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學姐疫情留學故事:英國疫情現狀,網課和線下有多大差別?

2021-10-26     英國英鳥

原標題:UCL學姐疫情留學故事:英國疫情現狀,網課和線下有多大差別?

英國疫情現狀如何?上網課和線下課程到底有什麼區別?本文分享自一位UCL畢業,準備申請第二碩士學位的美女學姐~

從9月28日開學到現在,過去了307天。

從10月30日上海浦東機場起飛

到倫敦希思羅的落地,也過去了288天。

在這幾百天的時間裡,我曾經不停地問我自己,

今年這一趟出國留學真的值得嗎?

這個問題在這一年中的不同的時刻帶給過我很多的情緒,

是有過肯定、有過懊悔、有過慶幸、也有過茫然。

站在畢業的節點,再次提起這個問題,

我好像依然沒有答案。

但是我還是想和你分享,在這一路的思考。

「起飛之前」

在2019年畢業之後,我開始了Gap Year。

其實在畢業前已經拿到了offer,

但是當時有一位我特別敬重的前輩問我——「你為什麼想要去留學?」

我說:「主要還是想找一份好工作吧」。

然後他遲疑了一會,還是說:「再想想吧……或者跳出來吧」。

當時的對話就結束了,我也沒有再繼續追問。

但是「跳出來吧」這四個字,就這樣在我腦子裡一直循環著。

我想不清楚,我在什麼樣的圈內,

我也想不清楚,跳或不跳對我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所以帶著很多的疑惑與猶豫,我開始了Gap Year。

然後走了一些地方,做了一些志願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問題也和一些人產生了碰撞。

我記得,當時在唐古拉山的自然保護站遇到了一位40歲左右的姐姐,

她說她離婚了,從北京的編輯工作變到了巴厘島的潛水教練。

她說她很遺憾年輕的時候因為愛情放棄了留學機會。

我也記得,在西安遇見的一位玩樂隊的在讀博士生,

她和我分享了她在英國讀研期間組建樂隊的經歷,

帶著熱烈的語氣說,還是想再次回到那裡。

我也記得,在廣東的獨立書店遇到的老鄉,

她剛瞞著父母辭掉了寫字樓的工作,

帶著忐忑緊張開始了自己的「叛逆」,

她說,我很羨慕你有機會能出去走走。

……

再後來,疫情猝不及防地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

幾個月的居家生活和前幾個月在外面東奔西跑的體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於極度缺乏自制力的我來說,居家生活讓我變得缺乏活力,

