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生難題,不會像考卷那樣,會自動跳出ABCD四個選項,有且只有一種標準答案。而是會有EFGHIJK的岔路,甚至能開出XYZ的腦洞。
——《銀河補習班》
7月18日,影片《銀河補習班》上映了,作品將家庭教育搬上熒幕,描述了一段平凡且動人的父子情。
《銀河補習班》的故事發生在90年代,一名叫馬飛的太空人在遭遇太空事故之後,回憶起自己「全世界最棒的父親」,由此展開的關於親情與成長的故事。
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是一位出色的建築設計師,卻因被人誣陷受賄做豆腐渣工程,鋃鐺入獄。
七年後,馬皓文出獄,兒子馬飛被媽媽和後爸撫養,已經上初中,可是卻變成了一個成績墊底、逃學、看小說的問題少年。
教導主任當眾諷刺馬飛:「煤球再怎麼洗,永遠變不成鑽石。」
只有馬皓文相信13歲的馬飛:「他會是這個學校最出色的孩子。」
後來,在馬皓文「特立獨行」的教育下,馬飛完成了從「煤球」到「鑽石」的逆襲之路。
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父子二人經歷了親情的破碎與修復,影片的最後,馬皓文洗刷冤屈,父子之間重歸於好。
影片上映後,影評人和觀眾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流著淚走出了影院,也有人說這就是一碗「毒雞湯」,特立獨行的教育方法仿佛是在洗腦。
但毋庸置疑的是,影片中有很多細節反映了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教育問題,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1
不要說:「我是為你好」
「天下的父母都會擔心孩子被社會淘汰。」
家庭教育上最大的誤區,莫過於「我是為你好」。
馬飛被爸爸接出去走讀後,馬飛的媽媽得知馬飛的成績依然墊底時,氣急敗壞地找到父子倆,抱怨馬皓文無厘頭的賭約時,理直氣壯地說「我都是為他好。」
「再也沒有比『我是為他好』更恐怖的藉口了。那你也為自己好,怎麼不天天對著鏡子痛罵自己兩小時?孩子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自尊心。」馬皓文反駁道。
對於小馬飛來說,他的生命中缺乏了父愛,本來應該有兩倍的母愛來呵護,可是她卻把他扔在了寄宿學校,選擇了多掙錢「為他好」。
其實長大的我們中很多人都是聽著「我是為你好」長大的,心裡下意識地也會十分牴觸這句話,也深深的能體會到這句話中帶有的控制欲。
更現實的情況,倒更像《三傻大鬧寶萊塢》。三個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親指明了人生道路:
「我出生於下午5點15分。5點16分,我爸爸就宣布:我的兒子會是個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究竟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在遵從父母的意願學習工程時,他的成績很差,心情也很低落。最終他還是為了自己喜歡的攝影,放手一搏,獲得了夢想與快樂。
家長們應該避免做「權威型父母」,不要執著於掌握親子關係中的控制權,不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強行灌輸給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為孩子好」的前提,應該是「知道孩子覺得什麼好」,而不是「我覺得孩子這樣最好」。
2
要思考,不要「聽話」
「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
電影中,馬飛承受了來自各方的嘲笑、否定,慢慢地,他也接受了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就是他們說的那樣。可是馬皓文卻告訴他:「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聽什麼,你的腦子要一直想。」
有這樣一幕,馬皓文站在堤壩上,面對兇猛的洪水,不顧一切地用喇叭對不確定是否活著的兒子喊:「看看你的周圍有什麼!想辦法,動你的腦子,你能出來,你能出來!」
這句話在關鍵時候救了馬飛一命,他用門板和床單做了一個木筏,讓自己從被洪水所困的屋子裡逃了出來。如何製作一個木筏不是任何教科書里的知識,但這確實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有可能想到的。
《當幸福來敲門》中,克里斯對5歲的兒子說:「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去捍衛它;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
缺乏「獨立思考」的孩子長大後依賴性強,喜歡人云亦云,隨大流,沒有自己的觀點,更沒辦法為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
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會更加客觀的看待事物,理性的進行決策,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一味跟隨老師和家長的想法,他能夠自我啟發進而學到更多的知識。
3
為什麼要學習?
