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宮請朋友吃飯

2024-07-27   董克平飲饌筆記

2024/07/05 北京

結束了草原自駕,上午返回北京。一路順利,落地後回家收拾行李。說是收拾行李,就是換一些衣服。根據行程計劃,我在北京也就停留20個小時,6日一早去杭州參加幾個飯局。

James是英國人,我們1986年認識,交往中成了朋友,算起來快40年了。我們倆都屬牛,相識時還是意氣風發的青年,現在已是鬢髮斑白的中老年同志了。

James在中國工作了工作了許多年,2014年回到英國,所做的事情也和中國有關。我們我戲稱他是中國問題專家,James想了想說,是英國為數不多的中國問題專家。這次來中國是外交部邀請他參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結束後,他又去了成都和安徽,我去呼倫貝爾之前,約了5日見面吃飯。

晚飯約了唐宮,雄哥安排了菜單。很好的粵菜,James吃的很開心。當年我們經常一起吃飯,他喜歡川菜和粵菜,記得人生第一次果子狸就是和James一起吃的。那時候果子狸還沒有被禁止,但是我也沒吃出肉的果香味。都說果子狸吃水果長大,肉帶著果香,可是那是1980年代,我沒吃過什麼大飯,更不懂粵菜的妙處,相對喜歡的是川菜的重味刺激。後來見識多了,也吃過幾次果子狸,但始終沒有體會到肉中的果香,也許這個說法就是以訛傳訛忽悠人吧?現在不提倡吃野味,果子狸更不讓吃了,這對我沒有什麼遺憾的。時代發展了,可吃的東西太多了,沒有果子狸我們可以吃海鮮,不僅有北方的海鮮,還有南方的海鮮,更有世界各地的海鮮。而且這些年的飲食經歷,我的口味也變得清淡了許多,吃飯更想體會鮮嫩爽滑,這都是粵菜的常備項,也因此喜歡粵菜更多一些。我在大眾點評這樣記錄的唐宮的晚餐:「很好吃粵菜,雞樅菌、松茸菌、冬瓜盅很贊。這次請朋友來,朋友驚嘆北京居然有這麼好吃的粵菜。黃橋燒餅做的比泰興還酥,雞樅菌蒸紅瓜子斑皮爽肉滑,喜歡黑松露脆皮雞,金膏焗沙巴島琵琶蝦味道口感均屬上佳,值得再來。」

送了一套段譽設計的餐具給James,軍勤說,這是送給他太太孫凱琳的。孫凱琳也是英國人,曾經是《泰晤士報》住北京的記者,因此有個中國名字。James也有個中國名字麥傑思。他們在北京談戀愛,後來結婚現在有三個小孩,都已經長大了。他們的二女兒喜歡中國文化,大學學了中文,現在在研究福建那邊的一種民間藝術。這套餐具是蘇州刺繡風格,很有中國特色,當然也非常漂亮。用這種器物做禮物,是真正的文化輸出,生活方式的影響力要大於並好過意識形態,我不是民族主義者,更不會墮落到民粹主義,但我相信美是相通的,雖然落在餐具上的蘇州刺繡用的是另一種文化符號。

席間聊天,說到扶霞。James說和扶霞是好朋友,恰巧我也認識扶霞,佩服她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熱愛和宣傳,看來英國懂中國的人真不多,James和扶霞是其中的佼佼者。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女,英國人,中文名叫鄧扶霞。

她曾四次獲得烹飪餐飲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Award)烹飪寫作大獎。她把自己對中國美食的熱愛寫成了書。2008年,《魚翅與花椒》的英文版出版。2018年10月,她的書籍《魚翅與花椒》在中國大陸推出中文版,廣受好評。2020年12月,《川菜》由中信出版集團在中國大陸推出中文版。2021年7月,《魚米之鄉》由中信出版集團在中國大陸推出中文版。」(百度百科)

麥傑思(James·Miles)曾有二十餘年的中國常駐工作生活經驗。他曾先後在合眾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2001年加入《經濟學人》,隨後擔任《經濟學人》北京分社社長13年,2014年升任《經濟學人》中國事務主編(China Editor)直至2022年3月。他目前是《經濟學人》的China Writer-at-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