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曹縣一張床,不要北京、上海一套房。」
想必大家都郎朗上口、記憶猶新,新浪、百度搜索「曹縣是什麼梗」甚至還一度霸占了熱搜榜的頭把交椅。
起初,是一名土味短視頻博主在網上發布了一段萬分洗腦上頭的「山東菏澤曹縣,666,我的寶貝」的短視頻,一下在網絡上火了起來,網友們紛紛跟風造句,這就有了火爆全網的「曹縣梗」。
我國的四大城市應該是北上廣「曹」,中國不能丟了曹縣,就像基督徒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等等鬼畜又魔性的話語瞬間點燃了網友們的熱情。
一夜之間,「山東曹縣」這個看起來名不見經傳的縣城一下子火出了圈,成為了全國網民津津樂道的話題,就連新華社、光明日報這些主流媒體都來湊熱鬧,曹縣官方更是放言「歡迎大家來曹縣看看」。
那麼,這個曹縣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又為何能在網上掀起巨浪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山東曹縣」的故事,揭開這個傳說中的「宇宙中心縣」的廬山真面目。
俗話說「不瞧不知道,一瞧嚇一跳」,當我們拋開網絡上或炒作或插科打諢的「曹縣段子」不談,這個曹縣還真的不簡單。
用一組活生生的數據說話:根據「企查查」「天眼查」等大數據網站查詢結果,山東是我國影視服裝行業的「半壁江山」,而曹縣則是山東省內的「頂樑柱」。
不誇張地說,就拿近幾年特別流行的「漢服」來說,全國漢服銷量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曹縣貢獻的,也就是說國內每賣出3件漢服,其中就有一件就來自曹縣。
不光是漢服的製作和銷售,就整個網絡電商行業來看,曹縣也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馬雲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創立的「淘寶」可以說多年以來一直穩居國內電商的「頭把交椅」,而曹縣就是全國著名的「淘寶村」「淘寶鎮」的集散地。
據統計,曹縣轄區內一共有17個淘寶鎮,這些淘寶鎮又分別下轄150多個淘寶村,在全國淘寶百強縣中,曹縣更是僅次於義烏,常年穩居國內第二的位置。
更為難得的是,以其中1個淘寶村丁樓村為例,這個村早在2018年就實現了人均月收入過10萬元的奇蹟,要論人均收入,真的是遠超北上廣深了!
聽完這一連串讓人目瞪口呆的介紹,想必大家一定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曹縣還真該它能火起來,因為它確實夠牛。
其實,早在2008年,曹縣都還是一個「拖全山東後腿」的落後貧困縣,縣裡基本沒有企業,無論是公辦的還是民辦的都沒有。
曹縣處于山東和河南的交界地,地理位置並不好,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特產和資源,一度財政十分吃緊,每年只能靠國家和省里的扶貧補助艱難度日。
而曹縣的年輕人基本都是靠外出務工賺錢為生,這也讓曹縣成為了山東的勞動力輸出大縣,同時也是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最多的縣。
當時,曹縣還有一直頂著一個不怎麼光彩的「帽子」,被人戲稱為「三多縣」:光棍多、老人多、留守兒童多。
以現在整個曹縣最為富裕且已經享譽全國的大集鎮來說,用鎮黨委書記蘇永忠的話說,剛來到曹縣大集鎮的時候,整個大集都是一幅蕭條破敗的景象。
鎮上不通國道,甚至連條像樣的馬路都不通,全鎮也沒有任何工業或者企業,在鎮上基本看不到年輕人,因為他們都外出打工去了,村裡的老人基本以種點小麥、玉米勉強維持生計。
更為尷尬的是,這一個小小的鎮竟然有兩個省級貧困村、十四個市級貧困村,別的地方的人還給大集鎮取了一個「小西藏」的名號,不是說大集鎮空氣好,而是說它窮。
面對這種多年積貧積弱的局面,曹縣的歷任縣官們也都是心急如焚,但曹縣靠山靠不住,靠水水沒有,靠什麼來致富?拿什麼來翻身?一直是困擾一屆又一屆縣領導班子的難題。
而這一切終於在2009年有了轉機,隨著淘寶、京東、當當網等網際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新型淘寶商戶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在改革開放比較深入的浙江義烏等地,一批又一批的「淘寶鎮」「淘寶村」猶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不僅短時間內就給當地創造了奇蹟般的財富,同時極大改善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平。
