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遊戲?試試給他報個興趣班

我們一直不贊成讓孩子長時間接觸遊戲。因為電視、遊戲等娛樂活動雖然也不乏其傳達的精神與意義,但究其傳播方式,它們都具有音畫結合、畫面鮮艷、節奏感強等特點,對感官與心理都是強刺激,一方面,會造成孩子對較弱刺激的感受力變弱,逕自沉迷於電視與遊戲之中;另一方面,也會讓他們進入被動依賴的狀態,逐漸喪失主動性與專注力。

若是您的孩子已經出現「沉迷」遊戲的情況,泊思地教育在這裡給出一個可能改善孩子狀態的建議:學習體育、音樂、機器人課程等課外興趣課程。

但這不能是太過隨意的選擇,要能與「遊戲」抗衡,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學習的必須是孩子特別感興趣的課程。

作為遷移注意力的方式,引起興趣,激發興趣,是讓孩子產生投入感的必備要素。課程要對孩子有吸引力,他們才會嘗試去接受相關的信息。

2、課程必須有明確的任務目標,最好擁有漸進的體驗。

遊戲之所以那麼吸引人,除了視效上的刺激外,還有心理上給予玩家的成就感,其中最基礎的便是任務系統。遊戲給玩家分發任務,鼓勵玩家完成任務。在任務完成後,會出現字色或特效上的變化以強化獲得感。

作為「遊戲」的競爭對手,興趣課程在這一點上必須做得更好,才能幫助孩子從初見的被吸引轉化為持續的興趣,繼而引導其進行更多深入學習。

3、課程必須擁有深入學習的潛力,即擁有讓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機會。

在使用「遊戲化」的方式給出目標的同時,課程需要擁有一定的難度與自由度,幫助孩子變被動為主動,加強自主能力與專注力。

4、課程本身最好擁有足夠的知識含量。

從上面的篩選條件可以得出,將孩子的注意力從「遊戲」轉移到「興趣」是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興趣課本身應該能發揮作用,還孩子獲得知識上的收益,而不是為了抗衡「遊戲」而耗費掉孩子太多的時間。

5、課程最好能具備團結合作的項目。

當前的遊戲具有「強交互性」的趨勢,「人」的元素讓遊戲脫離了0與1,變得更豐富多彩,但交互的方式受限於目前的信息技術,較為單一。

興趣課程作為將孩子們聚集在一起的課程,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合作性與競爭性,若讓孩子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體驗到一同成長的快樂,不僅會為課程增加「粘性」,還能幫助孩子加強團隊合作能力。

至於最適合孩子的是哪門課程,這還是取決於孩子的興趣,究竟是體育、音樂,還是機器人課程。

好消息是,現在市面上大多數興趣課程都會有免費試聽課,泊思地教育當然也有。若要衡量到底孩子適合什麼樣的課程,不妨帶他/她多去試聽體驗一下。當然,若是您的孩子對機器人感興趣,泊思地教育將熱誠歡迎您的到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P6dLGwBmyVoG_1ZGv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