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昌鈺案看法醫學:你熟悉的刑偵手段並不都靠譜

2023-08-02     返樸

原標題:從李昌鈺案看法醫學:你熟悉的刑偵手段並不都靠譜

華人「神探」李昌鈺被訴提供偽證案引發全球熱議。對於法醫這個高度依賴於科學技術的行業而言,造成冤假錯案並不一定需要法醫主觀造假,技術的缺陷同樣足以導致法官誤判——而我們通過影視劇熟知的許多看似可靠的刑偵手段,包括指紋核驗、筆跡核對,實際上都存在巨大技術缺陷。

撰文 | 李長青(醫學博士、旅美執業醫師)

1985年12月的一天,美國康州的退休司機埃弗里特·卡爾在自己家中被發現遇害,現場慘不忍睹,據說卡爾被捅了20多刀,還被割喉,頭部被鈍物擊打了7次。之後有兩位年輕人被認為是殺害卡爾的兇手,各自被判刑50餘年。之前這兩位年輕人有多次小偷小摸的記錄,屬於不良少年,但均否認自己和謀殺案有關。

儘管現場遍布血跡,但警察沒有在兩個嫌疑人身上發現任何血跡。有一位法醫作證說,他們在現場的一條毛巾上檢測出了血跡,嫌疑人可能是用這條毛巾擦拭自己,所以沒有留下血跡。

兩位年輕人在服刑30年後先後於2018和2019年保釋出獄,整個服刑過程中及出獄後,證明無罪的努力一直未曾中斷。其辯護律師指出案件偵破過程的漏洞,同時也給出了一些新的證據,比如分別於2010年和2012年在現場發現的、可能是兇手的DNA很可能來自一位女性,而且現場發現的足跡很小,與任何一位犯罪嫌疑人都不符合。2020年法官撤銷了兩人的謀殺罪指控。緊接著,兩人提起新的訴訟,將當年作為重要證人的法醫、8名參與該案的警察還有地方政府告上法庭。

這就是美聯社等諸多媒體最近報道並引發熱議的華人「神探」李昌鈺被訴造假案,李昌鈺就是那位發現毛巾證據的法醫,不過當時他還沒有今天這樣的名氣。法官認為這是一場冤案,李昌鈺對此負有責任,而李昌鈺和其律師則明確表示會繼續為自己申辯,最終結局如何尚未可知。

這並不是第一起法醫被指控造假的案件,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起。實際上,對於法醫這個高度依賴於科學技術的行業而言,即便造成了冤假錯案,也並不一定需要法醫主觀作假,技術的缺陷同樣可以導致誤判。

法醫學未必都「科學」

7月28日,全球各大媒體報道了李昌鈺和地方檢察官的聲明。根據李昌鈺的聲明,問題的焦點主要在於他當年對那條毛巾的鑑定。李表示他的工作僅僅是「在法庭上陳述我的科學發現,確定要用哪些證據和問證人什麼問題是律師及法官的職責」,毛巾有血跡的化學測試對兩位嫌疑人「參與此案沒有直接的指控作用」,他自陳當時還提供了嫌疑人無罪的證據,所以即便最後被認定是錯判,他也不應該承擔責任。

李當年出庭作證毛巾上的污漬是血跡,根據是他在現場對毛巾做了四甲基聯苯胺的檢測,結果呈陽性。四甲基聯苯胺檢測是一種血跡篩查技術,原理是通過與血液中的過氧化氫酶反應產生變色。四甲基聯苯胺實驗是1970年代作為有致癌性的聯苯胺實驗的替代技術開發的,因靈敏度高,至今依然是血液檢測篩查的常用技術。但過氧化氫酶在一些蔬菜及動物血液中也存在,所以還需要進一步鑑定才能確認結果來自人類血液(確定性檢測)。

但這還不是主要問題,四甲基聯苯胺檢測的最大缺陷是對DNA的破壞。

1985年李昌鈺用該方法檢測血液屬於標準操作。本案最大的敗筆在於這條毛巾被警方收集時沒有做常規的確定性檢測。而DNA鑑定技術1986年才第一次使用,大規模應用則已經是1990年代中期。即便當年有DNA鑑定技術,這條毛巾也很可能檢測不出DNA來了,原因如前所述,四甲基聯苯胺檢測會破壞DNA。

在法醫學領域,有致命缺陷的遠非「驗血」這一項技術。隨著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經典」的刑偵技術被發現並不那麼嚴謹。

因為狀況頻發,在美國國會的要求下,2009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簡稱NRC)發布了關於法醫科學的報告,指出法醫學鑑定領域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缺乏科學驗證的技術:許多傳統的法醫學鑑定技術缺乏科學驗證。很多技術,比如毛髮鑑定、筆跡鑑定等技術在過去被廣泛應用,但並未經過充分的科學研究和驗證來確定其可靠性和準確性。

專家的主觀傾向和偏見:法醫學鑑定中的專家意見可能受到主觀判斷和個人偏見的影響。這可能導致不同專家對相同證據做出不同的結論,造成法庭判決的不一致性。

學科交叉協作不足:法醫學鑑定常常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然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協作不足,可能會影響到綜合性鑑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培訓不足和缺乏標準:一些法醫學鑑定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水平不足,缺乏必要的專業標準和實踐準則。這可能導致技術的不規範和錯誤應用。

證據表達:報告強調在法庭上對法醫學鑑定證據的表達問題,專家的陳述可能過於肯定或過於含糊,導致法官和陪審團難以理解和評估證據的可靠性。

解析幾大刑偵技術

在法醫學領域,技術的客觀局限性和從業者個人的主觀偏倚乃至造假往往會相互結合(前者給了後者空間),共同造成冤假錯案。更有甚者,一些刑偵技術自誕生之初就未經受最起碼的科學檢驗。以下幾大「問題」技術,都曾經或者迄今仍被看成是經典的刑偵手段。