一次偶然的機會,曹縣的領導班子在參加山東省組織的一次貧困縣脫貧致富考察交流活動的時候,無意間聽說了浙江義烏淘寶企業帶動當地經濟迅速發展的事。
這無異於給資源匱乏的曹縣打開了一道新的致富之門,經請示市裡領導批准,曹縣的班子成員帶領各村鎮一把手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考察學習活動。
在浙江義烏「淘寶鎮」考察的時候,看到當地農民靠開網店就能實現月收入2萬元以上,曹縣的領導們仿佛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也找到了曹縣扭轉貧窮面貌的「金鑰匙」。
說干就干,回到曹縣後,大家就把這次考察學習的經驗總結起來,並在農村和鄉鎮迅速地推廣起來,但很快,第一個問題就擺在了曹縣父母官的眼前,這個問題就是「思想觀念」。
因為曹縣老百姓窮慣了,也窮怕了,乍一聽到「開網店」「網絡購物」這些在當時聽起來還非常新奇的詞彙,都紛紛投來了懷疑的目光,有的村民甚至直接就表達了牴觸甚至敵意。
因此,縣裡選擇了前文提到的大集鎮作為「試驗田」,由縣裡牽頭組織專人下沉到大集鎮的各個村,一邊用縣裡僅剩的一些財政撥款資金幫助註冊網店,一邊鼓勵留守的村民敢於「吃螃蟹」。
隨著參與者逐漸多了起來,大集鎮的「淘寶模式」也初顯成效,當年,大集鎮的人均收入就率先脫離了貧困鄉鎮的指標線,嘗到甜頭的村民一下子就來了熱情,從此也走上了淘寶致富的快車道。
而其他鄉鎮一看大集鎮的模式可行,也紛紛開始學習效仿起來,猶如春雨潤物,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參與到淘寶網店和後台加工企業的建設和經營上來。
而此時,隨著淘寶網店集群效應的初現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另一個問題也就迅速暴露在眾人面前,這個問題就是——缺人。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因為家裡窮,絕大多數的曹縣壯勞力都隨著北上和南下的打工隊伍背井離鄉,在他鄉靠打工和出賣勞力換取生活來源。
而眾所周知,要干淘寶網店並不是註冊個店鋪、收發個貨物就能賺到錢,要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目標,就必須從產品的設計、製作、生產到後續的加工、運輸、服務、質保都「一攬子」抓起來。
而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最需要的就是人,尤其需要年輕力壯的勞動力,這恰恰是曹縣當時的短板和弱項。
這次,又是大集鎮主動站了出來,在黨委書記蘇永忠的力促下,大集鎮動員了全鎮留守人員給遠在他鄉的打工人發出了「邀請函」。
而鎮黨委更是直接以官方名義發出了「致外出大學生和務工青年的一封信」。
這封全文將近2000字的信言辭懇切地向散落各地的曹縣年輕人吹響了集結號,號召大家回鄉創業,大好的機會在等著他們,而各級黨委將為他們的安心創業保駕護航。
而這只是整個曹縣向年輕人發出「求賢令」的一個縮影,隨著實實在在的利潤和家人懇切地介紹和說服,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人員開始回流。
起初,回歸的都是些漂泊在外的「打工人」,而隨著淘寶電商產業的不斷升級和擴產,越來越多的「高材生、「大學生」甚至「海歸博士生」都開始自發的回到曹縣創業。
種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隨著回到曹縣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學歷水平越來越高,曹縣也踏上了高速發展的康莊大道,這裡面,更是湧現出了許多回鄉創業的傳奇故事。
以被稱為曹縣網店「第一人」的周愛華為例,早在2010年,周作為第一批主動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在父母的幫助和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在淘寶網上註冊了村裡的第一家網店。
周愛華的眼光很獨到,她經過考察學習,選定了當時剛剛興起的演出服裝和「漢服」作為自己網店的「拳頭產品」。
最開始,他們也是小打小鬧、自產自銷,基本靠自己家裡人的縫縫補補就能滿足網店日常的銷售訂單需求。
但隨著2010年之後我國影視行業和「漢服」需求量的激增,周愛華的網店也順利站上了「風口」,甚至出現了訂單「爆單」的現象,而他們自己經營的家庭製衣坊也迅速擴張。
時至今日,周愛華已經在淘寶網上註冊了5家業內著名的影視服裝網店,而他們的「漢服」加工廠,也已經發展為占地1600平米的大廠,聘請的員工一度超過了150人,光縫紉機就安裝了70多台。
早在2015年,周愛華的淘寶網店和服裝加工廠就實現了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純利潤600萬元壯舉,周愛華和她的家人也賺得盆滿缽滿,還買了一輛價值60多萬的寶馬越野車。
