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照彤髹——描金

2023-12-17     竹鶯說事

原標題:金碧照彤髹——描金

北宋 描金檀木經函(外函 內函) 高16.5cm 長40cm 寬18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何振紀

明代漆工黃成在其《髹飾錄》的「坤集·描識」當中記錄了以「稠漆寫起於文為陽者」的各種工藝,其中位列於首的便是「描金」髹飾。作者謂:「描金。一名泥金畫漆。即純金花文也。朱地黑質共宜焉。其文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而細鉤為陽,疏理為陰,或黑漆理,或彩金象。」漆工楊明補註謂:「疏理其理如刻,陽中之陰也。泥、薄金,色有黃、青、赤,錯施以為象,謂之彩金象。又加之混金漆,而或填或暈。」由此可見「描金」髹飾以細緻線條勾畫圖形﹑紋理,並以朱漆﹑黑漆作為底色襯托的風格最為經典。

「描金」髹飾的主要工藝手法是以金粉調漆進行裝飾。今存古代此類文物的代表漆器典型,有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描金花鳥紋檀木經函與識文描金檀木舍利函。經函的內函以「描金」工藝在其蓋面描繪雙鳳牡丹團花與忍冬紋,斜沿描繪菊花邊飾。其函身四壁繪六瓣花形開光,開光內繪纏枝蓮花鴛鴦紋,配以纏枝牡丹紋,其下的須彌座描繪有神獸,風格精細華麗。經函外函與舍利函採用「識文描金」工藝堆起開光,並以纏枝蓮、神獸佛像等做裝飾,加上嵌珍珠工藝相陪襯,風格富麗堂皇。舍利函的開光部分則以「描金」髹飾工藝繪畫裝飾花紋與圖像,在赭紅色的漆底映襯下顯得格外金光燦爛。「識文」與「描金」工藝,《髹飾錄》中其作者謂:「識文描金。有用屑金者,有用泥金者,或金理,或劃文,比描金則尤為精巧。」漆工楊明補註謂:「傅金屑者貴焉。倭制殊妙。黑理者為下底。」此「識文描金」被作者歸入「坤集·陽識」之中。在「陽識」的漆工藝當中,除了「識文描金」之外,還有「識文描漆」「揸花漆」「堆漆」「識文」。「陽識」中的各項髹飾工藝都有著一個共同特徵——「漆堆挺出」,即具有所謂「陽中陽」的裝飾特色。

中國的「描金」髹飾技藝在宋元時代已經非常傑出,到了明清時代更是傳播廣泛﹑精品迭出,並且在中外漆藝交流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的「描金」工藝傳入日本後逐漸發展出了各種富有特色的工藝,後來又傳回中國並促成了新的裝飾風格誕生。清代姚之駰《元明事類鈔》載:「楊塤為漆工,宣德間嘗遣人至倭國,傳泥金畫漆之法以歸,塤習之,更出己意,以為五色金鈿,並施物色名稱,倭人見之,亦齲指稱嘆。蓋其天資敏妙,一藝亦絕古今也。」鄧之誠《骨董鎖記》亦記:「宣德間有楊塤者,精明漆理,各色俱可合,奉命往日本學制漆器畫,其縹霞山水人物,神氣飛動,愈久愈鮮,號洋倭漆。」「洋倭漆」的名稱容易令人想到清代宮廷漆器當中有所謂「洋漆」及「仿洋漆」的「描金」髹飾品種。而「洋漆」之名乃興起自康熙時期,實即明代之「倭漆」。明清時代日本的金漆藝術迅速發展,尤以「蒔繪」工藝為代表。其技法較傳統的「描金」更為靈活,常常包括泥金、貼金並融合描金在內等多種金漆技法共用。而「仿洋漆」,即是仿造「洋漆」作品。這類「仿洋漆」製作在雍正與乾隆朝最多,如雍正七年(1729)曾為製作洋漆活計而在圓明園內建造了一座地窖作為漆器製作所需的蔭室。除了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所做「仿洋漆」之外,地方的漆藝製作中心亦製作大量此類漆器,如江寧織造隋赫德曾制「仿洋漆萬國來朝萬壽圖屏風」「仿洋漆百步燈」「仿洋漆填香炕椅靠背」等「仿洋漆」進貢宮廷,表明南方地區的仿洋漆製作也相當盛行。

此外,在明末之時一位來自葡萄牙的訪客亦提到了廣州金漆生產的盛況。到了清代康熙之時,廣州更設立洋貨行經營絲、茶、瓷等土貨以及漆器、刺繡等產品。歐洲不少1720年之前的記錄也表明康熙時期廣東的工藝作坊出產大量的黑漆描金家具,至1822年廣州專營外銷商品的店鋪就有5千多家,有超過25萬的工匠從事於外銷工藝品的生產和製作。這些匠人有漆器匠、紡織匠、銀器匠,還有雕刻象牙、玳瑁、檀香木的工匠,以及在玻璃、帆布、紙本上繪畫的藝人。廣州所產的黑漆描金髹飾受到了海外顧客所青睞,通過能工巧匠精良的髹飾技藝變得美輪美奐。自清廷「一口通商」,廣州對外輸出的產品更是一枝獨秀,成為代表中國漆藝趣味而影響西方。如在乾隆時代廣州的商人已開始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族趣味的描金髹漆摺扇,以及描金結合象牙、玳瑁﹑刺繡等工藝扇。這種「卜瑞斯扇」,把扇子的小骨加寬,再用線或布帶將小骨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扇形。扇面經常出現一種以描金髹飾葡萄藤蔓紋樣為特色的設計,具有強烈的西方中國風裝飾特徵。到清末之時,廣州所產的漆扇上描繪的圖案變得越發細膩自然,反映出其時中國工匠對西方人的藝術需求更為了解、繪製手法更加純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ff08f78123d78317a1a938324c062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