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滑紅彬——唐宣宗的廬山詩作

2023-10-29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滑紅彬——唐宣宗的廬山詩作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相關要求及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文首發於《九江日報·長江周刊》,經作者授權轉發。

敦煌文書中有一部《諸山聖跡志》(敦煌寫本S.529v),是五代時期敦煌僧人范海印遊歷各州郡寺院和名山聖跡的記錄,其中就有廬山的信息:

廬山在江州西六十里,其山周圍三百餘里,寺院大小一百所,僧尼道眾二千餘人,即是遠法師修行之地。大師,雁門人也,戒行精苦,鬼神造寺,晉王賜輦,至今猶存。其山千峰峻嶮,上入青冥;萬仞嵯嶢,欲霄漢。長松遮日,修竹干雲,實道人棲息之處,乃釋子修行之地。

需要在此說明的是,敦煌文書作為寫本時代的產物,文字的使用非常不規範,夾雜著大量的別字、俗字,再加上這部《諸山聖跡志》書寫潦草,辨認起來就更加困難。上面的文字主要依照陳雙印博士《敦煌寫本〈諸山聖跡志〉校釋與研究》中的釋讀,並參考徐俊先生《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中的相關內容,無法辨認的文字用「」來表示。

編者配圖

《諸山聖跡志》記錄了廬山的地理方位、山體規模、自然風光,並對廬山寺院的數量、僧尼的人數進行了較精確的記載,可謂是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此外,書中還收錄一首「大中天子」的詩歌。

詩曰:

虛空雲散匡廬山,乘興登臨任性便。

遇著花陰閒共歇,但逢幽處即題篇。

心清喜得游三寺,氣定魂凝上九天。

風度碧澗聞虎嘯,雨飛深淵聆蛟。

毘耶舍中看梵夾,遠公堂內列諸賢。

門前柳葉金線細,下雲紅絨織錦分。

風聽竹聲如走珮,雲生石堂似飛綿。

大中天子誦。

大中天子就是唐宣宗李忱,年號大中(847—859),故稱大中天子。唐宣宗的這首廬山詩屬於七言詩歌,共七句,描寫的是登臨廬山時的所見所聞。作者興致勃勃地登臨廬山,遇到蔭涼之處便自在歇腳,看到清幽景色就即興題詩,面對良辰美景,不禁心曠神怡。詩中說「心清喜得游三寺」,這三寺應當是指東林寺、西林寺和大林寺。大林寺位於山巔,因此詩中又說「氣定魂凝上九天」。「風度碧澗聞虎嘯,雨飛深淵聆蛟。毘耶舍中看梵夾,遠公堂內列諸賢。」寫的是東林寺的景色,分別用了「虎溪」「龍泉」「佛陀跋陀羅」「蓮社十八賢」的典故。最後四句寫的是大林寺的景色,大林寺雄踞山頂,山高風寒,疾風拂過竹林,聲如玉佩琳琅;白雲生於堂內,狀似裊裊飛綿。這首詩氣定神閒,從容雅致,對仗工整,用字精鍊,是一篇難得的紀游之作。

那麼唐宣宗李忱與廬山有著怎樣的緣分呢?

唐宣宗李忱 編者配圖

李忱(810—859),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的異母弟,被封為光王。李忱小時候呆頭呆腦,沉默寡言,以至於大家都認為他特別得笨。唐穆宗於長慶四年(824)逝世後,他的三個兒子相繼為帝:敬宗李湛在位兩年,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武宗李炎在位六年。

光王李忱雖然是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但他們的年歲實際上相差無幾。李忱還要比敬宗、文宗小一歲,只比武宗大四歲。作為同齡人,文宗、武宗很是看不起這位又憨又呆的皇叔,經常拿他開玩笑,做惡作劇。特別是武宗,還給李忱起綽號為「痴奴」。

