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建築的自建實驗

2022-06-14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鄉土建築的自建實驗

近日,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簡稱 RIBA),頒布了2021年獲獎名單。其中, 總統研究獎(RIBA President’s Award for Research)的得主是來自香港大學的 林君翰(John Lin)和索尼·德巴克托尼 (Sony Devabhaktuni),他們的項目是 As found house:來自中國農村的自建者的實驗。今年的主題比往常更具全球代 表性,相對於RIBA其他獎項,該獎項旨在 表彰建築和建築環境領域的研究,雖沒有成型的設計作品,卻通過研究揭示了建 築師們在當下更應關注的問題。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化的步伐逐漸加快, 大批農民離開村莊,走向城市。同時,中國農 村地區也逐漸告別傳統的生活方式,開始緩 慢轉型。曾經的傳統民居已經不能完全滿足 居住者的需求,於是居民根據其自身生活需 求和傳統建築智慧,將傳統民居進行自發改 造,產生了諸多不同於專業建築設計思維的 鄉土建築。As found house研究了中國農村 四個偏遠地區居住者自行建造並對鄉土房 屋進行創新、可持續和高效改造的例子。這 四個地區地理上相距遙遠,氣候多樣且文化獨特。雖然這些地區的房屋經常被研究和討論,但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理解這些傳統住宅 的不同方式。林君翰在介紹他們所做的研究時說道:「農村建設者所做的事情給我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讓我質疑自己作為建築 師的角色。對於這項研究我的結論是,建築 師或設計師可以通過幫助發展當地語言並 努力在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間架起橋樑 來做出貢獻: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生活方 式。我們還可以幫助將一些非正式的設計策 略正式化,以便將工業建築方式與傳統方法相結合。」

> 伯納德·魯多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1964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中展示中國陝西窯洞的圖片

伯納德·魯多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 1964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沒有建 築師的建築》序言中說道:「不知名的建造 者的建築智慧和專業知識為建築師提供了最大的未開發建築靈感來源。從中獲得的智慧 超越了經濟和美學的考慮,因為它觸及到了 一個更棘手並且越來越需要被重視的問題, 即如何生活。」五十多年以後,通過當代中國 的視角重新審視魯多夫斯基關於鄉土建築的 評論,鄉村生活方式正經歷著快速的變化, 那些房屋將面臨廢棄、基礎設施轉變、適應 新型生活方式等問題,這與展覽的序言中理 想化的居住環境相反,必須通過一種新的邏 輯來重新思考。「於是我們開始問自己,今天的鄉土建築是什麼?當我們目睹數以百萬計 的建築商用工業材料改造他們的傳統住宅 時,我們能否找出更加巧妙和創新的解決方案,為鄉土建築找到一種新方式?」林君翰說道,「在我們第一次去中國北方的窯洞的 旅途中遇到了一個家庭,他們在地上建了一 座新房子,但在夏季和冬季的幾個月里,當土 牆的隔熱仍然提供舒適感時,他們繼續住在 窯洞。這種來回地運動揭示了一種過渡的生 活方式,通過混合的生活方式來應對氣候。 不是用技術和能源來控制溫度,而是根據季節進行簡單地改變,從而對今天的鄉土建築 了新的理解——對完全當代的生活形式的洞察。我們開始考慮對傳統房屋的自製改造如 何為建築問題提出新的方法,包括在這種情 況下,如何可持續地生活。這一初步觀察使 我們考慮了中國其他地方的鄉土建築。是否 還有更多當代生活的故事隱藏在眼前?於是 在過去的五年里,我們進行了多次探索和記 錄鄉土改造案例的旅程,經常繞過保存完好 的傳統房屋,轉而選擇那些可能會因額外建 設而受損的房屋。我們穿越了中國不同的氣 候和環境範圍,最終將注意力集中在四個地區,侗族木屋、陝西窯洞、福建土樓、香格里 拉藏族民居。」

陝西窯洞,連接地上地下

幾個世紀以來,挖掘窯洞的方法和工具都是 一樣的——用簡陋的工具刮鏟軟土,然後用 臨時桶運走。窯洞通過一個坡道進入,該坡 道從主坑開始一段距離,向下傾斜到地面, 然後切開通過裝飾的門檻進入庭院。這些房 屋與中國四合院具有相同的組織結構,公共 生活發生在一個開放但內向的空間中,將個 人活動分配到他們自己的房間周圍。與大多 數類型的建築相比,窯洞需要定期維護以防 止黃土被侵蝕;定期使用水和一層石灰和石 膏,以保持結構完整。

