了大量的資料,他還能跟我聊那麼長時間,可想而知他平時做了多少功課,讀了多少歷史閒書,另外也說明張老師確實對這個故事有感覺。到現在我們見面還互相推薦最近閱讀書目呢。

曾舜晞呢,我們團隊跟他一見面,覺得他就是顧易中,就是那名蘇州民國建築師。他是廣東人,有南方人的質感,有那種知識分子的儒雅感,尤其當我們給他戴上圓框眼鏡後,我覺得我們的主人公從螢幕里走出來了。

而且,觀眾完全不用擔心他會在張頌文老師面前怯場。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他演得很認真,這讓他心無旁騖;第二,他的形象與角色太貼合,所以當他站到場景里,拍出來的質感就會很好;第三,張頌文老師演戲時不會只顧自己發揮,他會和對手演員做到有來有回,一起托著戲走。

女演員的選擇上,我們也是以合適為第一準則。陳都靈飾演的張海沫和王玉雯飾演的肖若彤一個幹練多情,一個熱血崇高,當時我們覺得這兩個特質在兩位女演員身上兼而有之,最終呈現的時候,陳都靈比我設定中的張海沫多了一些柔弱,而王玉雯的肖若彤則顯得摩登一些。

我很欣慰最後呈現的這種變化。我願意看到演員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必須一板一眼地按照我的設計來,讓角色的特質和演員的理解互相滲透,得到一個更為豐滿的人物,是我樂意見到的。

當然,發揮歸發揮,人物的基本底色不能丟。正式拍攝前,演員除了閱讀我們推薦的書目之外,我們全組人員還進行了劇本圍讀,當時就讓他們提前想哪場戲該怎麼處理,如果想不出來就現場提,大家一起想辦法或者張頌文老師現場指導;有理解不了人物的地方也現場交流,我給他們講人物背景和行事邏輯。

開機後,每天早上拍攝前,我都會趁演員化妝的時候,把今天要拍的戲份跟他們過一遍,所以到了正式拍攝時真的很省心,演員不會對自己的角色有疑問,具體怎麼演提前也有所準備。

我作為導演、編劇,寫這個劇本前前後後花了十年,每個人物、每段故事都印在了腦子裡,即便現場需要根據場景和演員狀態臨時飛頁,也絲毫不在話下。

作為一個諜戰劇創作的老人,我曾經參與過《潛伏》的劇本策劃,擔綱過《借槍》的劇本改編,親眼參與並見證了諜戰劇的輝煌年代。

這個類型發展到今天,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側重,我沒有去想過現在的創作潮流是什麼,但我認為,一部背景紮實、地域特色鮮明、建築師技能與特工技能相融合的諜戰劇,理應能給觀眾帶來足夠的新鮮感吧。

目前這部劇的後期製作已經基本完成,我們還在進行聲音、調色、配樂的最後調整,希望能夠與觀眾早日見面。

文/許心強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caf43031de23d91393dfc5a822f08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