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下跪上熱搜,看哭千萬網友:父母的肯定,決定孩子的一生

2020-07-21     賴菽英和趣事

原標題:楊迪下跪上熱搜,看哭千萬網友:父母的肯定,決定孩子的一生

喜劇演員楊迪又帶著家人上熱搜了!

不過,這次並非幽默,而是暖哭了千萬網友。

最近一期《青春環遊記》里,楊迪說自己完成了夢想,父母就是支持他勇敢追夢的人。

楊迪說:「你們從來沒有阻礙過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你們永遠都是鼓勵我。你們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

楊迪哽咽地說,父母鼓勵式的教育,讓他一直自信滿滿地向著夢想走去。

更難得的是,在努力的路上,他從來沒有聽到過一句否定。

說到動情處,楊迪情不自禁地跪下,感謝父母長久以來的支持。

楊迪的話讓人淚目。

其貌不揚,沒有背景和資源,楊迪很長一段時間都寂寂無名。

後來,他憑藉渾然天成的幽默感,在圈中嶄露頭角。可大多數形象,不是表情惡搞,就是奇怪的扮相。

面對異樣的眼神,夢想和現實的差距,楊迪也有過迷茫,但他咬牙堅持了下來。

支撐著楊迪往前走,給予他這份篤定的,就是父母的鼓勵。

《弗洛伊德的使命》里有一句話:

「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生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導致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

被鼓勵著長大的孩子,無疑是幸運的。

他們內心有力量,身上有光芒,這種自信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父母的鼓勵,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楊迪有一次參加小S和蔡康永的節目。

面對長相的提問,楊迪自嘲說:「有時候電視上會有人說我長得丑。」

楊媽媽的表情迅速變了,她「狠厲」地看向小S,嚇得小S連連辯解。

而對「楊迪有什麼缺點」這個問題,楊媽媽絞盡腦汁都想不出來,在她眼裡,兒子是完美的。

楊迪的幽默,很多都來自對生活的感悟,這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接納。

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孩子是透過父母來看待世界的,父母給予的回應,將成為孩子面對世界的態度。

泰國有一個視頻,曾經感動了很多人。它講述的是一對母女種豆芽的故事。

女兒看到菜場的豆芽很好賣,便向媽媽提議她們也可以種,媽媽微笑著回應:「嗯,我們試試。」

母女倆沒有任何經驗,種豆芽的過程自然也不會一帆風順。

最令我感動的是,每當豆芽生長失敗,女孩失望和沮喪時,她都會迅速將目光投向媽媽。

而媽媽永遠都是微笑著回應:「沒關係,我們可以再試試。」

四年級就輟學的媽媽,幾乎不會認字,她卻帶著女兒翻書查找種豆芽的秘訣。

最後,鮮嫩的豆芽破土而出時,女孩的心也得到了最好的滋養。

孩子的人生何嘗不是第一次,他們跌跌撞撞地往前走,每次摔倒時總會回頭看向父母的方向。

孩子最終選擇勇往直前,還是沮喪後退,就在每一次父母的回應中。

父母給予的鼓勵,就像一把激發孩子潛能的鑰匙,激勵著孩子勇敢前行。

得不到肯定,是孩子一生的傷

可惜,生活中許多父母都信奉打擊式教育。

他們吝嗇鼓勵,慣常批評,似乎話說得越嚴厲,孩子越痛苦,就越能「知恥而後勇」。

可是,否定和指責帶給孩子的從來不是激勵和動力。相反,得不到肯定的孩子,可能一生都解不開心中自卑的結。

台灣作家三毛曾說:「我一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這個「你」就是她的父親。

父親對三毛是有所期待的,起初他希望培養女兒成為藝術家。可無論是鋼琴還是繪畫,三毛都興趣缺缺。

父親是一名律師,作為高知分子,三毛學習卻很差,讀到初中便輟了學。

所以,父親一直對三毛頗為苛責,哪怕女兒後來成為作家,也從未有過讚賞之言。

許久之後,父親評論三毛的文章,寫下紙條: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

看到紙條的三毛,崩潰大哭:「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親口說出來,才抹殺了我在這個家庭永遠抹不掉的自卑與心虛。」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父母打壓式的教育會帶來哪些影響?

有一個高贊回答寫道:

「自卑卻要強,內心脆弱,自我否定,做任何事情都有無力感,半途而廢的事情數不勝數。什麼人都比我強,我永遠是最爛的那一個。」

父母的打擊和否定,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存在。這種痛苦刺入骨髓,融進血液,成為一生都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

學會鼓勵,是給孩子最高級的養育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得到別人的讚美和欣賞。」

對於依賴他人評價的孩子來說,鼓勵就更為重要。

但是,鼓勵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誇獎,正確的鼓勵有三重境界。

第一,看見孩子的閃光點。

許多人認為,只有指出孩子的缺點,孩子才能改進和完善自己。

可事實上,看見孩子的閃光,多鼓勵他的優點,才會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鍾南山院士在網上談到家庭教育時,說自己最難忘的是「媽媽的鼓勵」。

鍾南山小學時成績糟糕,還經常逃課,偶然一次考得不錯,媽媽說:「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鍾南山微笑著說:

「那時,我覺得媽媽一下子發現了我的一個亮點,我有了自尊心,覺得有人讚美我,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專屬的光芒,善於發現和肯定,就像強心劑,給予孩子源源不斷的信心,讓他們真正走向優秀。

第二,正向引導孩子的行為。

鼓勵似乎是孩子做得好時才會有的一種「獎賞」。

其實,做錯事和受挫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父母不過多指責,正向引導孩子,孩子有了較高的自尊水平,就能獲得控制自我的力量。

陶行知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

有一次,他看到一個男生想用磚頭砸另外一個同學,及時制止後,他讓男生去自己的辦公室。

陶行知回到辦公室後,並未指責男生,而是給了他四顆糖。

第一顆,獎勵他的準時;

第二顆,獎勵男生能夠及時住手;

第三顆,獎勵男生出手的初心是為了幫助同學,富有正義感;

男生哭著認錯時,陶行知給了他第四塊糖果,獎勵他的坦誠。

鼓勵雖然柔和,卻堅韌而有力量,它滴水穿石,最終帶給孩子春風化雨的影響。

最後,鼓勵的最高境界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作為父母,孩子表現得符合期待時,鼓勵或許並不難。鼓勵最難的是,接納那個並非我們預期中的孩子。

接納他不如我們所想的那樣聰明;

接納他不願走我們預設的人生道路;

接納他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的命運。

真正的鼓勵,是無條件地接納,並且由衷地愛著孩子原本的樣子。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會堅信,父母是他強大的後盾,那份愛永遠不會隨著他的變化而消失。

就像泰戈爾曾說過:「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並給你光輝的燦爛與自由。」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這份幸運,在鼓勵和被愛中長大,溫暖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3uxcXMBd4Bm1__YBTN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