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穿衣和禦寒一直是永恆的話題。對於我們來說,保暖至關重要,而保暖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我們的進化。從遠古時代起,人類就開始學會利用外部物品來保暖,比如樹葉、樹皮和動物毛皮。這種保溫方式使得我們不再依賴濃密的毛髮,而是逐漸失去了那層毛,露出了光滑的皮膚,成為今天我們的樣子。
在沒有棉花之前,古代人類在晚上是如何應對寒冷的呢?他們依賴動物的毛皮,在白天穿著、晚上蓋著,這幫助他們在各種環境下生存,甚至遷移到了寒帶和美洲等地區。
進入農業社會後,我們學會用植物製作布料和綢緞,雖然麻、葛等出現了,但動物毛皮依然是最佳選擇。然而,這也導致了森林大片被開墾,動物數量急劇減少,使得優質毛皮變得難以獲得,只有貴族才能享用。貧民只能穿著單薄的麻布和葛布。
在棉花普及之前,人們嘗試用植物如蘆花、柳絮填充衣服和棉被。雖然看起來和棉衣相似,但保暖效果卻差了十萬八千里。有故事記載說,孔子時代的人可能穿著填充物不足的衣服,在寒冷中苦苦支撐。
除了動物毛皮和植物填充外,還有一種有效的保暖方式:層層疊加衣服。在日本古代,由於棉花不普及,人們只能多穿衣服來抵禦嚴寒。
古代的亞洲國家相互交流密切,所以中國人可能也使用了麻布、葛布和絲綢來保暖。直到棉花傳入中國,人們才逐漸了解如何高效織造棉衣,使得窮人也能擁有廉價的保暖方式。這項技術甚至影響了軍事領域,提升了軍人的戰鬥力,使得漢人能在北方建立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