整天整天好像都睡不醒,做事情的效率也直線滑坡。

參與一些線上的活動,總覺得無法得到面對面的滿足感。

長久地住在家裡,享受著爸媽的愛,生活能力也直線退化,

同時聽著他們的嘮叨,好像偶爾會變得暴躁。

……

再後來,還是下了決定要讀研,也要出國。

「初見倫敦」

落地倫敦之後,我就開始了自主地居家隔離,

好幾個晚上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景色總有一種我在上海的感覺。

也許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出國,

也許是因為這是第一次自己租房子獨立生活,

所以在那個12坪的空間裡,

我還自然地擁有了一些對生活的新鮮感和期待。

我能感覺到我比之前變得更積極,

每天會想著做什麼飯,也會學習,運動,布置房間。

雖然,還是上著網課。

但因為和學校的距離從9204公里變成了50米。

所以也很方便去學校的圖書館自習。

圖書館很安靜,桌子的擺放也嚴格遵守著社交距離,

同學們也都自覺帶著口罩。

我也每次都會「圖書館三步走」——

先用消毒酒精碰凳子桌子,再用消毒紙巾擦桌,再用消毒液洗手。

結束自習之後,再逛逛校園。

看著那些陳列在校園各處的攝影、繪畫、雕塑,

還有那些臨近聖誕的校園燈光。

或是和同學坐在學校的長椅上聊著天。

會覺得這種感覺實在久違。

臨近聖誕的校園燈光

……

但到了聖誕前後,英國的感染人數開始上升,

國內新聞也有許多關於英國疫情的報道,

記得有一次睡醒打開手機,

我收到了十幾個人的留言,

真切的語氣都在擔憂我在那邊是否安全。

我當時就像是陷入了某種割裂感當中,

新聞里的數字、語言都讓我感到害怕,

朋友、家人們的擔憂也讓我覺得事態如此嚴重,

然而回到我的現實生活,

一切其實還是有序又平靜,

過去兩個月安全的生活經歷也讓我對當下的生活更加安心,

但,我還是因為這樣的割裂感而產生對留學的猶豫與擔憂

……

圖書館

「解封前後」

幾個月的網課體驗下來,

比起原先期待的留學學習體驗還是差了很多。

首先,學習的互動感就少了很多。

為了照顧到同學們不同的時差,

課程的lecture都是提前錄製好的,

每門課也只有1小時的seminar,

每周花很久時間去寫的作業也只是需要發布在moodle上,

大部分時間老師並沒有及時或者詳細地給出反饋,

這時候就更需要主動地去獲得更多的交流。

面對錄製,面對視頻,面對網絡,

選擇安靜好像也比面對面的時候來得更容易,

所以缺乏了外界的推動力,加上惰性使然,

學習成果就容易讓人沒有滿足感。

其次,網絡的交流似乎需要更多的精力與耐心去維繫,

從來沒有見過面的老師,同學,是會有陌生感的。

大家也不好意思去在還沒見面之前袒露自己更多,

尤其是在我第一次面對如此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

也尤其是在疫情的背景下,

我的擔心、猶疑,也讓這段學習過程變得有些孤獨。

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陷入,

是不是購買了天價網課的後悔和低落中

……

也是在這段時間裡,英國開始解封,

我的活動範圍也逐漸向外拓展。

這一段時間像是學習體驗並沒有很好,

而期望在其他地方找補的狀態,

當時有種心理就是好像能玩更多的地方,

或者更了解英國這段歷程才更「值票價」。

所以當時也是在做好防護措施的情況下,

也去了一些徒步、露營、博物館,

也走過了倫敦的許多公園,大街小巷。

不得不說這一些經歷,

帶給了我很多新的體驗與感受。

能看到很多人們對陽光和自然的熱愛,

能看到很多人們直接躺在草坪上睡覺的慵懶與舒適,

能看到在倫敦這樣的大都市,生活了太多來自不同文化、國家的人們,

能看到很多不同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會生髮出自然的感動與驚喜

能看到很多人們對過往的反思與在當下的努力,

能看到一個和我之前成長過程中完全不同的社會文化氛圍

……

所以在這方面的感受又會偶爾讓我很滿足。

「臨近畢業」

如果讓我再去回想這一段學習體驗,

其實還是有許多滿足感的。

每一次的論文的主題都很喜歡,

研究起來的時候時常會因為發現一個問題,並且對其作出回應而感到開心。

也會遇到非常有耐心的老師,

在上一對一tutorial的時候會想要認真地了解我,

會問為什麼選擇這個項目,為什麼選擇英國,過往的經歷是如何。

這對於習慣隱藏於視頻後面的我是很強的交流的驅動力,

也會給我很強的滿足感。

當然最重要的是還會遇到一些很有力量的老師。

比如有一位老師在小時候從烏干達流亡到加拿大,

在加拿大生活了二十年之後,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來到了英國讀博。

現在一邊給我們上課一邊在非洲內羅畢做著和難民相關的工作。

他那邊網絡時常不好,所以他也無法開視頻,

有時候他也會在課上分享目前疫情對於非洲難民的影響,

即便透著語音,也能激發出人們心底的一些情感。

……

回顧這一年,

其實對我個人來說是挺重要的一年,

當我在面對不同社會文化的時候,

我才能意識到世界是如此不同,

也才能開始去懷抱著好奇去理解不同。

面對那些浸泡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社會文化,

我也期待我能做到接納不同。

最後,我想,留學是道難題,

選擇在疫情之下留學更是一道難題,

那需要你用個人過往的,當下的經歷去解題。

而每個人的答案一定是不同的。

我並不是一道解題模版,

我身上有很多的缺點,不夠我得出「最優解」。

但我想,大部分的普通人或許都在這樣無法完美的狀態下,

試圖去找出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成長的解法。

所以,謹以此篇分享給你,

希望這道磕磕絆絆的答案能給到你一點點的參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97365891_100156684-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