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20直飛歐洲腹地,成為全世界焦點,單價2億美元,出口訂單在望

2022-08-31     佐羅軍事

原標題:運-20直飛歐洲腹地,成為全世界焦點,單價2億美元,出口訂單在望

運-20直飛歐洲腹地,成為全世界焦點,單價2億美元,出口訂單在望

據環球網8月31日報道稱,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表示,「運-20今天啟程飛赴歐洲,參加奧地利空中力量國際航展。」

在前幾天的空軍開放活動暨長春航空展會場上,申進科大校就曾宣布,運-20將啟程飛赴歐洲,參加國際航展。查閱奧地利「Air Power」(空中力量)2022航展官網可知,在本屆航展地面裝備靜態展示環節中,國產運-20運輸機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運-20赴歐洲參加奧地利空中力量國際航展,對於近年來頻頻引發外界高度關注的運-20而言,可謂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良機,將有望進一步推動運-20邁向國際市場,引發更多潛在買家的興趣。

與法國巴黎航展、英國范堡羅航展、德國柏林航展等國際大型主流航展所不同的是,每隔三年,在奧地利中部施泰爾馬克州采爾特韋格軍用機場所舉行的「Air Power」(空中力量)航展,素以非商業性而聞名於世。

該航展對各國觀眾免費開放,更加側重各類飛行器靜態展示與航空飛行表演,讓各國空軍表演隊成為最大看點,這也是「Air Power」航展被稱為「小紋身會」的來歷。

本屆航展將於9月2日開幕,共持續2天,將吸引來自20多國的近200架各型軍、民用飛機及多支飛行表演隊參展。在軍用運輸機領域內,除國產運-20確定參展外,來自美國洛.馬公司的C-130中型多用途戰術運輸機及歐洲空客公司的A-400M軍用大型運輸機也將一同亮相。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生產的新一代軍用大型多用途運輸機,運-20可在複雜氣象條件下,遂行各種物資與人員的遠距離運輸任務,具備航程遠、載重大、操控性能優異、飛行速度快、巡航高度高、低速性能佳等突出特點。據公開資料稱,運-20全長47米、翼展45米、高15米、實用升限13000米、最大載重量達55噸、最大起飛重量200噸。航程7800千米以上、最大飛行速度700千米/小時以上,在最大載重條件下,該機最大航程可達4400千米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部分技戰術指標是在配備俄制發動機基礎上得出的,並不能說明運-20的真實技術水準僅限於此。換句話說,在不遠的將來,待運-20全面換裝國產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後;除實現最大起飛重量220噸與最大載重量66噸這個預期設計指標外,在飛行速度、最大載重等方面將有質的飛躍。如以最大載重航程而言,運-20有望達到5000千米左右,屆時將會助力中國空軍飛得更遠!

自2016年列裝部隊以來,運-20便在國內外各類運輸任務中嶄露頭角,大顯身手,從而引發外界持續關注。如在2020年2月中旬,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最吃緊之際,空軍先後出動10架次運-20,及時向武漢投送大批醫護人員與相關物資,以解燃眉之急。據悉,此次武漢之行,系運-20在非戰爭軍事行動領域內的處女秀,由此可見,與國外同類產品相較,運-20在關鍵時刻絲毫不落下風。

此外在今年4月上旬,當世界將所有目光對準俄烏戰爭時,一條中國空軍6架運-20飛行上萬里,向塞爾維亞運送FK-3防空系統的消息傳出後,宛如平地驚雷一般,徹底讓各方炸開了鍋。在飛行距離、機隊數量及運送規模等諸多要素而言,此次塞爾維亞之行,對於運-20來說可謂是創紀錄的,這也讓外界意識到,在運-20的加持下,中國空軍歷史性地邁入戰略空軍門檻,並不是一句空話。

現階段,除大規模量產列裝及多型號技術改裝外,對於中國軍工人來說,如何將運-20推向國際軍售市場,使其高效快速地獲得各國買家的青睞,同樣顯得尤為重要。在談及這一點時,就不得不提到在大型軍用運輸機市場上出口成績頗佳的一款典型機型,即由前蘇聯伊留申航空集團研製生產的伊爾-76系列戰略運輸機。該機最大載重量在42噸~60噸區間,共產量達960架,目前除俄空天軍大量裝備外。

該機還曾出口全球38個國家,成為多國在軍民運輸領域內的主力機型,比如我國空軍便是該機的忠實用戶之一。至於在2015年11月宣布停產,由美國麥道公司開發的C-17戰略運輸機,總產量不過279架。其中除223架服役美空軍外,僅有印度、卡達、阿聯、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及北約組織採購,出口數量僅為44架左右,堪稱是大型軍用運輸機版的「既生瑜;何生亮」。

