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焦慮的時代症候,《生活家》這樣找到情緒共鳴點

2021-05-20     新劇觀察

原標題:治癒焦慮的時代症候,《生活家》這樣找到情緒共鳴點

作者 / 喬苗兒

有人被劉敏濤、文淇飾演的母女打動,有人為文淇、邱澤飾演的「小犟和老大」組合瘋狂心動,有人期待劉敏濤、潘斌龍,劉心悠、劉奕君這兩組「黃昏戀」快快修成正果。

愛奇藝芝麻莢工作室原創劇集《生活家》播出過半,這部都市女性成長劇從人設劇情到衍生話題,無一不穩穩長在用戶的共情點上,位居站內電視劇飆升榜首位。

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記者發現,《生活家》這樣一部展現普通人與生活的「愁滋味」鬥智斗勇的作品,英文劇名卻譯為My Treasure,字面意義是「我的珍寶」,著實有一語雙關的意味:

值得視若珍寶的,是劇中人們展現出的「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的達觀心態,也是《生活家》據實描摹生活困境卻又不販賣焦慮的創作態度。

直面現實,描摹生活的「愁滋味」

現實題材劇貴在關照時代症候,反應當下的現象或者普通大眾的情緒。而此前行業中誕生的優質現實題材作品證明:要獲得用戶共情,最重要的莫過於切中現實之困,擊中大眾的痛癢點。

《生活家》正是如此。

劇中有過日子的現實困境。邱曉霞(劉敏濤飾)獨自撫養女兒邱冬娜(文淇飾)長大,日子在精打細算中度過。租房住,要時刻擔心被房東掃地出門;用帳本記帳,生活費精確到分;即便是終於開起燒烤店有了自己的小事業,有一處細節格外傳神,母女倆邊聊天邊把紙巾盒中的面巾紙拆成單層重新裝好,這樣就能多抽幾次降低成本。這些細節源於創作者對生活的極致洞察,也是諸多在大城市打拚的年輕人們首要面對的生活考驗,如同照鏡子般的觀劇體驗自然能令用戶共情。

劇中也有精神、觀念層面的衝突和愁緒。顧飛(邱澤飾)與程帆揚(劉心悠飾)以合伙人的身份共同經營非凡會計事務所,事業有成的光鮮背後,各自卻背負著來自不同方面的精神包袱。顧飛父親因經濟問題在自己面前跳樓身亡,他不僅承受至親離去的痛苦,還必須面對被自己視作事業燈塔的父親信譽垮塌這一殘酷的現實,因而長期承受精神的壓力;程帆揚和丈夫白友新(劉奕君飾)看起來琴瑟和鳴婚姻幸福,是否要孩子的問題卻成為橫亘在夫妻間難解的心結,也是兩人生活、價值觀念南轅北轍的集中投射。

《生活家》里沒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放眼望去,儘是一些平凡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事情雖小,樁樁件件是現實生活的鏡像書寫,也是普通人過生活逃不脫、遇得到的煩心事。這樣的處理不僅拉近了主人公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原來大家都是如此」的同盟關係,自然而然能夠代入其中,而「相信」,也是共鳴形成的基礎和前提。

說「愁」的藝術,用歡笑化解焦慮

電視劇歸根結底是講故事的藝術,關照社會生活的現實題材劇目尤其如此。把大眾關注的議題搬上螢屏,要用怎樣的方式講出來,是當下創作者應當關注和思考的。

如今現實題材劇創作如火如荼,越是貼近民生的話題劇熱度越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引發觀眾熱議和關注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此類劇目逐漸陷入敘事怪圈:市場反饋表明,能夠帶動用戶情緒的作品熱度高,於是創作者們難免在情緒的引導上用力過猛,原本應當關照並反思現實的延宕時間被縮短,話題劇成為宣洩情緒的出口、孕育焦慮情緒的溫床。

「怎麼這麼氣人?!」不應是此類劇目的首要觀感。

從用戶對《生活家》的反饋來看,這部劇雖然書寫了平凡人生活中「家家那本難念的經」,直面困頓,卻沒有輸送焦慮情緒,用戶們反而能從劇中人的行為選擇上得到了積極的啟迪和溫馨的療愈。

