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答覆政協委員關於珠心算提案,正在組織進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

2019-12-20     父母圈

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0014號(教育類003號)提案答覆的函

教提案〔2019〕第8號

您提出的《關於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數學課程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一是相關要求已有機融入小學數學課程。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在數學課中明確要求學習珠算,小學1-3年級,「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同時,強調教材編寫要滲透數學文化,介紹《九章算術》、珠算等,使學生「經曆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等三、四年級數學教材,均對算盤進行了詳細介紹,說明算盤發明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了解算盤在生活中的應用,會用算盤記數。

二是在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珠算教學。目前教育部正在組織進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主要考慮有:將珠算作為中華數學文化的標識,而不只是一種技術,在課程教材中予以強化,加強對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推進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引導學生選擇包括珠算在內的多種計算方法進行學習,提升計算思維能力;鼓勵學校開發有關校本課程,滿足部分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珠算的需要。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和關心!

教育部

2019年9月16日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提出了《關於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數學課程的提案》,對此,教育部從兩方面給予了肯定答覆。

一是,相關要求已有機融入小學數學課程。

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在數學課中明確要求學習珠算,小學1-3年級,「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

同時,強調教材編寫要滲透數學文化,介紹《九章算術》、珠算等,使學生「經曆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等三、四年級數學教材,均對算盤進行了詳細介紹,說明算盤發明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了解算盤在生活中的應用,會用算盤記數。

二是,在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珠算教學。

目前教育部正在組織進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主要考慮有:將珠算作為中華數學文化的標識,而不只是一種技術,在課程教材中予以強化,加強對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

同時,推進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引導學生選擇包括珠算在內的多種計算方法進行學習,提升計算思維能力。

此外,鼓勵學校開發有關校本課程,滿足部分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珠算的需要。

在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指導下,江蘇全省各級財政、教育及珠算協會、教研室(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各有關單位通力協作,緊密配合,深刻認識、理解並牢記周恩來總理「要告訴下面,不要把算盤丟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險」的教誨。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全省各級珠算協會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傳承中華珠算文化基因,汲取中國珠算智慧、弘揚中國珠算精神、傳播中國珠算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珠算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江蘇創造中華珠算文化新輝煌。

作為傳統珠算文化創新發展的小學珠心算教育更是取得了長足發展

與全國絕大部分省區市一樣,江蘇的珠心算教育起步於1991年。27年來,先後經歷了前二十一年的試點、試驗和近六年的實驗,其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科學發展的過程。

試點探索(1991-2000)1991年在當時全省6個省轄市6個縣設立6個試點校、1992年在另5個省轄市5個縣設立5個試點校進行布點試水。這一階段由於全國珠心算教育剛起步,我們對其認識不多,試點辦法要求每天安排1小時以上的教學時間,因此規定凡參加珠心算試點教育的學生都參照省少體校學生的標準由省財政給予營養補助。

轉型試驗(2000-2012)以省教委、省財政廳「關於印發《關於在小學進一步開展珠算式心算教育試驗工作的意見》的通知」(蘇教基[2000]7號、蘇財會[2000]14號)文為標誌。2000年7月、2006年5月省教委(教育廳)、省財政廳兩次聯合在常熟市召開全省珠心算教育現場會,推廣常熟市的珠心算教育經驗與做法。2006年現場會,省教育廳還首次提出了要在全省消滅珠心算教育空白縣的要求。這一階段珠心算教育試驗以常熟市為代表,學生珠心算能力水平則以南通如東縣豐利小學等為代表。由於對珠心算已有一定認識,所以意見要求:試驗教學可以結合小學數學課進行,也可在小學活動課中每周安排1課時,還可採取課外興趣小組形式。辦法還規定實行結業證書制度,通過兩年(後調整為三年)學習,學生達到《江蘇省珠心算能力鑑定標準》三級(後調整為五級)即可結業,並明確定期舉辦學生珠心算比賽,對學習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由此不再給學生髮放營養補助。

以上兩階段,不編學生教材。

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通知後,我們再次敏銳地意識到,全省小學珠心算教育實驗實現再次跨越的時機已經成熟。經省教育廳、財政廳研究決定,自2017年秋季學期起,在全省再次擴大小學珠心算教育實驗規模。

根據2012年秋季、2013年12月及2015年9月兩廳及省珠協與省教研室對全省小學珠心算教育實驗學校開展的統計調查、視導調研等資料,6月下旬組織專家對全省小學第1批121所珠心算教育實驗學校進行複審,將其調整為116所;同時,根據江蘇省教育廳辦公室、江蘇省財政廳辦公室關於全省小學第2批珠心算實驗學校申報通知(蘇教辦基[2017]6號)精神申報的130所學校進行複審,通過了122所小學為全省小學第2批珠心算教育實驗學校;7月4日,兩廳辦印發了關於公布全省小學珠心算教育實驗學校名單的通知(蘇教辦基[2017]10號),這樣全省省級珠心算教育實驗學校總數達到238所,參與實驗的學校及師生總數均實現了翻番目標。根據教材發行數據,2017-2018 學年全省小學一年級約10萬,二、三年級各約5萬學生參加省級珠心算教育實驗,三個年級合計約20萬學生,預計2018-2019、2019-2020學年全省參加珠心算教育實驗的學生將分別達到25萬、30萬。

同時,自2012年秋季實驗起,由江蘇省珠算協會、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組織專家編著的1-6冊《珠心算學習手冊》,經過近五年的試用,2017年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訂,並正式更名為《珠心算》。今年6月13-14日,《珠心算》通過了江蘇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查,成為目前為止經省級基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審查通過的全國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珠心算》地方教材。

中辦國辦在2017年1月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豪和自信。珠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珠算文化的傳承發展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內容。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r7eIG8BMH2_cNUgmhy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