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種下的那棵香椿樹

2020-03-01     溫州美文

原創 李寶平

岳母種下的那棵香椿樹

看汪涵的《有味》這本書,讀到「靖港香乾」時,其中有一段引用了汪曾祺先生的香椿拌豆腐:「嫩香椿頭,牙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味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讀到這段文字的同時,湧上全身的一段舊時光里的往事跳躍眼前。十多年的前後,岳母蹲在前院細心的種一棵小樹,這樹小的幾乎就是一棵芽。

那時還是平房,有前後不太大的院子,雖然有些擁擠,一些雜物擺放的卻很整齊。小院利用得很滿,也種花草,大多數種適時的蔬菜,有苦瓜,豆角,香菜,牆角也能利用上種三兩棵絲瓜。

岳母是愛乾淨的人,每次我們回來總能看到老人在院子裡拾掇整理,老態的身影在眼前晃來晃去。我們也總能急忙伸手去干,岳母又總是面帶微笑地擺手,示意放下。告訴我們說:你們不知道放哪裡。

看到老人這樣習慣了的簡樸日常,忙忙碌碌的平凡日子,為一日三餐的那口吃的想盡辦法,單一的又乾淨的生活,在塵世中最樸實的世俗,想想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過來的。

我便問:「您種的是什麼呀。」老人就滔滔不絕地介紹:「香椿樹,是從關里老家帶回來的,它的葉和芽可好吃了。」「咱們關外沒有這樣的樹,等小樹長大了,掐下香椿芽做給你們吃,可好吃了。」看到老人很認真的樣子,我的心一熱,熱便了周身,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香椿樹在岳母的精心照顧下,活得很快樂,吸吮根部的養分,也在茁壯成長,年內長到一米左右,樹幹有些細,香椿芽與葉,綠中含著大部分的赭石色油光油亮的,陽光一照透著正反兩面清晰的葉脈可見,著實叫人喜歡。

東北這地方,基本沒有香椿樹,大多數都是叫「臭椿」樹,是自然生長的,生命力頑強,葉與樹幹都是一樣的難以分辨,要想分辨出哪是香椿樹哪是臭椿樹也不難,用嗅覺便知,香臭兩分。

古代稱香椿為椿,稱臭椿為樗,臭椿是不能吃的。香椿芽營養豐富,並具有食療作用,主治外感風寒,胃痛,痢疾等。

記得,香椿樹長了兩年,因為市建委統一規劃,平房改造而動遷。平房處現在都是豪華的高樓大廈,沒留下一處痕跡,香椿樹也不知去了何方?

在動遷的那時,岳母租房住,我們一去,她老人家還時不時地念叨那棵香春樹。挺好的一棵樹,我就隨便的回答:「他們種在了園林綠化池裡,等小區建好了再移到綠化帶里。」岳母點頭會心滿意的微笑,岳母總是那種微笑掛在嘴邊的人,苦難的日子的痕跡在臉上是難以找尋。

在岳母的臉上看到,每個人都很像一株特別健康無憂無慮的植物,不管是逐漸繁華的大樹,還是平淡中生長的小草,此時此刻都是一生。太陽出來,迎著陽光微笑。也能看見一棵小草,在一棵大樹旁邊昂著頭往上生長。

回遷時岳母沒有住上樓,岳母走了,走得很平靜,多想這棵香春樹種在回遷的地方,能時常看看。

其實,吃香椿芽是這幾年的事,也就是到山東來多見多吃了。也讓我對這道菜,心生嚮往,鮮香椿芽可以炒雞蛋,可以拌豆腐,還可以腌制後切成碎末拌麵條。

春天正是吃香椿的時節,這個時候,它和蕨菜,春筍,木耳一起也會出現在我們家的餐桌上。也有朋友送來的幾瓶腌制好的香椿芽,這些大自然的美食,回味盪腸,特別好吃,口香留存不肯離去。

每當吃上有回味的香椿芽,就會想起岳母種下的那棵香椿樹。

攝影:網絡配圖 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_XllnAB3uTiws8KxU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