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黨衛軍——一支真正的多國部隊

2023-05-17     武器裝備風雲

原標題:德國黨衛軍——一支真正的多國部隊

德國武裝黨衛軍裝備精良,圖為武裝黨衛軍裝備的虎1坦克

二戰」時期,不僅是德國的敵人,就連德國國防軍的士兵都把黨衛軍視為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隊伍。黨衛軍的名稱來自黨衛隊。「黨衛隊」的德語原文是「Schulzstaffel」,意為「護衛隊」,縮寫為。高度軍事化之後的黨衛隊稱為「黨衛軍」,在德語中稱為「Waffen-SS」,直譯應為「武裝護衛隊」。

這支號稱是「德國「最初的黨衛隊確實是百分之百由德國人組成的,但在黨衛隊向黨衛軍轉化的過程中,就開始吸收西歐的外國人和境外德意志族人了。隨著德國在東線戰場上的損失加大,黨衛軍放鬆了用人的標準,開始吸收被占領國、盟友國和中立國的志願者參加。其中有荷蘭人、丹麥人、挪威人、法國人、波羅的海三國的居民,後來甚至吸收了俄羅斯人、東土耳其人、穆斯林人和印度人。當然,這些外族的部隊一般來說並不參加大兵團作戰,它們主要被安排在後方對付游擊隊。」

「外國人在黨衛軍里大致能占多大比例?」戰後德國政府的一個統計資料,證明參加黨衛軍中的外國志願者中有荷蘭人5萬、比利時人4萬、法國人2萬、丹麥人6000。還包括很多其他國家的成員。但有一個數字是很有說服力的:在戰爭結束前夕,黨衛軍的兵力一共是31萬人,其中德國人只占11萬,也就是說,黨衛軍中2/3的士兵都是外國人。比如黨衛軍著名的第五師(維京師),人員主要由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人組成。第七山地師(歐根親王師)主要由巴爾幹地區的日耳曼族和德意志族組成,第15擲彈兵師主要由拉脫維亞人組成。

二戰後期武裝黨衛軍全部身穿迷彩服,與國防軍灰軍服形成區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外國人自願為納粹德國作戰呢?其實外國人加入黨衛軍,不是為了德國利益,而是為了自身利益。他們需要借黨衛軍來阻止歐州的蘇維埃化,需要通過保衛德國來隨備蘇聯的勢力直接到達自己的家門口可以說他們和納粹之間是在互相利用當時整個西歐都對蘇聯的擴張姿態有器懼心理。

『二戰』前,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占領了羅馬尼亞北部油田區,對芬蘭的領土要求不能滿足,立即發動戰爭,『二戰』打響後又和德國分割了波蘭。面對這樣一個極具侵略性,並且致力於輸出暴力革命的大國,整個西歐只有一個大國與之相隔這就是德國。所以,儘管西歐並不喜歡德國,但又必須借德國的力量,通過對德國的支持來阻止威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法國人……他們全都是出於恐共、反共心理自願參加黨衛軍的。

武裝黨衛軍各師名稱及軍徽

據統計,「二戰」中約有31萬黨衛軍戰死,沒有人去公開紀念這個死者群體,後代也羞於提起這些已故的先人,人們甚至難以接受對他們墓地的安排。1985年5月5日,美國總統里根在訪問聯邦德國時在總理科爾的陪同下參觀了位於比特堡的「二戰」德國士兵公墓,而在這個公墓中也埋葬著49名黨衛軍的士兵。里根為表示美、德兩國的修好,把戰死的黨衛軍士兵也視為納粹統治的犧牲品,並把他們等同於在納粹集中營里的死難者。里根此舉在德國、美國和以色列的輿論界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強烈的抗議浪潮接踵而至,一時被視作是重大政治醜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940ee967489c2fe5085ae00eb1ebd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