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蒸,究竟是粽不是粽?

2020-06-11     美食導報

原標題:裹蒸,究竟是粽不是粽?

又到一年吃粽時

廣東的粽子不僅品種多樣,而且造型各異口味也非常豐富。

廣東粽子大致可分為兩種口味:咸粽和甜粽。

其中,咸粽又分鹹肉粽、裹蒸兩種,多以火腿、肥豬肉、鹹蛋黃、燒雞、叉燒、燒鴨、栗子、香菇、蝦子等豐富的材料入餡;

而甜粽又分豆沙粽、梘水粽兩種,主要以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栗蓉、棗泥、核桃等入餡。

不同地區的風味又有所差異,造就了廣東粽子的獨特風味。

有道是:

「棕」是故鄉情,情是故鄉濃。

各式各樣各種風味的粽子,

把各地的風土人情也包了進去。

大「粽」情人

說起廣東的粽子,有幾種是特別名聲在外的:不僅在廣東,甚至是整個南方地區都是相當聞名的。這些大「棕」情人,相信你也聽說過不少,但卻不一定完全了解它們的真實來歷。

  • 裹蒸

要說廣東最出名的粽子,估計大家都沒什麼異議,那就是肇慶裹蒸

不過有趣的是,肇慶裹蒸的傳承和製作,和傳統意義上的粽子有許多不同。所以,當肇慶申請「裹蒸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當地專家就提出了「裹蒸不是粽」的觀點。明明長著粽子的模樣,實質上卻不是粽子。

肇慶裹蒸其中一個明顯區別於其他地方粽子的特點,就是用當地特有的「冬葉」包裹。「冬葉」是肇慶獨有的植物,長在西江流入肇慶段的斷壁殘垣的舊屋邊和鄉間小道旁,大如芭蕉葉,寬二三十厘米,長四五十厘米、其厚葉中含有豐富的葉液,外表碧綠髮亮,具有色綠、葉香、防腐、含天然的保鮮葉綠素等特點,裹蒸里的「淡綠色」正是「冬葉」所致。

裹蒸所用的冬葉

因此,真正的裹蒸,其實不是「端午」的食品,而是冬季或春節才上市的。

製作好的裹蒸,外形如同金字塔一般,每隻約重1斤,厚實的分量也讓人分外滿足。它的餡料主要以糯米、脫衣綠豆、肥豬肉等為主,而且要用特製的大缸用柴火猛火煲7—8小時,熱食時清香撲鼻,入口鬆化爽滑甘香。

裹蒸的形狀如同包公的鐵拳

一直有這麼說法,肇慶的裹蒸粽,看起來更像包公的鐵拳,其實裡面是有典故的。據說包拯在古端州(今肇慶)因政績突出被調往京城,赴任之際,端州百姓用家中的糯米、綠豆,加上豬肉,製作成一種形狀像鐵拳的食物,讓包拯帶著路上吃。因此,肇慶裹蒸粽,就被譽為包公的鐵拳。

  • 江門粽

如今,在廣東好些地方,常常能看到「台山粽」「恩平粽」等粽子,不少人吃過後都覺得味道甚好,但總以為是同一種粽子。其實,「江門系」的粽子有好幾類,你可真的分得清?

台山粽,又叫扭角粽

首先,要說的第一種是「台山粽」。台山粽屬於「廣府白粽」的一種,有豐富的餡料,而粽子葉卻被裹得嚴嚴實實,緊得連粽子角都是扭的,和廣式粽的平四角形、肇慶裹蒸的隆起尖五角形大不相同,故此又叫扭角粽,以料多厚實而著稱。

台山粽餡料非常豐富(圖片來源:SOHO廣州)

台山粽的餡料多以糯米、花生、眉豆、蝦米、五花肉、鹹蛋黃等為主,與廣式粽子的用料相近,但最主要是在餡料中多了一種草藥:一般來說,正宗的台山粽,餡料里一定會放一種用鹽腌過的紅欖香草中草藥——紅絲線(也有稱「紅欖葉」),其有清肺止咳,散淤止血的功效,用紅絲線拌著各種餡料,蒸熟後粽子中心就會變成紅色,十分好看,而且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可以消除肉和糯米的膩感。這也是正宗「台山棕 」的標誌之一,在全廣東乃江門一帶的人才懂得使用。

