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至,記住:1不露、2不做、3要吃、4要藏,遵循傳統,健康過冬

2024-09-02   簡食記

警告:本內容已開通全網維權,嚴禁抄襲、複製或搬運,侵權必究。

白露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五節氣,秋季之第三個節氣。當太陽行至黃經165度,公曆每年約於9月7至9日交節之時,白露翩然而至,標誌著孟秋時節的結束與仲秋時節的開始,是大自然由熱轉涼的重要轉折點。

白露之名,蘊含深意。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謂之「白露」。此時節,暑熱漸消,水汽於夜間遇冷凝結成露,清晨可見草木之上,點點晶瑩,剔透如玉,此乃「白露」之景象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此言道出了白露節氣的自然特徵與文化寓意。

在歷史的長河中,白露不僅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民俗風情。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鴻雁南飛,燕子歸巢,百鳥儲備食物以備冬寒,這一系列自然現象,無不彰顯著節氣的更迭與生命的律動。同時,白露時節也是農事繁忙之時,稻穀漸黃,棉花吐絮,農民們搶收搶種,以祈來年之豐收。

白露時節,各地民俗各異,豐富多彩。在太湖地區,百姓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以緬懷治水英雄大禹,稱其為「水路菩薩」,祈求風調雨順,漁業豐收。而在浙江溫州等地,則有採集「十樣白」草藥,與白毛烏骨雞同煨的習俗,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祛病強身。此外,白露還有飲白露茶、啜米酒、吃龍眼等習俗,這些習俗不僅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順應,也蘊含了豐富的養生智慧。

白露至,標誌著天氣逐漸由悶熱轉向涼爽,是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節,人們需要根據氣候的變化調整生活方式,以順應自然,保持健康。記住:1不露、2不做、3要吃、4要藏,遵循傳統,健康過冬!

「1不露」

不露身,白露時節,氣溫下降,早晚溫差大,容易引發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因此,要適時添衣保暖,避免赤膊露身,特別是背部、腹部和關節部位,以防寒氣入侵,影響健康。民間有「白露身勿露,露了凍瀉肚」的說法,正是提醒人們要注意保暖。

「2不做」

不過度勞累,白露時節,人們往往忙於農事或工作,但過度勞累會損害身體健康。此時應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保持適度的活動,避免過度勞累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

不貪涼,雖然白露後天氣轉涼,但仍有不少人貪涼,喜歡吃冷飲、吹空調等。然而,這樣做容易傷及脾胃,影響消化功能。因此,應儘量避免食用過冷的食物,保持身體溫暖。

「3要吃」

白露時節,各種農作物開始豐收,如紅薯、山藥、梨。這些食物富含營養,有助於增強體質,應對涼爽的天氣。紅薯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有助於消化和增強免疫力;山藥具有滋陰補腎、補脾健胃的功效;梨能清熱潤肺、生津止渴;適量食用溫熱的食物可以保持體內的陽氣和消化功能。如燉湯、煮粥等,都是白露時節的好選擇。

「4要藏」

藏糧食物品,白露時節,氣溫下降,空氣濕度增加,不利於食物和物品的保存。因此,要及時收納儲藏,避免成品受潮發霉,保持物品的新鮮和品質。

藏精氣神,正如之前提到的,秋季是收斂的季節,人體也應該順應這一自然規律,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尤其是精神上的耗散。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內心的寧靜,避免過度思慮和情緒波動,有助於藏養精氣神,增強體質。可以通過冥想、打坐等方式來靜心養性,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態。

藏陽氣,隨著氣溫的逐漸下降,人體的陽氣也開始向內收斂。此時應避免過度消耗陽氣,如熬夜、過度勞累等。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適當進行戶外活動以吸收自然界的陽氣,同時注意保暖,防止寒氣入侵,都是藏養陽氣的有效方法。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