究其根源,《生活家》掌握了說「愁」的藝術。

一方面,該劇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化解現實的困境甚至苦難。邱家母女日常生活承包了該劇的大半笑點,二人時而耍寶時而賣乖的互動,並非「用力過猛」的誇張刻意。建築工地尋寶、巧用優惠券吃大餐、自製全熟的牛排解饞,母女二人把樸素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為自己的生活智慧而振奮滿足,這才是情緒的正常流露,是普通生活中值得雀躍和珍視的「小確幸」。

此處還需插一段題外話。劇中顧飛、邱冬娜的情感線牽動用戶情緒,「老大和小犟」的組合甜到眾人心裡。而在筆者看來,顧飛對待邱家母女的態度,實際上也為用戶重新審視定義幸福提供了參照系。

燒烤店開張首日,邱家母女被喜人的營業額高興壞了,一如既往地開始暢想未來。顧飛僅是站在審計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醒冬娜首日營業額是多方因素的綜合作用,也許不能長久維持,點到即止。這種「不打擾別人的幸福」的態度堪為教科書,未嘗不可在現實生活中實踐。既然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妨多思一二,也是能讓日子有活力、有奔頭的方法。

另外一方面,《生活家》沒有局限在個體日常生活的單一維度,而是從私人生活到公共話題實現了全覆蓋,關照當下人們面對的普遍困境,並探討應對之法。

以非凡事務所為陣地,既涉及到會計、審計等行業的運轉規則、職業倫理,也關照到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面對職場潛規則、成長瓶頸如何應對和突破的話題。程帆揚、白友新夫婦在是否要孩子這件事上的分歧,實際上還涉及到重組家庭中孩子與繼/母如何相處,各自是何感受;邱曉霞為女兒健康成長,獨自一人將邱冬娜帶大,對王事成的示好故意視而不見,對單親媽媽的心路歷程、生活境遇的關切也同樣值得大眾關照。

誠然,作為影視藝術作品的《生活家》未必能夠給有著相同困惑、身處相同境遇的人們帶來萬全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能夠提出問題、引發關照,並且用大眾共鳴的方式傳遞出向上向善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其現實關照的意義和效果就已經實現了。

「原創」的價值與「現實」的意義

近年來,行業鼓勵並支持原創作品,呼籲現實題材創作的聲音不減,現實題材劇目百花齊放,發展向好。而用戶的反饋也證明:紮根生活,有溫度、有深度,緊貼時代發展的作品受到認可,也是稀缺的「珍寶」。

要做到與時俱進,從生活中提煉創作素材,原創力不可或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如今的內容創作者紛紛將原創力視作核心競爭力——唯有對現實生活有深切的洞察和體悟,才能找到大眾共情的「最大公約數」,在產生廣泛共鳴的基礎上,給用戶帶來積極的引領。

縱觀近期愛奇藝的劇目片單,從《流金歲月》《約定》《小捨得》到《生活家》,開掘現實題材劇目表現空間,堅持原創的創作路徑清晰可見,實現了對社會生活的廣泛關照和全景式的展現。

一方面說明,對於當下市場和用戶期待、呼籲的內容,作為內容生產者的愛奇藝正加足馬力用創作滿足,用戶的審美期待與生產者的審美創造互相激勵,劇集的切入視角、敘事策略、主旨內蘊等方面在創新中取得進步,覆蓋面越來越寬廣,對現實的關照和反思也在不斷加強。

另外一個角度,從以《生活家》為代表的現實話題劇的市場反饋來看,藝術源於生活的創作準則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而展現現實問題、獲得共情的手法也不僅「販賣焦慮」一種,詼諧的、溫暖的、治癒的表現手法不僅不會削弱戲劇濃度,反而能成為用戶照見自身、排解愁緒的出口,進而結合個人的生活境遇,與劇中人達成某種共識,碰撞出點滴的生活智慧,獲取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劇情過半,邱冬娜生父的出現也為《生活家》的劇情發展再添波瀾,也引發了筆者對這部現實題材劇目的新期許:當議題涉及到血緣和倫理的探討時,創作者會將邱冬娜的選擇引向何處?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7KYiHkBef-y2NoCDp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