恩平粽長得就像個竹簍子

第二種要說的是「恩平粽」。恩平人裹粽遵循「慢工出細活」的原則,他們做的粽子,一般更加細緻,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點,就是用來裹粽子的是一種叫「蓢薣」的植物葉條。這種「蓢薣」一般長於深山之中,葉子非常巨大而且帶刺。當地人將其採摘後要先去刺,然後按照纖維撕成細條(一般1.3厘米寬),再用滾燙的熱水浸泡洗凈晾曬幾天。

四龍角的恩平粽

用蓢古條裹粽子需要特別的手藝,非本地人不懂,而用它包的粽子,香味獨特,且保存數日不變味,外形小巧玲瓏,款式多樣,常見的有「四角粽」「雙龍角」和「單龍角」。「四角粽」主要是用來食用的,而「單龍角」和「雙龍角」則是供孩童玩賞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蓢薣」這種植物多產於台山地區,所以也有台山粽是用「蓢薣」來包紮的。也因為兩地人文文化相近的緣故,所以「台山粽」和「恩平粽」如今幾乎是不分家的了。

  • 開平粽

再說的一種江門粽子——開平粽。開平粽和上面說的兩種粽子非常相似,在外形和餡料方面都有相同的地方,甚至也有用「蓢薣」條來包裹的。不過說到其最大特點,還是其餡料處理方面。開平粽的餡料加工較為講究,如五花肉要用五香粉腌好,而且綠豆、香菇、臘腸、蝦米等還要爆炒至變色,再加入甜醬油等調味。最後待餡料充分入味並放涼後,方可開始裹粽。開平粽除了選料上乘,對火候的要求也很高,一般要蒸煮四至五小時。在煮熟後將粽子撈起,烘乾,等表面的水分去除後,剝開粽葉的粽子拿在手裡也不會粘手。

  • 中山蘆兜粽

中山蘆兜粽,和普通粽子的三尖八角不同,蘆兜粽是「棍子形」的,而且大小不同,小的就如一條香蕉模樣,大的可以如大瓶裝汽水模樣。據說其大小是按「人頭」做分量的,一人份的就小一點(1個鹹蛋黃),三人份的就大一點(3個鹹蛋黃),而多人份的,就再做得更大。反正它的目的就是:一個粽子你就能吃飽。

蘆兜粽之所以能外形大小隨性,主要是因為包裹它的粽葉「蘆兜」,在中山尤其是沙溪一帶比較常見。有人認為「蘆兜」和「蓢薣」是同一類植物,據考究,兩者確實相像。不過,中山人處理「蘆兜」的方法,和台山人、恩平人處理「蓢薣」的辦法不太一樣。

蘆兜葉

首先,「蘆兜」採下之後,要先用硬竹篩去刺,這叫「批簕」,隨後將「批」好的「蘆兜」用開水將葉燙軟要用竹竿壓平,再曬上兩三天的時間,再紮成一卷晾乾水分備用,這樣能保留住「蘆兜」的香氣。待到包粽之時,用水將曬好的「蘆兜」泡軟,一張1.5到2米長的「蘆兜」可以包不同數量和大小的粽子,重量有時可重達1公斤。

包蘆兜粽時,一般先把「蘆兜」捲成圓筒狀(圖片來源:ZSVBAO)

包蘆兜粽時,一般先把「蘆兜」捲成圓筒狀,然後往裡面裝入已攪拌均勻的生紅豆和生糯米、已汆水的五花肉以及鹹蛋黃,封口後再用鹹水草扎綁嚴實。熟練的當地人一天可以包100多條粽子。

蘆兜粽的用料比較多,吃起來也比較肥膩,但勝在味道豐富,而且口感較硬、米粒分明,是一種可以按分量逐漸拆開,用勺子慢慢吃(吃不完可以捲起封口保存)的奇特粽子。

  • 潮汕粽

潮汕的粽子別具特色,其中有一種叫「雙烹」或者「雙味」的粽子,是潮汕地區久負盛名的傳統名小吃。雙烹粽子的主要特色在餡料,一個粽子的餡,三分之二是咸,三分之一是甜。一口咬下去,即甜滋滋,又香噴噴,深受汕頭人和海外潮人的喜愛。

潮汕粽子完美解決的南北咸甜粽子之爭

據當地賣雙烹粽子的老闆介紹,潮汕雙烹粽子的好味道主要在和餡,咸餡主要是鹹蛋仁、蝦米、香菇、臘腸、翅脯、蓮子、栗子和南乳豬肉;甜餡主要是水晶餡、烏豆沙餡或紅豆沙餡和甜糯米。一個粽子同時要顯出咸、甜兩味,就必須將咸、甜兩種餡料和在一起,但切忌不能攪勻,一般是1/3的甜餡和2/3的咸餡包於一個粽子內,所以也叫「八寶粽子」。不過想在潮汕地區以外的地方吃到這種粽子並不容易,通常你只能到當地品嘗。

小「粽」迷人

說過了那些赫赫有名的廣東粽子,那麼就開始討論小家鄉情調的「小粽子」們了。很多人說,在廣東的每一處,幾乎都有自己家鄉名號的特色粽子,不知道有沒有說到你家的呢?