> 傳統窯洞與地上自建房由一個足夠大的坡道相連,足夠汽車通過並直接駛入

許多窯洞已被遺棄或年久失修,隨著農村旅 游的發展和傳統建築逐漸受到保護,很多當 地居民將窯洞改造成供客人入住的酒店和 餐廳。一些村莊對單獨的窯洞進行了改造, 用新的隧道將一個庭院與另一個庭院連接起 來,並在每個空間中引入了新的功能:遊客可以在兩個庭院中間的區域購物、吃飯和住 宿。這些變化還為窯洞帶來了更多的改造。 廁所和淋浴在窯洞中普及,並且可以保證通 風,解決了濕度問題。傳統的炕床是寬大的 磚或土製平台,由附近火爐排出的管道空氣 加熱,已被床墊和白床單所取代。有些家庭 還增加了地上的新建築。它們位於家庭土地 的周邊,有時靠近窯洞入口坡道。時常通過 設置圍欄來劃定邊界起到保護作用。居民會 根據季節或天氣決定住在地上還是地下,夏 天的炎熱讓昏暗的窯洞更加舒適;冬天,土 地更加便於儲存的熱量,使房子變暖。除此 之外,他們還在地上的房屋中新增設施還有 其他方便生活的空間:恆定的空氣流動、廁 所和易於調節的暖氣。於是,地上和地下的 空間在日常生活居住中連接在一起。

> 傳統土樓外部連接新建房屋,形成獨立單元

侗族木屋,材料融合改變生活方式

侗族木屋作為中國最傳統的木製建築代表之一,其中蘊含的文化與工藝已經逐漸被當 代建築所改變甚至取代,越來越多的傳統建 築被普通又常見的混凝土框架所掩蓋。而除 居住功能外,侗族木屋與侗族人身份之間的 關係在木框架結構中得到體現。這些房屋是 用從侗寨周圍山坡上採伐的杉木建造的,地 板、牆壁、窗戶和家具也都是由相同的杉木製成的。木屋的整體框架需要選擇吉日來組裝,每個村莊在一年中的某個時候都會有一 兩個完整的框架建成,最上面的金梁通常用 紅絲帶裝飾。儀式的目的是確保工人攀登建 築物高度時的安全以及祝願未來在這座木屋 中可以繁榮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滿足新的生活需求為 新的建築方式開闢了道路。雖然當地村民們 依附於他們的住宅所代表的傳統,並對他們 的木屋感到自豪,但他們也認識到舊建築的 脆弱性。比如,大部分傳統木屋不是建在土 里,而是靠在堆積的石頭上,增加了不可預 測的洪水沖走整個建築的可能性。這些鄉村 中的傳統木匠在認識到混凝土等現代建築 材料之後,也逐漸接受這種建築方式,並且 將傳統木工技術融入其中,使木質結構與混 凝土結構在現代侗族木屋中和諧融合。很多村莊開始用混凝土和磚結構代替木樁或與 木樁交錯來加固木屋底層,大大減少了木屋 被洪水沖走的風險。還有混凝土房屋中的地 板和陽台全部是由木質結構建造;也有一些 房屋是在鄰近村莊或山谷中未使用的房屋的 木質框架的基礎上利用混凝土製成的。

> 為擴大居住範圍,居民在原土樓建築外部加上第二個圓環,使每個家庭單元向外擴展

受到侗族木屋自建房屋的啟發,林君翰和他 在香港大學的同事 Lidia Ratoi 與徐衛國清 華大學教授在深圳的機器人實驗室合作正 在進行「未來的傳統住宅」的設計項目。「我 們正在拆解貴州省的一座廢棄木屋,並在現 場用機器人為房子列印新的定製牆。這是一 種翻新房屋的策略,既可以保留古老的木結 構和工藝,又可以使它們更適應現代生活。 我們希望藉助機器人,根據每個家庭的需求 列印出完全不同的房屋內部結構,實現現代 化的生活方式,同時保留這一傳統房屋建築技術。」

福建土樓,打破生活壁壘

數百年來,多層土樓一直是福建省西南地區 的代表性建築。最早的土樓由厚厚的石牆組 成,客家族人民期望用這種堅固的外牆將他 們與人口稠密的漢族地區保持距離,這種孤 立也使家庭免受土匪和野生動物的傷害。土 樓由幾層樓高,一到兩米厚的外牆組成,這 面牆通常由泥土、糯米、蛋清和糖的混合物 製成,並用竹子或冷杉樹枝加固。在最古老 的建築中,圓形或橢圓形的土樓最為常見, 但方形和矩形土樓也很普遍,每種形式都與 當地地形有關。周圍森林的木材被用來建造 剩餘的結構,用大梁支撐地板、隔板、室內走 道和樓梯。入口由鐵板加固的厚木門保護, 用於聯通庭院內外。此外,大門還承擔著庭 院的通風作用,在夏天,厚重的牆壁則可以 隔絕外部的熱量。

