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秋後的陽光不再熾烈,撫摸著陶港鎮官塘村。
村頭靠近黃陽一級路旁,一條7米寬的嶄新公路,散發著特有的瀝青味兒,向世人宣告:這條5公里多長、投資近千萬元的「四好農村路」正式投用。
這是黃陽一級路連通以來,在陶港鎮境內又分出的一條「血脈」。
村支書陳緒鵬興奮不已:這將是一條脫貧致富路,更是一條民心路。
路邊蓋起村委會辦公樓
黃陽一級公路,是黃石市城鄉一體化戰略的重要工程之一,對於優化城市布局、加快陽新脫貧攻堅具有深遠意義。全線貫通後,黃石市區與陽新城區正式邁入「半小時」交通圈,實現同城化。
意識到這條路很可能帶來商機,官塘村居民程曉勝在很短時間內下定決心發展路邊採摘經濟,流轉沿路荒山荒地,改造成果園,種下美國四季紅、雜柑、桃、秭歸臍橙。
今年上半年,1000多棵桃樹掛滿了桃子,又大又紅。「有一位黃石客人來品嘗後讚不絕口,第一天摘了兩車回去,第二天喊來三台車,第三天叫來26部車,6塊錢一斤,一起賣了差不多10萬塊錢。」
程曉勝沒想到,採摘經濟還能「這麼紅火」。桃子賣火了,他的果園很快出了名。他預計,今年光賣果子就能掙30萬元。
果子不光能賣錢,還能當觀賞盆景,可售可租。3000多棵四季紅被他打造成盆景銷售,2000多棵已經被客人預定。「掛12個果子的賣600塊錢一盆,6個果子的賣300塊錢一盆,放在家一個冬天,都是紅彤彤的,喜慶!」
記者驅車沿黃陽一級路探訪,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村子主動對接快速路,迅速在路邊蓋起了村委會辦公樓,寬闊的水泥路直通入村。
「黃陽一級路帶來了全新的商機和更大的市場,讓村幹部的思想解放了,村民們的腦袋也活絡起來。」陶港鎮黨委書記劉會武認為,這條大道,徹底盤活了陶港的農村經濟,讓該鎮鄉村振興戰略可期。
越來越多人返鄉創業
家鄉陶港鎮的發展,引起了在深圳創業的老闆張建軍的重視。
今年初,他投資1800多萬元,引進澳洲淡水龍蝦養殖。這種淡水龍蝦的生長對水質要求很高,必須是山泉水,一年四季不能斷流。
他把養殖基地選在陶港鎮王橋村,在170畝水田裡投放30萬尾蝦苗。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飼養,9月29日,蝦已經長到約3兩重。基地負責人張堅撈出來一比,蝦的個頭很大,從蝦頭到蝦尾,足有成年人手肘長,張牙舞爪,活力十足。
「這種蝦只能精養,吃的是魚肉、麥片和紅糖,比人吃得還好。」他笑著說,按一畝產量500斤,批發價80元一斤計算,每畝毛收入4萬元,170畝水田能賣680萬元。
別看「澳龍」價格不是很「親民」,可市場卻好得出奇,第一批蝦還未上市,來自全國各地的蝦販就找上門,早早預訂一空,不帶賒帳的。
張建軍說,作為高端食材,澳洲龍蝦不僅在國外市場龐大,國內市場也正在走熱。在內地發展這個項目,不僅得益於國人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的提升,還得益於快速發展的交通事業。「現在交通太方便了,網上下個訂單,朝發夕至,方便快捷。農村有土地資源,有富餘勞動力,思想也快速變化,加上國家政策利好,大有可為。」
在五馬村,蔬菜種植大戶李相燈與幾個老鄉合夥搭建了80個蔬菜大棚,種了幾十個品種的蔬菜。茄子、蒲瓜、辣椒、小白菜……輪番收種,地不閒著,人更不能閒著。
如今,他成了標準的菜農。蔬菜一輪一輪長,天天都要摘,忙得腳不沾地。一個棚一天出幾百斤菜,一天的營收流水兩三千元。
五馬村蔬菜產業的發展,讓村民看到了道路盡頭,是龐大的蔬菜市場,是千家萬戶的餐桌需要。該村村支書馮加勤說,不少村民正在籌謀發展蔬菜產業、水果種植業。
道路見證鄉村跨越
在陶港鎮退休幹部王義浩眼裡,陶港鎮位於山之南、湖之西——山,是大雅山;湖,是網湖。「過去陸路不發達,沒有公路,沒有車輛,人們出行多走水路,多有不便。」
陸上交通不便,山高水阻,極大制約了陶港鎮的發展。修路,修好路,成為陶港鎮3萬多群眾的夙願。
近些年來,陶港鎮道路交通事業發展迅速,省道236、興富快速通道以及黃陽一級公路穿境而過,陶港成了連接陽新和黃石的樞紐鎮。
按照市委「三縱一橫」鄉村區域發展布局,陶港鎮處在「三縱」的中部特色農業示範帶。
這幾年,陶港鎮大力推動傳統農業向集約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轉變,打造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鄉村經濟快速興起,「好看又中用,美麗且生財」。
按照該鎮「兩線兩片」作戰圖,沿著黃陽一級路和S237省道兩條線,該鎮全力打造的對接黃石的「果盤子」「油缸子」「花盆子」和「菜籃子」呼之欲出。
山水林田湖,城鎮鄉村景——走在鄉間小路上,處處如畫,大地生機蓬勃。
來源 | 黃石日報
編髮 | 清清
在這裡看上陽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WZRt20BMH2_cNUgYK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