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讀高中的時候, 就聽到很多說印度馬上就要崛起的聲音,據說馬上就要成為下一個中國, 十多年過去了, 這種聲音一度甚囂塵上,那我們今天就來掰扯掰扯印度的未來,它會崛起嘛?
印度憑啥能崛起呢?憑人多嗎?
要知道,印度文盲率高達40%,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叫人口紅利,巨量的文盲人口只能叫人口災難。
2020年至今,印度高等學歷人口不足1億,占總人口比例不到8%,仍然大幅低於中國的15%。(印度高等教育沒有專科和本科的學歷劃分,所謂「印度本科以上人口比例9%,高於中國的6%」,實屬誤解統計口徑的烏龍)。
當年西班牙崛起,是因為冒險遠洋發現了南美大陸;英國崛起是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來又打敗了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國,掌握了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美國崛起是因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了戰爭財,二戰以後又領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重建了世界金融規則。
再說中國的崛起, 當年為了抵抗日本侵略,我們犧牲了千萬人口,為了保衛新中國,與十六國聯軍血戰朝鮮半島,以犧牲數十萬人的代價取得勝利,這才換來了蘇聯的156個援助項目,為我國工業化打下了基礎。
六七十年代,我們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節衣縮食研發出了兩彈一星,這讓我們徹底擺脫外敵入侵之患。50年代的土地革命,這為此後的大規模基建、建工業園區、建寫字樓掃清了障礙;1952年開始的掃盲運動,讓我過文盲率從建國初期的95%下降到去年的2.76%。
1978年恢復高考至今,我國已累計2億多大學生,每年新增上千萬的大學畢業生,近百萬的研究畢業生,這為我國經濟騰飛、科技崛起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建國以後,國內的多次運動,為今天的中國崛起鋪平了道路。改革開放後,我們又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加入WTO,這才走上了復興之路。
總之,中國是在對外付出無數犧牲,對內刮骨療毒的過程中崛起的。
世界上哪個崛起的國家,不是經歷了內外陣痛,在各種機緣巧合下才崛起的。
那麼,請問印度憑什麼崛起呢?
看到印度GDP增速達到7%,有些人就製造焦慮說印度要崛起了。
其實,這是杞人憂天,要知道,在1978年以前,中國GDP年均增長率7%以上,改革開放後,絕大多數年份都在10%以上,我們從2016年才開始降到7%以下。
印度現在的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1/6,按7% 的增速距離崛起還早呢。
而且,近幾年來常被誇的印度製造,也是被高估了。
早在2010年,印度政府就正式提出過「印度製造」。但是真正啟動,是在2014年莫迪政府執政後。
雖然,莫迪高調標榜「民族主義」、時不時秀一把「對華強硬」,卻對中國的發展經驗極為推崇。他希望「印度製造」能夠像「中國製造」一樣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所以,他執政提出的很多政策方陣都是在模仿我們國家。
不過,因為各方面的原因,直至今日,印度本土製造業就是一套極端低配的工業體系,什麼都能造,但是都只能將就用。
本土製造業基礎羸弱,「印度製造」的起飛就得靠「外來的和尚好念經」。2014年,莫迪上台後大力吸引外資,意圖和日本製造、中國製造一樣,以開放促改革,從代工開始起步。但是,改革不徹底,開放也艱難。糟糕的營商環境留不住「外來的和尚」。
並且,印度社會對外企有豐富的「養羊殺羊」經驗。錯綜複雜的監管體系、「任性」的立法、隨意發揮的稅務機構,都是外企殺手,導致印度此前幾次開放嘗試都以失敗告終。莫迪政府雖然是印度歷史上少數的強勢政府,但是依然無法改變糟糕的營商環境。辛苦引進的外企待不了幾年就紛紛撤退。
印度政府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七八年,超過2000家跨國公司暫停其在印度的業務。各種花式擠兌,讓人目不暇接。Vivo、小米等中國企業被查稅,是印度擠兌外企的基本操作,可口可樂、福特、沃達豐、三星都踩過這些坑。
因此,莫迪搗鼓製造業近十年,依然沒有「印度製造」的曙光。印度製造業占GDP的比重非但沒上去,反而一路下滑,從2015年的15%滑落到2022年的13%。「印度製造」永遠有故事,但也只有故事而已。
再說崛起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作保障,需要徹底革命把多內障礙掃清,需要有戰略眼光的政府做長遠規劃,並且能夠得到強力執行。
這些印度有嗎?
在軍力方面,印度連巴基斯坦都打不贏,更別提免敵入侵了。
印巴戰爭時,印度陸軍呼叫空軍支援,結果等了半個月才來,直到今天,印軍似乎都沒有三軍聯合參謀部,這說明印度內部派系眾多,這樣內耗的體系有戰鬥力才怪。
印度的軍事自古就是戰五渣級別的,根本沒有戰鬥力。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印度本身的軍事工業基本上為零,所以軍隊是萬國牌,軍事戰鬥力很低,沒有打敗過世界大國的紀錄。即使崛起了,軍隊也不會強大起來,而且非常脆弱,隨便一個大國,都可以輕易的打敗印度。
可以說,世界上排上號的帝國都征服過印度,比如希臘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英國人,他們到印度後,發現這幫原著民太好統治了,一掏槍就投降,根本下不了手,於是印度文明在30多次外地入侵中得以保存。
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人普遍很懶惰。
相比我們中國人,印度人的勞動生產率要低得多,尤其體現在那些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簡單工作中。比如在收銀台上,印度經常會有兩個人一起工作(一個掃碼,一個計算),因為一個人會「忙不過來」。
瓦拉納西,印度的一座中等城市,在這裡曾經有一戶人家想蓋個新房子,兩層樓,每層總面積大概是220平方米。招了一支20個人的建築隊,生生乾了五個月才把毛坯房蓋出來,加上後續裝修,足足花了大半年才算住進去。
還有之前,咱們國家的一些印度的援建項目,出於建設成本考慮,不可避免請了一些當地建築工人,而這個經歷堪稱噩夢。印度建築工人天氣熱了要休息,天氣冷了要休息,下雨要休息,遇到特殊的各種節日要休息,就連在正常施工的過程中,一些不能間斷的工作(比如混凝土澆築到一半)他們也是說停下就停下,對此中方管理人員毫無辦法。畢竟是在別人的國家,即使報警處理,也會鬧出很多糾紛。後來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對於當地工人是能不用儘量不用,否則真的得不償失,不僅影響工程進度、質量,還時常發生經濟糾紛。
就這樣的工作效率,它憑啥崛起,印度的GDP數據大家也別太當回事,牛糞和棚戶區的鐵皮塑料布都能進GDP里,這不是在開玩笑麼 ,GDP增長宣傳的再高,到頭來也只是虛無縹緲的空頭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