除在實戰訓練中進一步錘鍊裝備性能外,各類綜合防務展也隨之成為推銷運-20的最佳舞台,如前不久在莫斯科舉行的俄羅斯「軍隊-2022」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上,中航便極具針對性地展出運-20外貿版模型。這裡需要就運-20的潛在買家做一個說明,一國採購大型軍用運輸機,應當滿足兩項先決條件。首先是國土面積較大、氣候條件複雜、裝備大型軍用運輸機在遂行各類任務時最具效費比。其次是在國防預算可承受範圍內,從而為採購列裝、運營維護大型軍用運輸機奠定堅實基礎。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諸如北非、南亞等傳統市場便顯得較為乏力,瞄準俄羅斯亦不失為一步妙棋。在大型軍用運輸機領域內,蘇/俄曾是雄據寶座上的王者之一,但隨著冷戰的結束,因蘇聯解體導致航空工業體系徹底分崩離析後,作為繼承者的俄羅斯也只能苟延殘喘,艱難支撐,而非打造出老樹開新花的喜人局面。

以伊爾-76MDP-96A運輸機為例,作為原有型號的深度技術改型,俄空天軍對其寄予厚望,但位於烏里揚諾夫斯克的航空之星-SP飛機製造廠,對該機的年產量竟然不到兩架,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由於美國C-17運輸機已經停產,目前全球僅剩下兩種最新的量產運輸機,一個是俄羅斯的伊爾-76MD-90A運輸機。另一個是中國的運-20大型運輸機,由於具有後發優勢,運-20運輸機在整體設計和綜合性能上要超過伊爾-76MD-90A,所以運-20也成為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量產型戰略運輸機,也是目前世界上能夠批量生產的最大和最強的軍用運輸機。

【運-20如果出口,應該單價多少?】一般來說,先進軍用飛機的售價有好幾種:自己國家使用的價格,賣給鐵哥們的價格,純商業交易的價格,賣給冤大頭的價格,賣裸機的價格,全壽命總價等等,同一種軍用飛機的不同價格之間,可能會相差好幾倍,或十幾倍。如果一個沒有自己的比較好的航空技術,軍用飛機只能外購,那價錢就貴的沒譜了。

例如,同樣是一架美國造的C-17「環球霸王」戰略運輸機,美軍自己的採購價格只有1.5億美元左右,至多也就2億美元。

C-17運輸機出售給英澳新加等五眼聯盟的價格就非常有良心,只是加了一到兩千萬美元。例如賣給澳大利亞空軍的單價僅為1.9億美元。C-17運輸機賣給英國的價格為2.2億美元。

等到亞洲大國印度購買的時候,其採購的全壽命價格一不小心就寫成了5.8億美元,三爺眼皮都沒眨:58億美元,買11架,給爺包起來!

俄羅斯的伊爾-76MD-90A運輸機,俄國防部在2012年簽合同時,以總價1394.2億盧布(按當時匯率摺合約44.9億美元)採購39架,單價為1.15億美元。但工廠生產了幾架以後發現,每架要虧損十幾億盧布以上。於是在2020年重新簽訂合同,數量降27架,單價提高三分之一。

我們猜測一下中國運-20戰略運輸機的出口價格,鑒於目前C-17已經停產了,伊爾-76MD-90A運輸機的性能稍低,再加上中國空軍大把的自用訂單,產能不富裕。因此,運-20的出口單價買1.5億~2億美元,應該算是良心價吧?

在國際軍售市場上,作為後起之秀的運-20除具備技術成熟、性能優異等優勢外,最大的賣點在於極具性價比。放在美製C-17運輸機停產數年、俄制伊爾-76系列運輸機裹足不前的當下,對於那些迫切希望擁有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而言,堪稱是不二選擇。但說一千道一萬,如何將運-20推至門裡開花門外香的高度,唯有參加以各類飛行器展示及航空飛行表演為主的國際主流航展才是王道。在這點上,相較於各類綜合防務展,不論是擴大裝備影響力還是提升知名度,前者可謂是遠勝後者數倍。

可以預見,運-20在2022年參加「Air Power22」,將會被視為運-20真正登上世界舞台的里程碑事件。通過本屆奧地利「Air Power」航展,將進一步增強運-20的出口潛力,這對於砥礪前行數年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可謂是一個莫大的福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277a764457d84fcc82796c25b5216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