  • 清遠駝背娃娃粽

在廣東清遠、連州一帶,有種家鄉特色的粽子,其形狀是省內有名的:因包裹成兩頭扁平、背面中間隆起的形狀,酷似一個駝背娃娃,因而有「駝背粽」的叫法。

雖然駝背粽形狀與其他的粽子不同,但製作工藝大同小異。包駝背粽前,要先將糯米洗凈後泡3個小時左右,然後把粽葉用熱水燙過洗凈晾乾,粽葉通常是一種大竹子葉。

至於餡料,就要先腌一下,這樣才能入味。在包的過程中,將兩葉粽葉折成漏斗狀,舀入適量泡好的糯米,然後放上餡料,再舀入適量的糯米,包合後以粽繩紮緊,通常選用鹹水草來捆綁。

  • 客家灰水粽

在河源、連平一帶,灰水粽就是端午粽子的標配。作為客家特色,灰水粽在廣東、廣西、福建一帶都較為常見,是客家人最愛,每年的端午節極為盛行。灰水粽,聽起來應該是黑不溜秋的樣子,但其實非常驚艷,晶瑩剔透,色澤金黃,很適合冷吃。灰水粽應該算是當地粽子的最基本款,用蜂蜜或黃糖蘸食,是甜口的粽子。現時灰水粽還演化出了咸粽形態,以芝麻、花生、豬肉等為餡。

所謂灰水,就是草木灰的水,是把植物燃燒後的灰燼,用水溶解過濾後的水,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屬於天然鹼。所以,灰水粽也叫鹼水粽。據介紹,製作灰水的草木灰是整個粽子的關鍵,不是隨便燒一堆草就了事的。普遍首選的草是黃豆殼、早稻秸稈,艾草、蚊驚草、芭蕉葉也常用,另外鴨腳木、芝麻莖、茶籽殼、苦楝葉、甚至掃把枝等等稀奇古怪的草都可以用,但要「調」出好的效果,需要把幾種不同的草曬乾並混合,放入一口大鐵鍋里燃燒,燒乾後的灰燼成灰,才算真正的草木灰。

客家灰水粽一般要包兩層粽葉,最外一層是干竹葉或蘆葦葉,內里是山上野生的新鮮大芒草葉,這樣做出來的粽子能帶上植物清氣。

  • 東莞道滘裹蒸

東莞道滘裹蒸一般選用上等五花腩肉、鹹蛋黃、綠豆糯米、湘蓮,加上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調味品配製,再用泡軟洗凈的上好青竹粽葉包好,綁上東莞咸草,經沸水浸泡、明火滾煮數小時製成。

  • 雷州鴨母粽

要說到特色的話,雷州的鴨母粽在外形上可以說是最具「創意」。

粽葉選取當地苦刺棘的葉子,撕掉葉子上的刺後洗凈,編織成「鴨母」形狀,蒸煮熟後即可食用。煮熟後的苦刺棘味道濃香,且餡里多用一種當地特有植物的葉子作配料,吃起來清香可口,味道極好。

要尋訪正宗的雷州鴨母粽並不難,在雷州城內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

  • 封開粽

說到封開,很多人認為它屬於肇慶地區,所以當地的粽子和肇慶裹蒸應該同出一轍。但其實,這裡的粽子還是有自己獨特之處的。

據一位當地朋友介紹,封開有些地方並不流行吃裹蒸,而是偏愛一種當地特有的粽子,不過,這粽子也沒什麼特別稱呼。這種粽子的餡料與普通粽子相差不大,但一般會放點雞肉,甚至是山貨進去。

比較奇特的是,這裡的粽子並不是以普通樹葉來包裹的,而是用「菱角葉」。據說這種土粽子只在當地可以吃到,出了城便很難再見。

END



圖文 | 馮睿峻

部分圖片來源 | 綜合網絡

編輯 | 彭柔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VUdpHIBiuFnsJQVMF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