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公園:從「麥當勞化」到「迪士尼化」

原標題:主題公園:從「麥當勞化」到「迪士尼化」

我們的時代正在從「麥當勞化」邁向「迪士尼化」。

主編 | 楊明

責編 | 井翔遠

作者 | Sandy

來源 | 君之卿佐

麥當勞化

社會學家喬治·里茲提出了麥當勞化最主要的四個元素:

效率:用最理想的方式來完成某項作業

可計算性:客觀的項目(如銷售量)必須能夠被量化,而非主觀的項目(如味道)

可斷定性:標準化和均一化的服務

控制:標準化和均一化的員工

非合理的理性化

(里茲將這一點作為麥當勞化的第五個因素提出來,即這種有效率的做法違背了基本的人道。)

誠然,「麥當勞化」效率至上的標準化體驗是遠遠無法滿足現在人們的社會需求的,「迪士尼化」的個性化體驗給樂園行業帶來新的啟示。正如「麥當勞化」代表的是一種效率至上的社會過程,「迪士尼化」將目光轉向人本身,關注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有溫度。

迪士尼社會化

社會學家Alan Bryman在《社會迪士尼化》一書中將迪士尼模式的特徵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主題化(theming):

用特定主題包裝對象。

迪士尼以故事裝扮空間,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圍和體驗;

混合消費(hybrid consumption):

混合多種消費形式。

消費者能夠在一個場景內進行多種不同的消費活動,比如購物、參觀、吃飯、看電影等。

商品化(merchandising):

將虛擬形象商品化。

迪士尼充分運用IP形象生產並促銷商品。當一家人一起去迪士尼,家庭成員每個人都可以在那裡找到自己的樂趣,而商店裡的衍生品類型也是覆蓋到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群。所以,「迪士尼化」在今天其實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能夠讓文化被更多人接觸,更好理解和享受的方式。

表演性勞動(performative labor):

角色的特定打扮,劇本化的互動。

迪士尼的員工所從事的不是擰螺絲一樣的機械工作,而要求他們投入百分百的飽滿熱情,成為迪士尼這個大型舞台上的演員,因此,他們被稱為「演職人員」。

當我們回到迪士尼樂園本身,「迪士尼化」是將迪士尼樂園的成功元素應用於其他主題公園或文化的現象。在社會學背景下,這意味著主題公園試圖模仿迪士尼的社交和文化影響力,以更好地得到大眾的認可和青睞。

那麼主題樂園

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社交影響力:

迪士尼樂園以其獨特的社交體驗而聞名,主題公園可以借鑑這一點,通過創造社交互動和家庭活動來加強遊客間的聯繫。

文化引導:

迪士尼樂園注重創造獨特的文化體驗,主題公園可以從中學習,嘗試打造具有本地或全球文化影響力的元素,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

服務標準:

迪士尼注重服務和顧客滿意度,樂園可以從其高標準的服務理念中汲取靈感,設計符合自己的服務理念,提升遊客體驗,建立良好的口碑。

創新和故事敘述:

迪士尼以其獨特的創新和故事敘述能力而著稱,主題公園可以致力於開發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體驗,以吸引更多遊客。

可持續發展:

在社會學視角下,主題公園也可以從迪士尼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中汲取靈感,將環保和社會責任融入其運營和建設中,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觀。

「feel good」的情緒價值

用正面的情緒來宣傳和銷售產品或服務,迪士尼從1955年開業至今,不斷為遊客創造著幸福感和滿足感。而迪士尼本身似乎也成為了「快樂」的代名詞。

通過研究和理解「迪士尼化」現象,主題公園可以從中汲取啟示,提升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吸引力。

我們相信「迪士尼化」是未來的主旋律。樂園本身就是感受歡樂的場所,「迪士尼化」關注人,關注人的情感,感受擁抱的溫度,讓人們逃離在「麥當勞化」的寫字樓里工作的壓力,忘掉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沉浸在演職人員熱情真摯的表演里感受童話里的純真與美好。這本身就是樂園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e119fb9d657ea4e522d39733ea721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