> 「未來的傳統住宅」項目模型

現在,傳統土樓的建造成本幾乎是容納同等 數量家庭的混凝土框架建築的五倍。連接 內部土牆的木樑需要從其他地方採購和運 輸,已不能在附近的森林中尋找材料。並且 勞動力成本如果由居民自己承擔,傳統土樓 的建造便不再可行。近些年,一些土樓的院落,根據每個家庭的居住單元,被放射狀的 劃分。土樓的整個部分被重新規劃或完全拆除,而新的施工方法使得加強土樓曾經不 可侵犯的土牆的結構完整性成為可能。居民 向外擴展他們的房屋,突破便捷並打開從街 道直接進入居住單元的通道。在空間允許 的情況下,還有一些家庭選擇在土樓本身之 外建造結構,用橋樑連接土樓與新的建築空間。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順應季節的房屋

在海拔3000米的雲南西北部地區。傳統藏 族農舍使用夯土和木結構,將封閉庭院的外 部空間與房屋統一起來。房子的底層通向 庭院,動物們自由地進入底層取暖,而人們 則住在樓上,內部空間由石頭底座上豎起的 大型木柱呈網格狀劃分。為了在漫長的冬天 中取暖,家人會聚集在內部空間裡,圍著烤 箱。農舍的最頂層則是用來儲存收成的,上 面覆蓋著一個由木桁架支撐的淺斜屋頂。

> 「未來的傳統住宅」項目模型

在香格里拉市周圍,這些農民中的許多人已 經搬到離城市更近的發展中的城郊地區。他 們建造的房屋複製了傳統的鄉村建築,並使 其適應現代生活。這些改造受到了玻璃和鋼 結構的獨特影響,將室外庭院變成了全年被 陽光溫暖的空間。隨著家庭越來越靠近城市 邊緣,政府為種植新型作物提供了激勵措施,決定他們生計的自給農業變得不那麼有吸引力了,生計的變化使得居民開始調整房 屋的空間組織。新建公路將東北部的成都和 南部的昆明的承包商、勞工和工業材料帶到香格里拉,以及比傳統建築方式更便宜、更快捷的建造方法。

夏季和冬季的極端溫度以晴朗的天空和充 足的陽光為特徵;由於該地區海拔較高,陽光強烈,熱量消散得更快。早期的建築實驗 通過使用廉價的玻璃和鋼結構來解決這些 問題。用玻璃材料建造門廊,使得陽光可以 毫無遮擋的照進房間,然後這些被收集的熱 量會輻射到建築物內的其他房間。冬天,當 氣溫降至冰點以下時,房間會被陽光溫暖; 夏天,窗戶用於調節溫度。這些對玻璃和鋼 的首次實驗導致了越來越雄心勃勃的建築, 很快民居中的庭院空間完全被玻璃和鋼棚覆 蓋,在以前留給動物和農場設備存放的空間 變成了由噴泉、植物和陰涼休息區組成的精緻花園。

> 居民將生活空間擴展至土樓中心庭院,增加廁所和廚房等功能區域

中國幅員遼闊,涵蓋多種氣候和地理環境, 而這些不同的氣候與地理環境孕育出了不 同充滿智慧、適應生活的建築。「在『建築 師』這個職業出現以前,那些房屋就一直存在。傳統建築是如何建成的?創新又是如 何不斷發生的?」林君翰說,「在我們的工 作中,總是需要讓設計看起來很貴。但在這 些地方,價值觀念要真實得多。他們沒有很 多錢可以花,所以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 意義的,有實際功能、社會價值甚至文化價 值。與訓練有素的建築師不同,自建者不知 道房子應該是什麼樣子,這種自發性很有意 思。通過研究這些自建房屋,可以真實地體 驗我們的歷史和傳統,讓我們認識到日常生 活中設計的獨創性和美感,並且教會我們謙 虛。」(編輯:九月)

文 Article > 吉麗 Jill;

圖 Picture > 林君翰 John Lin、索尼·德巴克托尼 Sony Devabhaktun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ba160f6f23767b0f7962a3ecd31da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