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七對中國空軍的意義:比殲六更好的超音速空戰能力,走向飛彈空戰時代

2022-09-20     小慕說熱點

原標題:殲七對中國空軍的意義:比殲六更好的超音速空戰能力,走向飛彈空戰時代

引入米格21之前,中國空軍唯一的超音速殲擊機就是殲六,而由於殲六的翼型是鈍頭的亞音速翼型,在超音速條件下阻力甚大,因而殲六的各種改型速度都沒有達到1.5倍音速,而美軍B58中程轟炸機的最大時速已經達到2倍音速,雖然該機很快又因不適用而退役,但美國從技術上已經具備2倍超音速轟炸機能力這一現實已經讓中國空軍如芒在背。殲七的裝備改變了這一窘態。殲七的原型米格21是作為輕型超音速高空截擊機設計的。其典型作戰剖面如下圖所示:

米格21作戰剖面

米格21從機場以亞音速爬升至10000米,然後做加速上升轉彎,大約在13000米達到馬赫數1.8,再以馬赫數1.8爬高到19000米高度進行超音速截擊,戰鬥結束後減速下滑返航。這一戰術可以根據目標性質進行靈活調整:如目標速度不是超音速且在較低高度巡航飛行,米格21可以在爬升至一萬米左右後視情調整截擊方式為淺俯衝加速至超音速,進行尾追攻擊後以超音速轉彎脫離。在越南戰爭後期,越軍屢屢使用這種一擊脫離的戰術打擊美軍空襲編隊。由於越軍米格21發起攻擊的時機突然,為空襲編隊護航的美軍「鬼怪」戰鬥機往往來不及作出反應,射擊完畢的米格21就已揚長而去。因此一些美軍飛行員一度評論「河內上空的米格21飛行員是世界上最爽的飛行員」。

越軍米格打了就跑

米格21使用被動紅外製導的K13空空飛彈,仿自美製AIM-9B「響尾蛇」。中國在60年代根據東南沿海國土防空作戰獲得的「響尾蛇B」殘骸以及蘇聯K13實物與技術資料研製出了霹靂2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於1967年通過鑑定,屬於第一代空空飛彈。採用單元非致冷的硫化鉛探測器,工作在波長1-3微米的近紅外波段,能夠探測飛機發動機尾噴口的紅外輻射。主要用於攻擊亞音速轟炸機。霹靂2的紅外導引頭視場角4度,框架角25度,跟蹤角速度11度/秒,太陽角20度。機動性也不夠高,最大過載11g。由於上述限制,霹靂2飛彈在戰術使用上必須從目標的尾部10-15度的錐角內攻擊,對於載機的占位提出了較高要求。另外由於當年國內工業水平限制,霹靂2還長期存在紅外引信早炸的問題。雖然有上述的各種缺陷,但是相較於第一種國產空空飛彈,仿蘇制K5M雷達集束制導的霹靂1飛彈,霹靂2卻又具備發射後不管的優點,在尾追攻擊直線飛行目標的過程中還是減輕了飛行員不少負擔。因此,霹靂2後來居上,迅速取代了不甚中用的霹靂1:1974年霹靂1 飛彈停產;殲6乙戰鬥機的原型米格19ПM最早使用的空空飛彈是K5M,而到了殲6III的後期型號,其裝備的空空飛彈就已經是霹靂2了。

文物狀態的霹靂1

從殲六後期型號加裝霹靂2飛彈可以看出,60年代開始中國空軍的作戰思想已經從單純使用機炮轉向了以機炮為主,飛彈為輔;而對殲七/米格21的使用概念則已經過渡到了以飛彈為主,機炮為輔的現代格鬥空戰時代。無論當時的空空飛彈存在著多少問題,但它畢竟大大拓展了殲擊機的可攻擊範圍與攻擊距離,提高了攻擊效率。從這個意義看,殲七的裝備意味著中國空軍從思想上基本接受了空戰飛彈化的概念。

殲七I與霹靂2

殲七是一種單發戰鬥機,由於發動機質心與機身質心都在機身軸線上,轉動慣量小,角加速度大,做滾轉動作要比雙發戰鬥機更為靈活。殲七的三角翼雖然在亞音速狀態下升力係數低,但減速快,在空戰中也可以利用這一條件迫使對手沖前,占據主動。在與殲六的空戰中,雖然推重比低於殲六,在中低空的水平盤旋和加速方面居於劣勢,但殲七飛行員卻屢屢使用減速機動反客為主。特級飛行員方濱就曾回憶他駕駛殲六與殲七格鬥時,在殲六咬尾殲七之後,殲七通過進行負俯衝半滾倒轉迅速減速,由於殲七在減速後的大迎角狀態下抖振不明顯,而殲六則不然,必須減小迎角以保持可控的飛行狀態,這樣就無法減速只得沖前,於是形勢驟然逆轉

殲六

綜上,對中國空軍而言,獲得殲七後拓展了空防範圍,得以進行1.5倍音速以上至2倍音速的空中攔截;殲七與霹靂2飛彈的組合,使空軍在裝備及戰術思想上紮實地邁入了飛彈空戰時代;單發三角翼的氣動特性帶來了滾轉及減速機動優勢,豐富了空戰戰術,使中國空軍在殲六之外又多了一件亞跨音速範圍空戰的利器。但殲七的弱點也是明顯的:機頭進氣的設計使其無法容納大孔徑雷達天線,無法獲得中距空戰能力;加之在設計上為減重捨棄了航程,以及對地攻擊能力的匱乏,使得殲七長期只能扮演國土防空戰鬥機的角色。真正在這方面獲得突破只能留待後繼者了。

註: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59bae7983100e22a290e1e8b4bf36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