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辰龍
上周末,在嬰幼兒游泳館,看到頗具戲劇性的一幕:
供孩子玩耍的遊樂場內,一男孩突然甚是興奮地將積木撒落一地,然後用腳踢來踢去,旁邊的小女孩有樣學樣,玩得不亦樂乎。
男孩媽媽發現後,立馬上前制止:
「不能這樣,快放回原位!」
正在興頭上的男孩,哪裡肯聽,踢得更為帶勁!
「這裡是公共場所,這樣會影響大家的……」
男孩被媽媽強拉著上了一堂「教育課」後,甚是掃興,居然大哭起來,看傻了的女孩楞在那裡,不知所措。
排隊等候的眾人,很快被男孩的哭聲吸引而來,男孩媽媽很是尷尬,對兒子厲聲呵斥,眼瞅著就要「火山爆發」。
聞訊趕到的女孩媽媽,趕緊救場!
她並沒有刻意去安慰男孩,而是撿起積木,對兩個孩子說:
「我們一起玩個遊戲好不好,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拼出飛機!」
說罷,她收集了幾塊散落地上的積木,開始搭建。
很快,女孩加入比賽,男孩遲疑一會,也停止哭鬧,動起手來……
一個小小的遊戲,便化解了孩子的哭鬧和大人的怒氣,逆轉了情勢,何等神奇!
將平平無奇的生活瑣事,輔以簡單的遊戲展示,達到簡單互動的目的,便是遊戲力的內涵。
遊戲力,最早由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提出,教會我們如何用既保持底線又不傷害孩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可不要小瞧了遊戲力的魔力,它可是日常帶娃,居家旅行之必備神器哦!
寓教於樂的工具
生活中,有娃的家庭,一定對以下場景司空見慣:
孩子丟下飯碗,抓起籃球便向球場跑去;
放學回家,搶過手機,又開始在遊戲中廝殺;
遊樂場上,三五成群在歡聲笑語比賽盪鞦韆,欲與天公試比高……
每每這時,家長朋友總會搖著頭,甚是無奈地來上一句:
「如果能把玩的勁頭用在學習上就好了!」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如何讓遊戲和學習「交匯融合」,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可直接考驗著家長的遊戲力!
6歲的皓皓,是同學和親朋好友公認的小天才。
小小年紀的他,不僅數學棒棒,更在自然科學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天賦。
其實,哪有什麼天才,誠如愛迪生所言: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
皓皓的出色表現,除了自身努力,更與其爸爸的寓教於樂密不可分。
比如,為了更加簡單直觀講解質數與合數,會和兒子一起玩撲克牌繪畫遊戲:
隨機抽取幾張撲克牌,用方塊為單位,組合到一起,畫出上面的數字,做成柱狀圖,塗上顏色,再去判斷哪個為質數,哪個是合數;
講摩擦起電時,也是用早已準備好的梳子、紙片等工具,做起科學小實驗,故意在兒子頭上摩擦,吸起小紙片。
圖片來自網絡
曾在幼兒園看到過一份《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
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遊戲,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深諳遊戲力的家長,早已悄悄行動,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落實到位。
挑戰不可能
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言: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對孩子說教,目的地太強,孩子只能被動接受,收效甚微,開頭提到的男孩,便是明證。
但倘若,家長換種方式,通過遊戲力去教育、引導孩子,往往事半功倍,效果顯著。
同事大磊買房定居後,決定將6歲的女兒小芸接到身邊讀書、生活。但他很快發現,女兒非常膽小,一直不敢單獨睡覺不說,對黑暗更是恐懼異常。
如果大家都在客廳,她想去衛生間,一定要大磊事先開燈,抑或媽媽陪同。否則,她寧願一直忍著,甚至尿褲子,也不肯獨自過去!
