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傅聰逝世,《傅雷家書》中留給我們的教育價值依然存在

2021-01-03     父母堂

原標題:86歲傅聰逝世,《傅雷家書》中留給我們的教育價值依然存在

堪稱「家教育兒書鼻祖」的《傅雷家書》,曾經深深影響了一代人。

2020年12月28日,鋼琴家傅聰於英國與世長辭,死因是新冠病毒。

傅聰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中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也被稱為「鋼琴詩人」。而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就是他的父親。

被多少中國人奉為「教子聖經」的《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合集。

在我們心裡,傅聰一直是那個《傅雷家書》中接受父親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的年輕人。

實際上,傅聰已經86歲的高齡。

傅雷夫婦和傅聰

1954年傅聰遠離父母,前往波蘭留學,傅雷及夫人朱梅馥便開始通過寫信來與兒子溝通。

裡面涉及父母對兒子的思念、摯愛與期盼,也有對兒子精神、人格成長上的悉心關懷與諄諄教導。

直到1966年傅雷朱梅馥夫婦在家中自盡,方才結束。

15年後,也就是1981年,由次子傅敏整理出版,人們才得以看見傅雷夫婦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裡面關於培養孩子要先做人、人格教育為主、因材施教、言傳身教等教育思想,對一代代父母和孩子的影響很大,也是他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

金庸曾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傅雷夫婦一共育有2子,分別是長子傅聰,次子傅敏。

雖然我們只能在《傅雷家書》中看到其對長子傅聰的教育之道,但肯定是貫通的,這也能從傅敏的部分自述中找到痕跡。

那我們就從傅雷和傅聰、傅敏的幾個片段中,看看以下值得我們父母借鑑的傅雷先生的教育之道。

1

人格教育為主

知識技術傳授是次要

在《我這樣教育傅聰》中,傅雷闡述了他對教育的幾個基本觀念是: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

「第二,把藝術教育只當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傅聰很小的時候,就展露出了他的音樂天賦和興趣。

在3、4歲的時候,傅聰站在小板凳上,剛好和書桌一樣高。但是一放古典音樂,他就能安靜待著一直聽,不會吵鬧,也不會打瞌睡。

一直到7歲半的時候,傅雷看到了傅聰的熱愛與堅持,才一咬牙拿出了大部分積蓄給他買了架鋼琴,讓他正式開始學習。

雖然是在學習鋼琴,但語文、數學、英語均沒有落下,請了專門的老師來教學。而他的語文,則是傅雷先生親自教的。

傅雷先生

傅雷先生「從孔、孟、左傳、晏子春秋、史記等上面選材料」,選擇「富有倫理觀念與哲學氣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實等」,讓傅聰明白做人的原則,要明辨是非,堅持真理,擁護正義,愛憎分明,誠實不欺,勤勞耐苦......

在教學中會把重點拎出來,著重教學。

比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專制政府的荒謬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一類的民主思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種有關操守道德的訓導

以及「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吾師」等等的生活作風

為傅聰樹立基本的道德倫理觀和為人處世的原則。這些原則才是傅雷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因此傅雷讓傅聰學習鋼琴,也沒有抱著一定要讓他成為鋼琴家、藝術家的想法,而是「始終準備他更弦易轍」。

在傅雷先生看來,先是做人,之後才是做事。

直到1954年初,傅聰赴波蘭留學專門學習鋼琴,才確定了未來的道路。臨行前,傅雷對兒子唯一的叮囑就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2

言傳身教

以身作則

傅雷在信中寫:

「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

傅雷夫婦也是如此來教育孩子的。這可以從以下3處細節中體現出來:

慰藉朋友

牛恩德是傅聰青年時期一起練琴的朋友,後來被傅雷夫婦認作乾女兒。

因為她患有眼疾,需要做開刀手術,非常痛苦,之前開刀手術的時候是傅聰一直在旁邊陪伴安慰的,還會念書給她聽,緩解了她不少苦悶。

所以傅聰母親專門寫信,讓傅聰安慰鼓勵一下她,信不需要多長,只需要給她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即可。

