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幹啥最賠錢?大降超40%,養豬把首富們坑慘了

2023-11-16     金投網

原標題:2023年幹啥最賠錢?大降超40%,養豬把首富們坑慘了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又是一年除夕日,但是,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對於養豬人來說,又是銘記歷史的一年,這一年,國內生豬市場跌宕起伏,但是,養殖戶卻凸顯「賺錢不易」。

上周末,去逛了菜市場,發現豬肉又降價了,就連央視新聞都出來報道了,說農業農村部檢測了全國500個集貿市場的數據,截至11月第2周,生豬價格15.18元/公斤,比上個月同期的價格下降了0.73元/公斤,降幅為4.5%,同比下跌42.1%,將近腰斬

這對養豬戶可不是什麼好消息,豬肉價格漲不上去,這賣一頭豬就虧300塊

誰頂得住啊,連各地那些養豬的首富們都被這豬肉給坑慘了。

比如,河南首富秦英林家族旗下的牧原股份,21年巔峰時期市值高達2500億,號稱是「豬茅」,如今市值2000億出頭,兩年跌了500億。在10月24日發布的胡潤百富榜上,秦英林夫婦以1450億元身家排名第13位,儘管名次有所滑落和身家縮水,但仍是河南首富。

四川首富劉永好旗下新希望的股價跌得更慘,從20年9月至今已跌去7成,市值不足460億元。

更慘的是原江西首富林印孫旗下的正邦科技,兩年巨虧300多億,今年更是面臨破產清算,到了退市的邊緣

據說,目前整個生豬產業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計虧損154.58億元,其中溫氏股份、新希望、牧原股份、ST正邦虧損規模居前,可以說全行業都陷入了虧損。

根據多家養豬上市公司的銷售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商品豬銷售價格都在15元/公斤以下。而去年下半年時,商品豬銷售價格普遍高於20元/公斤,國慶和中秋假期所在的9、10月份平均價格更是達到23.06元/公斤和26.05元/公斤。

大多數養豬企業的綜合成本線在16元/公斤左右,當商品豬供大於求時,豬價跌破成本線,賣的越多虧得越多。

你說散戶養豬賺不到錢也就算了,怎麼養豬屆的大佬們都虧的這麼慘。

有人可能要說了,肯定是沒賭贏豬周期。

踩錯豬周期,確實是最主要的原因。

什麼叫豬周期,每年年底,咱中國人就愛做點臘肉、燻肉,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買幾十上百斤豬肉過冬用,導致臨近春節期間的豬肉往往供不應求,價格都會上漲,這就是一個小周期

而大的豬周期呢,則是由更大範圍內的供需決定的。

2006年以來,我國大致經歷了四輪「豬周期」。

第一輪「豬周期」是2006年中-2010年5月,歷時4年,其中上行周期2年,漲幅132.6%,下行周期2年。

第二輪「豬周期」是2010年6月-2014年4月,歷時約4年,其中2010年6月-2011年9月為上行周期,歷時15個月,漲幅98%,2011年9月-2014年5月為下行周期,歷時32個月。

第三輪周期是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歷時4年,其中2014年5月-2016年5月為上行周期,歷時2年,漲幅76.6%,2016年5月-2018年5月為下行周期,歷時2年。

第四輪周期為2018年中-2022年4月,歷時近4年,目前「W」型底已經出現。本輪豬肉價格受到非洲豬瘟、環保限產政策、豬周期內生上漲動能、規模化養殖等多重因素影響,呈現出漲幅大,速度快等特點,價格上漲幅度為歷次豬周期之最,堪稱「超級豬周期」。

我們以第四輪周期為例,來分析下現下養豬市場行情。

當時受非洲豬瘟和環保的影響,養殖戶大量清欄退出,導致19年月末能繁母豬存欄量下跌到1913萬頭的歷史最低,不到正常年份的一半,豬肉供給非常緊張,豬價也迎來史無前例的暴漲,一斤豬肉的價格四五十塊,甚至貴過牛肉。

當時,養一頭豬的利潤高達3000塊,而正常年份能賺上三五百元就已經不錯,眼看養豬竟然這麼賺錢,賺到錢的上市豬企、散戶,甚至做房地產的、做保健品的都跨界進來養豬。

這就導致,接下來這幾年,豬肉遠遠供大於求,豬肉價格大幅下跌,進入一個長期的下降通道,到今年還處在這輪豬周期的底部

農業農村部設定全國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約為4100萬頭。本輪豬周期中,母豬存欄量始終未低於這一水平,截至7月末,能繁母豬存欄約4271萬頭。這意味著,2023年生豬供應仍將保持充足。

不過,如果把豬肉價格的下跌,全部說成是豬企踩錯豬周期,這也有些勉強。

在我們的豬肉明顯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卻發生了兩件讓人難以理解的事。

第一件事,按照正常思維,國內豬肉供應既然供過於求,這時候應該把多餘的豬肉運到日韓去賣賺外快,畢竟國內的豬肉價格跌到十四五塊一斤,而韓國呢,一斤豬肉價格54塊,是國內的將近4倍,日本買豬肉喜歡論克買,但算下來也要60塊的樣子,精品豬肉更是要90元人民幣,這可比在國內賺的多多了。

可我們做的完全和這相反,今年1—8月份,我們還減少了豬肉的出口,反而進口的豬肉在前9個月還增加了16%,這是為什麼呢?

為的還是保障14億人的糧食安全,前段時間,聯合國發布了一個《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的報告,說2022年全球有7.83億人面臨飢餓威脅,比19年增加了1.22億,全球正面臨最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出口豬肉就是出口糧食,而進口豬肉就是穩住大家的飯碗。

再看第二件事,7月份國家開始收儲2萬噸豬肉,按照正常思維,我們收儲豬肉是為了穩定豬肉市場的價格,所以應該一出手就能將軍才對。

可實際上呢,7月份這一輪收儲,國內豬肉價格只是小幅回升,豬企依然處於虧損狀態,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為的是穩住CPI,國家收儲豬肉有一個前提,就是豬糧比價格要低於5:1,也就是一斤豬肉的價格低於5斤糧食的價格。

這是因為養豬也是要技術的,尖子生能3斤豬糧養出1斤肉,優等生能4斤豬糧養出一斤豬肉,一般人只能5斤豬糧才能養出一斤豬肉。把豬糧比控制在5:1這個比例,一來可以進行優勝劣汰,讓一些養殖效率低的人退出養豬行業,避免過多的糧食浪費,而來有利於幫助我們控制CPI的穩定性,畢竟豬肉價格在CPI比例最高有4.62%,相當於整個衣服鞋子這塊的開銷,舉足輕重。

也就是說豬肉價格下跌的背後,既有豬企踩錯豬周期的原因,也有保障糧食安全和穩住CPI的因素在內。

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養豬也是事關全局的大事,如果你是養豬戶,想在這輪豬周期的底部進入,那你要做好一個預期準備,如果你的養豬成本做不到5:1 的豬糧比,也就是5斤豬糧養出一斤豬肉,那就提前放棄,虧錢事小,浪費糧食事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a1ba46b3d448bab329c39f5a2688e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