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歷史趣聞: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我們走了三千年的路

2020-08-04     安琪的翅膀

原標題:飲食歷史趣聞: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我們走了三千年的路

曾經有人開玩笑說,現代人穿越到古代一定會餓死的,為什麼呢?因為古代人不用三餐制,而是採用兩餐制,如果現代人穿越到古代的話,可能就吃不飽了。

我們現代人往往都是採用三餐制,在早上6-7點吃早飯,在12點左右吃午飯,在6點左右吃晚飯。但是古代人不一樣,他們採用的是兩餐制,一般來說是在七八點鐘吃第一頓飯,下午三四點左右吃第二頓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講究一個「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因此你需要不斷地努力種田,這樣才能夠滿足你的日常生活的需要。種田的時候自然不能摸黑去種田,那麼就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了,而吃飯也滿足這個習慣。往往是在太陽將將出來的時候吃飯,然後在太陽快落下的時候去吃飯。

我記得以前我看過一個民間故事,裡面的老頭去種田的經過是這樣的。天還沒亮就起床,然後先不吃早飯,在天蒙蒙亮的時候已經到達了田裡,然後開始種地。在天完全亮的時候,他的老婆已經給他做好了飯並且送到了田地裡面,然後老頭就開始吃飯然後抽點旱煙,之後繼續種地。種到下午差不多天黑的時候,老頭就收拾東西回家,然後在家中吃晚飯,之後天黑睡覺。

因此古代人的種植活動往往是與日出日落的時間相匹配的。晚上不種田,一方面是因為古代人營養不良普遍有夜盲症,因此晚上根本看不見東西;另一方面是因為古代人比較講究天時,因此選擇了與太陽同息同作。

當然了,現代人就跟古代人不太一樣了。最近是收穫的季節,現在收割糧食已經不用人力收割了,都是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完之後剩下了很多麥秸就需要人去收了。我同學家裡面收麥秸都是在晚上,為什麼呢?因為晚上沒有太陽曬,比較風涼。他們家裡都是晚上去幹活,干到凌晨三四點之後回家睡覺。現在有大燈,有手電筒等,人們也沒有夜盲症,因此晚上幹活也是比較常態的。

但是我同學說即便是晚上幹活,也是吃兩頓。一頓在幹活之前吃,積蓄一點力氣;一頓在幹活之後吃,填填肚子避免睡覺的時候餓醒了。在這中間的時候因為太累了基本上都是睡覺,根本沒力氣起來吃飯。

說實話,古代也有三餐制,但是都是比較有錢的人才能享受的,普通平民之所以實行兩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糧食匱乏的原因。

有篇文章,講的是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策的故事,其中孟子曾經說過這麼一段經典的話,這段話還是當年語文書上的必背章節,其中是這麼寫的:

孟子提到,老百姓如果努力耕作,那麼五十歲就可以穿上衣服,七十歲就可以吃肉,百畝之田便可以保證一家人不挨餓。我們初聽,感覺這是非常好的治國良策,但是細細一想根本不對。五十歲才有完整的衣服穿,七十歲才能吃上肉?這恰恰反映了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老百姓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活下去。

正如一句話說得好:「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老百姓努力種田,能達到的程度也就是風調雨順的時候能吃飽,災年不餓死而已。因此我們可見,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老百姓根本不存在三餐制的條件,對於他們來說三餐制消耗的糧食太多了,因此只能少吃一頓飯,採用了兩餐制的方式。

就如同我們上文所說,兩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產力低下才會這樣。可能豐年的時候,人們能保證一日兩餐;災年的時候,人們一日一餐,僅僅保證不餓死。

但是在同時代的春秋戰國,王公貴族普遍採用三餐制。例如「士三食不得饜」,這裡的「三」可能是多次的意思,總之是對於兩餐制的。說明其實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人們還是採用三餐制的方式。

此後三餐制在中國逐漸普及到民間,就是在唐宋時代了。這種普及與生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唐代,已經有了三餐的概念,但是比較少見;在北宋時代,飯店普遍在三點之前就打烊了,說明人們應該還是兩餐制,缺少晚餐的概念;到了南宋時代,夜生活比較普遍,這個時候人們也開始逐漸流行三餐制。但是三餐制仍然是少數富人才能用的,大部分窮人還是兩餐制。

到了清代的時候,三餐制便比較廣泛了。例如說康熙曾經說:

說明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蓬勃發展,一日三餐在農業社會之中已經比較常見了,更加有錢的人甚至還會去食用夜宵。但是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滿族還是一日兩餐甚至是一日一餐。

因此我們可見,三餐制的逐漸流行其實是與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往往是吃早飯、上午再來點加餐、吃午飯、下午茶、吃晚飯、夜宵。講究一個一日多餐,少量多次,這也恰恰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LFXt3MBURTf-Dn5s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