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改編電影:被房東趕出家門,1個媽媽4個孩子的租房窘境

2020-04-14   家裡蹲看電士

《羅茜》在2018年入圍了眾多國際電影節,被影評人評為愛爾蘭年度最重要電影。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的是媽媽羅茜,帶著4個孩子「流浪」的故事。

《羅茜》的另外一個譯名《飄零玫瑰》更具意境,台灣的譯名《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也更加一針見血。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房價攀升,無良房東為了賣房,把羅茜一家人趕出家門。羅茜的丈夫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帶著4個孩子再找房子並不容易。

他們只能先住在旅館,但經常客滿的情況下,找到安居之所也變得難上加難。羅茜不得不挨家旅館打電話,即便住上一晚也好,但答案往往是「對不起」。

電影把側重點放在了母愛的偉大。不管孩子多鬧騰,羅茜也儘量保持耐心溝通。一家人窩在車裡,她也能敏感地發現孩子們的需求。

她是媽媽,是妻子,同時她也是她自己。丈夫需要工作,羅茜能做到的是不去打擾。

在重壓之下,扮演好各種角色,同時保持樂觀冷靜,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作為觀眾的角度,除了稱讚還有心疼。

片中年幼孩子的調皮,年長孩子的叛逆,還有女兒在學校被嘲笑,種種窘境都讓羅茜頭大。即便有時控制不住情緒,也會馬上向孩子道歉。

《羅茜》雖然沒有特別拓展,但可以看出女主和媽媽的關係並不好。

已經淪落到無家可歸,也不願求助親人。這裡應該並不只是西方人說的獨立,更多是一種對原生家庭關係的隱晦討論。

試想一下,如今為了孩子們付出一切的羅茜。當她的孩子長大,會跟母親維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這時台版譯名再次展現魅力,「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也指代了原生家庭。

當兒女長大成人,各自成家,原本爸媽的家就不再是她們的家了。

雖然《羅茜》只是講了短短2天內事情,但把劇情拉得很細,情緒填得很滿。

《羅茜》電影前半段家人的親密,和後半段的扶持,都是暖的,但也是無力的。因為愛除了能改變心境,它並不能改變環境。

對於家的探討,聯想到了《何以為家》。

都算不得有特彆強烈戲劇衝突的電影,基本都是人物和周遭環境在帶動劇情,但因為真情實感,十分引人入勝。

不管是片瓦遮頭還是洋房別墅,只要心裡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那裡就不是家。

雖說《羅茜》的情況要比《何以為家》好很多,但兩部電影都是以大環境為切入點,寫實且還原了一個家庭的故事。

創作者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深入了解一個家庭的酸甜苦辣,所呈現出來的故事必定是動人的。

人們之所以喜歡看電影,是通過電影看世界。

走馬觀花的旅行並不能讓你了解真正的平民生活,而電影卻可以。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國家人們的相同與不同。

看來房價,還真是個全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