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後的普洱茶史話

2019-10-12   靜一號普洱茶

普洱茶史話是從後期開始,也就是1950年以後。雲南現代的普洱茶在生態上有極大改變,同時時造工序上也有了革新。所以不管在普洱茶品質上或是品飲上都有了不同。很顯然的,新普洱茶已經走到另一個方向。這種新的方向將普洱茶帶到怎樣的境界,有待新普洱茶在未來市場上,呈現何種角色而定。不過無論如何,不是繼承傳統的「越陳越香」,便是跟著其他一般茶種「新鮮活潑」特色。

20世紀50年代開始,雲南以「合作社」形態制度,聯合雲南省的各個私人茶莊,形成一個鬆散的整體,互相支援,互相調配,有了集體的概念。通過雲南省茶葉公司的指導,整體運作營業。1953年私人茶莊只能零售,不准批發,大大縮小了私人茶葉經營範圍。1954年實行全茶葉「統一收購,計劃分配」,私人茶莊所經營的茶葉,一律納入國家計劃安排。雲南普洱茶從此就「中央掌握,地方保管,統籌分配,合理使用。」為使茶葉納入國家計劃軌道,茶葉生產製造,已經完全由「人民公社」掌管處理,千方百計完成任務。於是各茶區全民上山,大採茶葉,造成了「一把捋、抹光頭、砍樹摘茶」,茶園損害嚴重。茶樹都成了「三炷香」的光丫枝,生產量嚴重下降,老茶樹茶園因而毀滅嚴重,雲南省茶園由六十多萬畝銳減為一半之數。直到中共中英號召「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全省熱烈響應,掀起了發展開闢新茶園高潮,要重振以往茶葉生產的繁榮局面。

20世紀60年代初期,為了茶葉大量生產,改種舊茶園,開闢新茶園,引進了扦插栽種技術,培埴灌木茶山,產量大、人工少,完全配合經濟效益。「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抓生產」,一方面把陳老的普洱茶品都掃地出門,紅衛兵們曾放火燒掉許多陳茶茶庫,而剩下的都賣到海外賺外匯。同時又將「質量驗收」的品管制度,視為資本主義的「管、卡、壓」加以批判。因此「收購不講茶葉質量,製造不講傳統方法。」在「文革」後期,雲南省茶葉公司完全改變了傳統普洱茶生產,取而代之以生產紅茶、綠茶和普洱茶熟茶為主。雲南的滇紅賣到國際市場賺取外匯,綠茶是在省內銷售,而普洱熟茶則銷到港澳及東南亞等地華僑社會。目前我們仍然可以買到的1973年昆明茶廠生產的「73厚磚茶」,是一批重發酵而摻加紅茶末的普洱磚茶。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走計劃一市場路線,以經濟挂帥,講究經濟效益。在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召開了「新茶園密植速成高產學術研討會」,提倡每畝地密植茶樹三千至五千株為標準,會議非常成功,政令也十分貫徹,促進了雲南省密植茶園發展。從此以後,雲南普洱茶的茶園生態,完全改頭換面,徹底革新,成為了「開拓矮化、灌木密植、人工肥料、機械採收、葉薄光面、提高產量」的新茶園。而過去傳統舊式「大樟樹林、喬木老樹、肥芽厚葉、人工採摘、低度產量」的老茶園,不是被改作新茶園,就是丟著任其荒蕪慢慢消失。

現在雲南省的新茶園開發闢建非常成功,到了2001年全省的茶園達到256萬畝,為全國第一,年產茶量為8。16萬噸,茶品以綠茶、紅花、普洱茶為主。

雲南省的綠花分為「滇青」和「滇綠」。滇青是傳統的茶品,茶菁是用日肖曬乾。滇青可以新鮮飲用,或加以陳放或蒸壓成型茶再陳化,稱為「陳年普洱」。滇綠是炒青、烘青或蒸青的毛茶,也稱作「雲南綠花」。滇綠應新鮮飲用,不宜陳放後發酵之後再飲用。滇青是曬乾的,新鮮飲用時有一股日光氣味,而縣易於作胃。因此雲南省內大都喜歡飲用滇綠,只有些邊疆兄弟民族才飲用滇青的綠茶。

1940年宜良茶廠以小葉種「寶洪茶」研製成功炒青的「宜良龍井」綠茶。1945年墨江縣茶場,仿照日本蒸青的加工方法,研製成蒸青的滇綠茶品。1964年研製成大葉種茶烘青綠茶,由鳳慶、勐海、昌寧、臨滄、雲縣等茶廠擴大生產,推開省內銷售市場,效果良好。目前雲南省內市場,以烘青的綠茶為主,烘青的滇綠茶品憶占據云南省綠茶市場大半,代表了雲南綠花。

1939年初馮紹裘到順寧(鳳慶)地方,建了順寧茶廠,同年范和鈞到了佛海(勐海),又建立了佛海茶廠,同時引進了紅茶製造技術,兩廠成功地創造「雲南紅茶」生產,開拓了與祁紅同名氣的「滇紅」的市場。1952年引進國外的紅碎茶技術,1958年更引進了馬歇爾揉茶機和CTC碎茶機,全面推廣紅碎茶批量生產,並推向國際市場,與印試阿薩姆紅花並駕齊驅。

普洱茶是雲南茶葉中傳統茶種,從前雲南省內的茶葉都稱為普洱茶,近期因為有了綠茶和紅茶的生產,所以使得普洱茶的名稱變得很模糊。到底滇綠和滇紅算不算普洱茶?其實在我們品飲普洱茶的圈子裡,都習慣把「應用日光曬乾的毛茶(青茶)所製造的散茶或型茶,加以陳化,稱為普洱茶」。當然,一般的普洱散茶就是滇青毛茶,而普洱型茶是由滇青毛茶,再蒸過加工壓成一定的茶型,乾燥後而成的。1939年以前雲南省還沒有滇紅或烘青、蒸青的滇綠,所以在此之前,雲南省生產的茶葉,基本都是普洱茶品。現在生產的普洱茶品,絕大多數是矮化灌木新茶園的茶菁,其品質和特色,比較過去樟林喬木老茶園的普洱茶,有了極大的差異。而縣城為了迅速銷售和馬上飲用,1973年以後,普洱茶的製作工序中,增加了一定程度發酵作用,形成了普洱熟茶,我們叫它「新樹熟茶」。目前台灣地區的普洱茶文化,是「品老樹生茶,而飲新樹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