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合力破除痛點,提升生育意願
生還是不生?生幾個?這是讓不少育齡家庭糾結的問題。如今,國家在生育政策方面又出台了新利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該政策從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等四個方面出台相關政策,致力於保障育齡人群「懷得上」「孕得優」「生得好」「養得起」。
在強化生育服務支持方面,此次政策體現出顯著的強化力度與改革思維。從細節來看,一方面是在制度層面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補貼制度;另一方面,將分娩鎮痛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切實惠及民眾。其中,首次提出的生育補貼制度尤為亮眼。從政策覆蓋範圍而言,這四個方面的支持貫穿從母親孕前準備到孩子成長的全過程,並且著重強化了教育、住房、就業等多方面的支持。與以往的生育支持政策相比,《若干措施》更精準地聚焦人們「不願生」「不敢生」的原因,瞄準「不好帶、養不起」等痛點。從實施方法來講,注重五個指頭「彈鋼琴」,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考慮到工作環境和職場氛圍對生育意願的影響,《若干措施》鼓勵用人單位結合實際採用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方式,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境。
生育問題不僅關乎家庭的幸福,更與民族發展息息相關。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鼓勵生育的政策。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少子化、老齡化以及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調整了生育政策,如單獨兩孩、全面兩孩和三孩政策,深受群眾歡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近年來,各地政府圍繞婚育出台了諸多舉措。比如,浙江將「浙有善育」列為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重點任務和民生實事,還出台了婚假新規,將婚假從3天延長至13天。其他地區也有提高生育保險報銷比例、延長生育津貼享受時間、增設男性陪產假等措施,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正穩步推進。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紮實推進、解決實際問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部分生育激勵措施缺乏整體配套,導致實際落實效果與預期存在差距;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資源匱乏;生育保險制度覆蓋面窄、籌資渠道單一等。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成效,就體現在能否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上。各地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落實改革舉措,從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視角出發,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綜合考慮,確保政策能有效落地。
說到底,生育問題關係到千家萬戶。對於年輕人而言,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需要正面的價值觀引導,形成尊重生育、優生優育、夫妻共擔育兒責任的新風尚。社會、用人單位、育幼機構等都應積極參與,形成政府、社會、家庭共同促進生育友好的合力,推動經濟社會和人口的高質量發展。(逯海濤)
來源:浙江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0f7ff67bf5eb9d2095f8959e1969e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