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往事越千年,不利舟楫軍事,舊鎮遷湯口;而今又十載,為出高峽平湖,新城立雙江。2000多年來,雲陽三遷縣址,與長江接下來了不解之緣,從1700年前秦莊襄王置縣朐忍(今青龍街道復興社區、建民村)到1999年三峽移民搬遷到雙江,雲陽縣城皆臨江而座,與江為鄰。
雲陽,有古老的農耕文明
2003年春夏之交,雲陽大地坪遺址出土了幾塊古老的陶片,它們粗陋破碎,毫不起眼。這幾塊四五千年前的厚胎陶殘片,原本屬於原始陶壺或陶罐的一部分,在數千年的沉睡中,這些陶壺、陶罐失去了它們大部分的軀體,僅殘存下這些小塊,在化為塵土之前被考古人員的手鏟小心翼翼地挖掘出來,成為考古大發現。
引發轟動的不是殘陶本身,而是附著於殘陶之上的幾粒水稻。
大地坪遺址在重慶市雲陽縣盤石鎮龍安村10組,長江右岸(南岸)第二級階地上。該遺址距盤石場鎮約2千米,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2002年,株洲市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2003年3月—5月,株洲市博物館會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陽縣文物管理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確認大地坪遺址為以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周時期文化遺存為主的大型遺址。
這幾塊不起眼的殘陶片就是在第二次發掘中被發現的。它並不是這次發掘的重點,卻成為這次發掘最重要的成果。在整理髮掘遺物時,考古人員發現這幾塊普普通通的殘陶片上粘附著一些神秘的物質,經確認,這些神秘物質就是史前水稻!
專業檢測表明,這些古老的栽培水稻與現代水稻的外形有明顯不同,其中1粒古稻類似現代粳(jīnɡ)稻和秈(xiān)稻的過渡,1粒類似野生稻,1粒類似現代秈稻,另外3粒與現代粳稻比較接近。專業人士認為,這3粒類似現代粳稻的稻粒,其粒長均小於現代粳稻,屬於現代已基本不再種植的小粒稻。
檢測結果一錘定音:雲陽大地坪遺址發現的稻穀遺存,不屬於野生稻,而是人工培育水稻。發現這些稻粒的大地坪遺址C區第12探方第3文化層屬51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說明至遲在5100年前,三峽西區的雲陽大地坪一帶就開始種植水稻。
三峽史資深專家、重慶師範大學教授楊華稱,雲陽大地坪遺址史前水稻遺存的發現,為三峽西區史前稻作農業提供了關鍵性的物證,推翻了三峽西區史前無稻作農業的斷言,打破了三峽西區封閉落後的刻板印象,證明遠在5100年前這裡就有了先進的稻作農業。
因為有5000多年前雲陽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並且產量豐富,才有風靡三峽的名酒「曲米春」。有了酒,杜甫才能夠「乘舟取醉非難事,下峽消愁定幾巡」;李遠也可以「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蘇軾寫下了「天門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並舍聞」,黃庭堅才有了「詩比淮南似小山,酒名曲米出雲安」;范成大留下了「雲安酒濃曲米賤,家家扶得醉人歸」;王十朋亦曾吟詠「雲安曲米瓶雙玉,聊助詩人作小醺」;鄧深更是「名自雲安已久傳,未嘗先覺口流涎。」
有了酒,才有了樊噲縱酒獵白兔,扶嘉鑿井流白玉;有了酒,便有了故事。
雲陽,有最早的河長日誌
大江所至,先民樂居。一部長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華文明史,它印證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熔鑄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千百年來,因江而生,因江而興的雲陽人始終敬畏自然,敬畏生態,敬畏長江。在雲陽博物館陳列著一篇全國最早的河長日誌「關塘碑」。
「之所以把關塘碑叫做最早的河長日誌,是因為碑身上所刻寫的『禁正塘水,不准污穢』八個大字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官方發布的保護長江的文字記錄。」雲陽縣文管所相關專家說。
關塘碑原摹刻於長江與澎溪河(小江)兩江交匯之處的雙江鎮(現雙江街道雙井寨苦草沱取水點)關塘井旁邊一塊巨石上,是清朝道光年間官方發布的保護水源的警示令,告誡人們保護長江水源,確保倒灌井水的飲用安全。
「關塘井是我們雙江居民利用長江水滲透的飲用水源,在清朝道光十九年的時候,人們在此摹刻告示,其目的就是讓我們不要污染水資源,要保護水資源 ,這個對我們研究保護長江水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飲水必清源,源頭須保護。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污染長江難免自食其果。關塘碑的內容,從摹刻在巨石上,到深刻在人們心裡,再到體現於行動中,代代相傳的環保意識與生態自覺,雖經歲月沖刷,仍舊清晰可見。
雲陽,有最美的環湖綠道
一江四河,分疇化野,從石筍河順流而下,兩岸青山逶迤,一庫碧水繞城,城市伴水而生,護江自是本分。
闊步新時代,雲陽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矢志創新的實幹擔當,扛起上游責任,擔起上游使命,做好生態加減乘法,建設雲陽兩江四岸33公里環湖綠道這一城市名片,「一道兩江」呈現出「七彩生活」。
藍天碧波中,成群白鷺齊飛,蹁躚起舞,如詩如畫的風景,吸引市民遊客前往白鷺公園。這座公園也是33公里環湖綠道打造的景觀之一,主體位於陳家溪半島,這裡原本荒廢已久,雜草叢生,緊鄰城市卻人跡罕至,唯有200多隻白鷺棲息於此。
「為了保護白鷺棲息地,我們打造了開放式公園,定期撒魚苗,新建觀鷺台、悅湖灣棧道、夏季廣場等活動平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雲陽縣環湖綠道建設指揮部副主任何丹說。
「原來這邊都是荒山荒坡,垃圾滿地,沒有人願意來,現在確實太安逸了!」改變市民看法的,不只是白鷺公園。因地制宜、變「廢」為「寶」的城市公園,在環湖綠道上共有8個,每個主題公園又有不同的景觀節點,再通過一條全程貫通的自行車道和步道串聯起來。
2021年9月28日,雲陽33公里綠道全線貫通,並接受市民和遊客的檢驗。七年間,從江岸「傷疤」到城市名片,環湖綠道的建設過程,也是雲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見證。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未來,雲陽將堅定不移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基本發展戰略,厚植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生態優勢,充分激活長江雲陽段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系統闡髮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積極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雲陽縣相關負責人說。
編輯:鄧庭庭
責編:劉太興
終審:鍾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