之後,傅雷先生在信中也有提及,告訴他務必寫信給牛恩德,可是後來傅聰在給父親的信中說沒有寫,並且反思懊悔自己沒有任何的行動表現。

但是傅雷先生是不贊成他的做法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心跡,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要言行一致。」

傅雷夫婦

回信反饋

有次傅雷先生給傅聰寄去德伏夏克譜二冊和家書一封,但是後來卻收到兒子語焉不詳的答覆。

因此,還在下一封信中特地做了示範:

「德伏夏克譜二冊收到沒有?儘管忙,寫信時也得提一提『來信及譜二冊均已收到』,不能光提『來信都收到』。」

而後叮囑「大小事都要對人有交代。希望你一輩子記住!」

事事有著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靠譜。而靠譜就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雖然看來在珍貴的家書中教孩子如何答覆是有些嘮叨,但是越小的細節,越透露著傅雷夫婦對兒子關於做人之道的傳輸。

不要忘恩負義

有一次,傅聰的行李耽擱了,有人就回信給家裡解釋原因。

收到信後,傅雷便給孩子去信讓傅聰表示感謝,還叮囑到寫信的時候要注意口氣緩和,還記得寫上「承蒙他們謬許」之類的話。

同時也希望傅聰給幫他出國的團隊寫信致謝,「可以寫的簡略,但是務必多些事實。」

「要記得表示你沒有忘記別人的幫助,不要讓人誤會。」

3

因材施教

「哎呀,爸爸真是了解我,對我看的是一目了然,看到了骨子裡頭。」

在原載於《愛樂》二零零四年一、二月號合刊上,傅聰如此說道。

傅雷非常了解自己的2個孩子,他因材施教,最後長子傅聰成為著名鋼琴家,次子傅敏成為專心育人的出色教師。

長子傅聰有音樂天賦,他就讓傅聰學琴,為他提供一切條件,讓他能夠在藝術的道路上集百家所長。

而小兒子傅敏想學音樂,傅雷卻指出,他更適合做教育,為此,兩人還大吵過一架。

傅雷和傅敏

那時傅敏上初中,他每天聽著哥哥的音樂之聲,自己也喜歡的不行,所以想報考上海音樂附中進行專業學習,但父親傅雷卻堅決反對。

傅敏就不明白了,為什麼哥哥可以學,他不可以?他大哭、大吵、大鬧,但都無濟於事。

傅雷對傅敏說:「你呀,是塊教書的料!」

拗不過父親的傅敏只能選擇讀書。他從華東師大一附中初中畢業之後,直升該校高中,之後被保送到北京外交學院。

畢業之後便開始了教書育人之路,一接觸到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學生,加上教育有道,教學有法,逐漸小有名氣,他也漸漸地喜歡上了教書,並以自己是一名教師為榮。

「我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的職業。中學教師是很光榮的,是靈魂的工程師,是神聖的職業......在外國人面前,我總是很響亮地說,我是中國的一個中學教師!」

正是因為傅雷的因材施教,從而讓2個孩子都找到了自己可以畢生成就的事業。

4

懂得自省

與孩子共同成長

傅雷先生也自知自己的教育不是沒有缺點的,但是他懂得自省並且改正。

現在好多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激化,都說父母在等子女的一聲感謝,而子女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從小接受父親嚴格教育的傅聰,等到了父親的道歉:

「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於你今日的成就並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兒得到的少。」

傅雷和傅聰在琴邊暢談

有一年傅聰回國,來到家裡,但是他睡覺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與家人談話。特別是和父親,各種題材,各種領域,天南海北,簡直是促膝長談!

「談了一個多月的話,好像只跟你談了一個開場白。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好的父母,是會隨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無則加勉有則改之。

了解、傾聽、支持孩子,與孩子當朋友一樣相處,懂得尊重他的決定,必要時加以引導,這就是很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和孩子朝著相同的方向和目標一起前行,亦師亦友是孩子最希望的相處模式。

傅雷夫婦

傅雷夫婦並沒有給孩子留下萬貫家財,但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風氣:正直、目光遠大、處事樂觀、言行一致、低調謙遜.....

而傅雷夫婦關於愛的家庭教育,也為我們提供了方法和借鑑。

希望在父母和孩子的這一場修行中,大家都能共同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St10HYBjUShLquj2e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