「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地。」
影片中,馬家父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
「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這段話聽起來好笑,卻是很多中國孩子從小受到的學習教育:「好好學習,將來考一個好大學。」漸漸地,在很多孩子心目中,學習只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找好的工作。
很少有人告訴我們,我們最後的目標並不是大學,也不是好的工作。馬皓文卻能夠告訴孩子:「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地。」
於是馬飛在童年時期就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並積極不斷地為之努力。當校長求馬飛放棄飛行員面試,參加高考讓學校重獲昔日榮光時,馬飛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最後他成為飛行員,後成為太空人,從幾千人中脫穎而出入選航天計劃。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些在專業領域獲得非凡成就的大師們,都是先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物,然後在這個領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得以今日的成就。
教育帶來人生無限的改變,高考更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沒有夢想,沒有夢想的學習,是枯燥的也是機械的。
就像影片中說的那樣:人生就像是射箭一樣,夢想就像箭靶子,失去了箭靶子,每天重複拉弓的動作又有什麼意義?」
4
言傳身教比100個道理強
「爸爸,我像你一樣,永遠也不會認輸!」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馬飛躺在床上,看到爸爸在工作,問:「那我也可以不睡覺嗎?」
馬皓文知道兒子的小心思,他沒有拒絕,也沒有命令和說教,而是說了一句:「你自己的事情,永遠不用問我。」
就接著工作了,馬飛獲得了意料之外的自由,但看看爸爸,也拿起教材認真翻看起來。
馬皓文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影響了孩子的一舉一動,比起說教更加有效。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三觀的建立,都直接來源於父母。模仿是人類行為的基本來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照單全收。
沒有孩子是天生的優秀,都是經過父母無形中的薰陶,孩子情不自禁地去模仿父母,從而逐步變得優秀。
每天沉迷手機的家長鮮少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關於言傳身教,古代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正面例子:田母拒金,使田稷嚴以自律,終成齊國一代賢相;陶母封魚,陶侃牢記母訓,清廉正直,成為東晉初的重臣;寇母題詩,寇準勤於政事,亦成一代名相。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5
信任,是最好的愛
「你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
影片中的兒子馬飛被老師定義為「缺根筋」,學習墊底,但馬皓文相信兒子一定能夠提高成績,衝進年級前十名。
可馬皓文妻子聽說後,直白地說:「年級前十,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長什麼樣!」並且堅持:「馬飛他和別家孩子不一樣,他就是蠢笨!」
聰明的馬飛其實就是看到連媽媽也這樣定義自己,慢慢變得厭學、自卑,甚至開始破罐子破摔。難得,他還有一個一直相信他的父親,即使在最糟糕的處境下,也能給予他鼓勵。
誠如電影宣傳曲中所唱:你也需要一個相信你的人。
光線影業事業部副總裁劉同,在談及自己和父親的關係時說過,30歲之前,不知道如何評價父親:「因為我大學選擇了中文系,放棄了學醫,他也和我絕交了兩年,兩年間我們幾乎沒有說過話,如果一定說有的話,他也都是在罵我,覺得我好吃懶做放假就每天遊蕩……」
父母都有著一片良苦用心,讓孩子少受一點苦,少走一點彎路,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們不斷地抨擊他們眼中的「不入流」的行為。在父母的眼中,這也是一種「保護」,希望孩子過循規蹈矩的生活,希望他不要因為特別而被排斥。
只是我們的父母滿腔熱血,望子成龍,接受了來自上一輩的教育,他們很少稱讚,很多否定,很少信任,很多干涉。但其實孩子的勇氣正是來源於父母的支持,父母的信任能讓孩子有底氣邁出每一步。
就像鄧超微博里寫到的一樣,故事中有一段來源於他的童年,他把他的經歷融進了馬飛的生命中,帶上了熒幕。
而台下的我們,看著一幕幕片段,回想到了我們的童年,有委屈,也有溫情。
更重要是,我們要為我們的孩子,做出什麼改變,讓我們的家庭成為什麼樣的「補習班」?
來源 | 家長幫、教育、青欖家長地帶、書單
圖片來源銀河補習班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