「家裡很安全」、「有爸爸媽媽在,不用怕」之類的說教,大磊夫婦早已磨破了嘴皮,依然收效甚微。
通過查閱資料,大磊了解到,女兒的情況,屬於專家口中「黑暗恐懼症」,須對症下藥。
他很快收起說教,決定換種思路,通過輕鬆幽默的遊戲方式,幫女兒消除恐懼心理。
他先是和老婆一起,晚飯後,陪女兒在小區散步,玩尋找北極星、捉迷藏遊戲。
待小芸對黑暗不再聞之色變後,大磊更是自創了「妖怪現原形」遊戲:
他為女兒準備了一個小手電筒,通過在家中、小區不同角落發出聲響,讓女兒「尋聲定位」,第一時間照亮「妖怪」……
就這樣,小芸很快突破了自我,關燈睡覺、獨自去衛生間,都不在話下。
東野圭吾在《解憂雜貨店》中,有段話說得特別好:
「請不要一廂情願地下結論,任何事情,不挑戰一下是不知道結果的,對吧?」
於孩子而言,世界是新奇未知的,自身潛能是無限的。
圖片來自網絡
睿智的家長,不會動輒便給孩子打上諸如怕黑、怕疼、怕生人的標籤,而是盡力鼓勵、引領他們去不斷嘗試、探索。
拓展思維,提升自我
斯特娜夫人,被譽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媽媽」。
在她教育、引導下的女兒維妮弗里德,成績優異非常:
3歲就能寫詩歌和散文;
4歲就能用世界語寫劇本;
5歲就能熟練運用8個國家的語言對話和寫作;
9歲就已經通過了美國史丹福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入學考試;
10歲就能熟練運用13種不同語言交談;
與此同時,她還會拉小提琴,會彈鋼琴,並在西洋棋比賽中名列前茅……
說起育兒秘訣,或許我們從她所著的早教聖經——《世界上最成功的媽媽:斯特娜夫人的的早教神話》中,能夠找到答案。
斯特娜夫人,不僅主張尊重孩子天性,讓他們在自然的條件下學會釋放潛能,更是遊戲力的實踐者與推行者。
在她看來:
遊戲不僅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是幫助孩子拓展思維的最佳手段。
書中,她濃墨重彩地介紹遊戲對拓寬孩子思維,提升自我的重大影響。
如,玩"注意看"的遊戲,找圖案或色彩數目的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通過「觸摸遊戲」,能夠培養孩子的修辭能力等等。
教育並非一定要正襟危坐,很多時候,家長換種思路,可能會為孩子開啟另一個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
客觀來說,遊戲的涵蓋面異常廣泛,從藝術到音樂、從運動到手工,從徒手到運用各種小工具,數不勝數。
與此同時,家長的引導方式也多種多樣。
有教育專家指出,家長在遊戲中正確的引導和參與,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非凡!
那麼,我們家長朋友,如何正確、出色發揮好遊戲力呢?
一、私人訂製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會少許多不快樂和不必要的麻煩。
毋庸置疑,在最適當的月份和年齡給孩子輔以適當的遊戲力,才能最好的拓展他們的能力和視野。
研究表明,孩子在不同年齡段,表現在大運動、精細動作、感官、感覺統合、語言、社交、藝術和音樂等方面的能力,都不盡相同。
因此,遊戲需要精確分齡,私人訂製不同的主題。
如,孩子2歲左右時,可以設置塗鴉、角色扮演等遊戲主題,培養孩子動手、語言表達能力。3-6歲,多設置些如《小袋鼠繞圈》等運動型遊戲,鍛鍊孩子的運動力、靈巧度、爆發力。
圖片來自網絡
二、切忌本末倒置
曾在育兒交流群中,看到一位媽媽的求助:
老公為了培養兒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特意教會了兒子下象棋。
一來二去的「廝殺」,激發了小傢伙的征服心理不說,後來更是沉迷其中,甚至課堂上都要找同學「過過招」……
遊戲力,作為家長和孩子間,隨時隨地都能發生的簡單互動,旨在安慰孩子,處理沮喪,增強自信。
換言之,遊戲只是手段,正確教育、引導孩子才是目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這就要求,家長朋友做個有心人,不斷收集遊戲在兒子身上的「反饋信號」,及時做出相應調整。
如,遊戲不適合及時更換,沉迷其中立馬叫停等等。
三、理清內因外因
遊樂場內打桌球時,曾看到過這麼一幕:
一位十歲左右的男孩,因連續幾次沒接住爸爸發的球,沮喪不已。
並未注意到兒子情緒變化的老爸,看到男孩發脾氣後,對其一頓訓斥:「已經陪你出來散心了,還要怎樣?」
結果兒子情緒崩潰,遊戲中斷,父子倆不歡而散……
需要特別提醒家長朋友注意的是:
遊戲力,只是輔助工具,為外因;孩子,才應是關注主體,也才是發生改變,提升自我的內因。
唯物辯證法中,著名的內外因作用原理告訴我們: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著名兒童心理學教授陳鶴琴所曾說:
「小孩是生來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對孩子來說,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
如何配合孩子的「工作」,讓他們儘可能地「出成績」,可實實在在考驗著父母的遊戲力!
每個父母,如果都能深諳遊戲力之道,一定能助孩子成長路上「打怪升級」,所向披靡!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