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不必「過度留痕」

2024-08-23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日,「三下鄉」成果總結成為高校師生熱議的話題,有的學生在網絡上抱怨,為了豐富實踐成果的展現形式,團隊要求製作記錄視頻,這耗費了非專業學生大量時間。還有學生談到,為了充實實踐成果,有人在總結報告中過度潤色,乃至無中生有。而為了在後期評比中獲得加分項,不少師生忙著找媒體、求報道,徒增不少壓力。

總結報告、圖片視頻、新聞宣傳是幫助學生深入實踐、記錄成果的工具,做好資料留存可以理解,然而過於偏重「痕跡管理」,追求華而不實的呈現方式,則讓「三下鄉」活動「變了味」。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高校對「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考評機制,在過程監督、內容鑑別、效果考量等方面相對缺位,過於偏重總結彙報,為「過度留痕」提供了「溫床」。另一方面,功利化傾向的凸顯容易導致「三下鄉」活動偏離初衷,部分同學急功近利,把本應開展一兩周的實踐內容壓縮到一兩天,最後在總結報告中「臨時抱佛腳」。此外,實踐團隊在前期規劃中存在偏差,出現內容成舊、創意不足、難以實操等情況,也往往導致實踐難出效果,只好在後期「紙上談兵」。

今年6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2024年全國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其中強調要堅持求真務實,堅決反對形式主義、「擺拍走秀」,力戒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過度留痕」披著記錄實踐的外衣,卻極易成為形式主義的陷阱,需要格外警惕,讓廣大師生將精力用在實踐的「刀刃上」。

「留痕」不如「留制」。高校基層團組織應進一步建設好「三下鄉」活動考評機制,優化考評指標內容、整合多元考評形式,強化考核的科學性、有效性,不要讓「留痕」成為他們不必要的實踐負擔。

「留痕」不如「留心」。高校學子應該提高思想認識,既沉下身也沉下心,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學校應加強宣講,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三下鄉」活動的價值與意義。

「留痕」不如「留行」。實踐團隊應提前做好調研,科學設計實踐內容,與時俱進研究真問題,提出真辦法,充分發揮同學們的專業優勢助力基層的生產建設,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就是最好的痕跡。(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見習記者葛仁鑫)

作者:葛仁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81aca148496b76933a09c59c8b9d6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