《舊唐書·宣宗紀》記載:「帝(李忱)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歷太和、會昌朝,愈自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以言,以為戲劇。武宗氣豪,尤不為禮。」面對種種凌辱,光王李忱逆來順受,一副痴呆的模樣。然而這樣的韜光養晦,依然沒能讓他逃脫厄運。

據說唐穆宗在位的時候,一天早朝之後,李忱跑到大殿中,學著哥哥穆宗的樣子,坐在龍椅上。這一幕被值班大臣看到,遂上奏給穆宗,說李忱怕是得了心風,以致心神錯亂,大逆不道。穆宗聽了之後,說了一句:「我弟乃吾宗英胄也。」便不予追究。

「吾宗英胄」云云自然是後世的文人為了回護李忱而編造的說法。當時,穆宗的真實想法肯定是:「我這個弟弟可真夠傻的。」他顯然沒必要跟一個傻子較勁,於是笑一笑就罷了。穆宗雖然不予計較,但是武宗即位後,卻對李忱戲登龍床的行為非常生氣。一日,他便藉此由頭痛打李忱,致使李忱昏死過去,被扔在後苑中。當時的大宦官謊稱李忱已死,將「屍體」拖了出去,才使李忱死裡逃生,之後來到溈仰宗高僧香岩智閒的門下,做了個沙彌。

正史中,並沒有唐宣宗李忱曾經披剃出家的記載,這或許是正史為尊者諱而採取的措施。在唐宋的筆記及野史中,多有關於李忱出家的記載。圓悟克勤《碧岩錄》卷二記載:「武宗即位,常喚大中作痴奴。一日,武宗恨大中昔日戲登父位,遂打殺,致後苑中。以不潔灌而復甦,遂潛遁在香嚴閒和尚會下,後剃度為沙彌,未受具戒。

唐武宗李瀍 編者配圖

」鄧州香岩寺《重修宣宗皇帝碑記》也說:「宣宗為光王時,武宗忌之,拘於後苑,將見殺,中官仇士良料武宗將絕其後嗣,李氏子孫舍光王則無可為後代中興主也。遂詐稱光王墮馬死,因脫身逃去,至香岩閒禪師會下披剃作沙彌。」此記雖然美化了宦官仇士良,但卻頗合邏輯。因為在當時,只有手掌重權的宦官才有可能如此瞞天過海。此外,《中朝故事》《北夢瑣言》等書也都有宣宗寄身方外的記載,可見宣宗出家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起初,香嚴智閒禪師並不知道李忱的身世,他帶著這個沙彌雲遊四方,來到了廬山,曾居住在廬山的大雄庵。陳舜俞《廬山記》卷二記載:「五巒峰之下有大雄庵,去慧日三里。山勢環聳屹若城壁,亦別一奧處也。內翰錢易記云:貞觀二年,梵僧尋山,愛其深遠有若大雄演法之地,故名大雄。大和中,宣宗避難,與僧志閒嘗居焉。」記文中的志閒就是智閒。在廬山瀑布前,香嚴智閒禪師題詩一聯云:「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李忱應聲續詩云:「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香嚴智閒禪師聽罷這兩句氣度高邁的詩後,便知道面前的這位沙彌絕非等閒之輩。

會昌六年(846),唐武宗去世,光王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唐宣宗一改往日愚笨痴呆的舊態,立志革新。他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物愛民,被時人稱為「小太宗」。當年的小沙彌果然非池中之物,他繞過重重障礙,奔流而東,終歸大海作波濤。

滑紅彬(作者像)

【作者簡介】滑紅彬,1983年生,河北內丘人,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任江西省書院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讀後記】唐宣宗李忱隱忍幾十年,裝瘋賣傻,終於登上寶座的故事,是中國歷史上扮豬吃老虎的經典範例。據稱他在位13年間,結束牛李黨,勵精圖治,使晚唐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以編者看來,這位信道教服丹藥而亡的所謂的唐宣宗,算不上賢明,不然也不至於在他死後,不到五十年大唐帝國就煙消雲散了。他就是個狠人罷了。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a695ba40b050a10e2b9a05d405f62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