用她自己的話說,如果不是回鄉開網店,自己還不知道在哪裡辛苦打工呢。
而像周愛華這樣的例子在曹縣比比皆是,特別是近兩年,就連在外求學得好多「博士生」們,在畢業後也都紛紛選擇回歸曹縣,自覺自愿的開起了網店。
胡春青是就讀於大連理工大學的博士生,也是典型的「知識分子」,2018年,他畢業後,就和愛人一起回到曹縣創業,與周愛華類似,他們從事的也是服裝加工行業。
不過,作為博士生,胡春青的眼光和起點就更高了,他的網點從一開始就顯得非常與眾不同,因為,他不僅開店辦廠,還自己開起了藝術設計學校。
因為,在胡春青看來,好的演出服裝的核心不僅在於布料或者裁剪工藝,而更在於最初的設計和創意,於是他就想到了以服裝的藝術設計作為突破口,並且動起了辦學交流的心思。
經過他和妻子的努力,他們與曹縣職業技術學校合作的電商專業培訓基地迅速落地,並吸引了一大批致力於服裝藝術設計和直播電商運營的人才。
很快,這些人才的反哺效應就體現了出來,劉春青和他的妻子孟曉霞一起經營的「夫妻店」——曹縣辰霏服飾有限公司很快就在諸多同質化的淘寶電商中闖出了名氣。
在收穫點贊好評的同時,也贏得了大量的訂單,2019年,回鄉創業僅1年的劉春青就創造了營收破千萬、凈利潤破500萬的奇蹟。
可以說,如今,對曹縣青年來說,回鄉創業已經不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不論是普通大學生,還是博士、「海歸」,大家都把回鄉創業作為了一項「殊榮」,而曹縣回饋他們的則是遠超想像的財富。
以上兩個小故事只是曹縣回鄉創業浪潮的冰山一角,隨著人才的不斷回流和湧入,曹縣人的視野不再局限於演出服裝生意,也不再僅僅局限於淘寶網店,他們的目光更是直接投向了國外市場。
其實,之前我們提到的曹縣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其實並不準確,在曹縣有一種樹木特別的多,這種樹木就是泡桐。
說起泡桐大家可能會感到陌生,但要知道,我國包括整個東亞地區的「棺材板」的主要材料就是這種樹木,而曹縣一度被稱為「泡桐之鄉」。
過去,受到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家普遍覺得與「賺死人錢」的生意都是不祥的,所以,曹縣豐富的泡桐資源並未引起人們多大的重視,棺材製作行業也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但隨著曹縣淘寶網店產業如火如荼的發展和創新型人才的大量湧入,人們漸漸開始拋開偏見,並且迅速發現了泡桐這種遍布曹縣的樹木所隱藏的商機。
很快,曹縣的另一種「拳頭產品」——泡桐棺材就在全國打開了市場,在有關人士的協調和經營下,曹縣的「棺材」生意更是遠渡重洋做到了日本,並且一經推出就迅速占領了日本市場。
眾所周知,日本國內因為地域狹窄、木材資源匱乏,因此,儘管日本人也信奉「死者為大」的儒家觀念,但棺材在日本卻一直是以一種近似「奢侈品」的狀態存在。
直到曹縣製造的棺材湧入日本市場,這種現象才得到了一定緩解,漸漸地,日本人發現,來自中國曹縣的棺材不僅質地更好,而且種類花樣繁多,更重要的價格比日本本地的棺材便宜了不止一半。
時至今日,日本已有將近9成的棺材都是來自於曹縣出產,因此,有人調侃道,可以說,中國曹縣的棺材包辦了日本人民的身後事。為此,日本東芝電視台還專門出過好幾期介紹曹縣棺材製作的節目。
而在巨大的銷量的背後,也同樣離不開曹縣回鄉創業的「高材生」們的身影,正是他們的創業和努力,才創造了繼淘寶「漢服」之後曹縣的又一個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小王也是曹縣回鄉創業的大學生之一,一開始他從事棺材製造這個行業時,自己也有著一定的牴觸情緒,認為是犯了忌諱,擔心會不會倒霉。
但通過自己深入學習了解,他很快克服了顧慮並且乾得風生水起。
如今,他已經擁有了8家棺材鋪,而更為讓人驚奇的是,這可不是普通的棺材鋪,據他自己介紹,這8家棺材鋪的年產值同樣達到了驚人的700萬元!
用小王開玩笑的話來說,在一聲聲「您好,親」、「給好評哦,親」的問候和服務中,曹縣的棺材從這裡出發走向了全世界」。
有人說,要解決貧困問題,光一味的「輸血」是不行的,還得教會當地的百姓自己「造血」,這就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一個道理。
而曹縣的父母官和老百姓正是深諳此道,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和無畏的闖勁,齊心協力把曹縣這個曾經一窮二白的貧困縣改造成了如今火遍全網的「新曹縣」。
近年來,曹縣先後經受了國家級、省級領導的多次考察調研,在聽到人們口耳相傳的致富故事,看到曹縣日新月異的變化的時候,就連許多領導都忍不住對曹縣交口稱讚。
我們也相信,曹縣這次「火出圈」並不是一陣風,曹縣也必將靠著自己的雄厚實力持續地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