FBI顯微鏡毛髮分析:在2000年之前,法醫對犯罪現場的毛髮鑑定依賴於顯微鏡觀察。該技術的支持者聲稱特定的毛髮特徵與人體身高等外貌體徵有關。但隨著對該技術的質疑增加,以及新的線粒體DNA鑑定技術的引進,一個致力於為錯誤定罪的人工作的非盈利組織「清白項目」開始為以往通過毛髮分析定罪的人翻案。最終,FBI、美國司法部等組織聯合對2000年之前的一些毛髮分析報告進行了審核,發現絕大部分存在錯誤——由FBI當作證據提交的268份報告中,257份存在錯誤,占比96%。

毛髮顯微鏡分析的不可靠主要在於很多人的毛髮在顯微鏡下其實是很相似的,這就很容易將不相干的人聯繫起來,將本該無罪的人定罪。

這些不科學和錯誤的法醫報告究竟造成了多少冤假錯案很難複查清楚,拿美國來說,當年可以追溯到的報告多達3000餘份,但直到2015年3月,FBI也不過審核了其中的500份報告。

韋斯特的咬痕分析:麥可·韋斯特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牙醫,曾在多起刑事案件中作為咬痕分析專家為警方提供證詞,包括在著名的連環謀殺案兇手泰德·邦迪審判中提供證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咬痕分析被發現不準確。包括邦迪的案子,之後的研究表明咬痕分析並不能證明邦迪在受害者身上留下過齒痕。

2020年,共有34項指控因為齒痕分析的不可靠被推翻,其中不乏已經在監獄中服刑幾十年的蒙冤者,甚至被判處死刑者。比如1992年因為被控謀殺一位白人婦女而被捕的黑人霍華德,就因為韋斯特提供的證詞證明被害者身上的齒痕與他的牙齒吻合而被判死刑。好在2010年的DNA檢測證明了霍華德的清白。

如今咬痕分析已經基本被看作是法醫學領域的偽科學。

筆跡鑑定:筆跡鑑定,也稱為文書鑑定或手寫鑑定,是一種試圖通過分析筆跡和書寫特徵來確定是否為特定個人所寫的實踐。在過去,筆跡鑑定在法醫學和刑事司法系統中被廣泛使用,但現代科學界普遍認為它是一種偽科學。

筆跡鑑定雖然沒有大規模的醜聞,但在一些重要案件中顯示出其不可靠,比如馬克·霍夫曼案。霍夫曼是美國一名冒名頂替者和文書偽造者。在20世紀80年代,他製造了大量偽造的歷史文書,並欺騙了當時的筆跡鑑定師。這一事件揭示了筆跡鑑定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受到個人誤導或造假的影響。

筆跡鑑定還在被稱為「西班牙911事件」的馬德里地鐵爆炸案中製造混亂,導致一名和爆炸案毫無關聯的美國律師被捕。

指紋鑑定:人們相信指紋鑑定是基於所有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但這個論斷並沒有確鑿的證據。FBI做過分析,發現每306個指紋鑑定中就可能發生一起錯誤。佛羅里達的調查更讓人不安,結果是每18例分析中就可出現一例錯誤。實際上指紋鑑定專家都知道這項技術不是100%準確,但因為常年受影視劇的影響,一旦有指紋鑑定認為犯罪嫌疑人的指紋和現場吻合,就很可能給嫌疑人定罪。

和筆跡鑑定一樣,指紋鑑定沒有大規模的醜聞報道,但卻也給很多個人造成了麻煩,有時候還是完全不相干的人。1997年,51歲的蘇格蘭人羅斯遇害,犯罪嫌疑很快落到了曾在她家做過工的大衛身上,將其定罪的主要證據就是指紋。但同時在現場還發現了兩枚指紋,經過鑑定屬於另外一名女警官麥克奇,而後者否認她到過現場,現場的警察也否認看到過她。因否定女警官的指紋鑑定也意味著否定嫌疑人的指紋鑑定可靠性,當地的指紋鑑定專家堅決認為那就是女警官的指紋,女警官也因為做偽證而被辭退。後來經過全世界100多位專家鑑定,確認那兩枚指紋不是麥克奇的,同時因為指紋鑑定的可靠性存疑,大衛也在坐牢多年後被無罪釋放。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被當成金標準的高精度技術,也並非無懈可擊,比如DNA鑑定技術,會受到樣本限制、資料庫完整度等多方面的影響。昂貴的檢測費用也限制了其應用,一個完整的DNA鑑定可能最高耗費5萬美元。

既然有這麼多並非無懈可擊的刑偵技術,讀者難免擔心司法實踐中的公正性。實際上,警方和法官從來不能依據單一證據定案,包括中國在內,從法理上說,所有來自法醫及其它渠道的物證都需要經過核驗,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才可以對當事人定罪。

法醫學是一門科學,其發展也依賴於其它學科的發展,而且法醫鑑定還受到政治、司法和社會多方面的影響。法醫從業者既怕錯判好人,也怕錯放壞人,這樣的壓力下保持完全客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對活人的醫學尚遠不完美,針對死人的醫學當然也完美不到哪裡去。醜聞也好,神探也好,都需要大眾以平常心看待。

參考連結

https://www.criminallegalnews.org/news/2020/nov/15/thirty-fourth-conviction-based-bite-mark-forensics-overturned/

https://nap.nationalacademies.org/catalog/12589/strengthening-forensic-science-in-the-united-states-a-path-forward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corruption-in-forensic-science-is-harming-the-criminal-justice-system-108975

本文受科普中國·星空計劃項目扶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bce4090310e8fb9ef38ff53b7cd47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