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審理了海淀區某小學校長的貪污案,涉及帳外資金超過1億人民幣。而資金的來源主是學生家長的「贊助費」。
現代的家庭,大多數都在負債狀態下。能讓中國家庭心甘情願掏錢的就是——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起點,不惜花重金、托關係,焦頭爛額,只為爭取到一個進入好學校的名額。
對於中國絕大多數家庭而言,好學校的評判標準很簡單——升學率。至於高等私立學校,一般家庭想都不用去想。
2008年報道
好生源與好學校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的原文描述: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簡單來說就是:多得越多,少得越少;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社會資源分配問題,常見於股市、樓市、甚至是菜市。
好學校也是如此,好的學校能吸引好的生源,好的學生生源又能更好的為學校吸引各類社會資源。
最直觀的就是好學校的老師工資,比一般學校提高不止一個檔次,就像很知名的衡水中學,老師的年薪最高能到30萬,這還不算各種福利和隱性收入。
網傳衡水中學招聘
而升學率高的好學校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富有、有能力家庭的集中聚集,於是乎,重點學區房這個概念被中國樓市和中介正式提出。
曾經北京一個好的學區房,比一牆之隔的一般房,每平米不貴出7.8萬都不好意思自稱是學區房。
雖然家長對學區房又愛又恨,但是需要正視的是,這種學校和學生的馬太效應是規律。任其自然發展,這將是最終的一個形態。
好的學校升學率甚至能到幾乎100%,而有些師生資源差的學校升學率甚至不到30%。
學區房的堅挺要被打破
北京推出的教育政策,打破好生源和好學校的壟斷。
2021年暑假期間,北京出台了2個重點教育政策。
1、多校區劃片,打破了原來一個小區對應一個校區的規則,讓一個小區對應多個校區,隨機分配。這一下打了學區房的七寸。
讓學區的概念直接被弱化為了一個抽籤可能性,打破了好生源以小區聚集的形式集中到一所學校。
2、出台了教師輪崗制,對於優秀的校長、老師等進行跨學區、跨學校的輪崗。
這直接打破了好學校的教師和校長的資源壟斷,讓好的老師不再聚集,讓每一個學校的學生都有相對公平的教師資源分配。
這兩個教育規定的出台,就是為了將資源集中的好學校和好生源打散,讓教育資源歸於相對平均的分配。
教育輪崗
教育資源的平均是一個明確的信號
日益強調教育資源的平均背後,是越來越不平均的社會資源配比問題。
因為教育直接關係到的是未來孩子的階·層,而教育資源的集中就意味著未來孩子階·層流動性的固化。這在西方非常常見的問題,在我國實際是不允許的,因為這與我們的社會目標相背離。
從近期我國針對網際網路巨頭的措施、強調第三次分配問題、對樓市、醫療、教育的各項措施,無不是在證明整個社會在向一個新型的社會分配模式轉變。
三次分配
身在其中的我們能做些什麼?
網易的張朝陽在近期的節目中曾這麼建議年輕人
年輕人挺不容易的,就是不要努力過頭,太過拼搏的話也是有傷害的,也不一定能行,也不一定有機會。每個人都要清楚、研究自己的機會在哪。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
筆者感覺,他說的是實話,適用於我們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和中年人,甚至是我們的孩子。
讓生命放鬆下來,在城市的樓宇和地鐵之間,在車水馬龍之中,讓自己、伴侶和孩子不再生活於被資本灌輸的焦慮之中,更不要將無妄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去享受家庭和個人的快樂。
這是很重要的。
至於所謂社會大環境,其實跟我們絕大多數人是無關的。
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不成為私人資本裹挾下價值和意識的韭菜,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丨作者:傲徠峰利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