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考古的一次次挖掘,我國歷史中一批又一批的精美文物被發掘,他們在出土的瞬間就在向世人展示中國歷史的文化發展,以豐厚的歷史底蘊為世人揭開歷史中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
1978年,因為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庫水位下降,考古專家因為從丹江水庫浮現出的大批青銅器等文物而趕到了這裡,並在在河南淅川縣下寺發現了春秋楚墓墓葬群,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此次考古挖掘一共出土了大大小小24座春秋楚墓,大量的精美文物也隨著墓葬的出土重現。這些文物讓專家對研究春秋時期的工藝有了更直接的研究資料,同時也讓專家驚訝,原來中國使用的失蠟法工藝並不是由印度引進,而是公元前552年就有了失蠟法工藝。
這件讓專家驚訝的文物為雲紋銅禁,主要用於酒器的器座。之所以為銅禁之稱,也是因為周朝吸取了商朝滅亡的經驗,不想國家毀於酒池肉林中,銅禁是對周朝人的警惕,也是一種鞭策。自此專家將其出土後,雲紋銅禁就成了專家主要研究的對象之一。
據稱,雲紋銅禁呈長方形,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重達90多公斤,整個器身上下部分各攀附有12條龍形異獸和虎形怪獸。整個器身還有縱橫交錯的銅梗用作支撐,還有多層雕刻的雲紋做裝飾。整個器身設計構思雖然非常奇特,但工藝十分精湛。而銅禁整體則採用的是失蠟法鑄就,這一工藝令考古專家嘆為觀止。
在發現雲紋銅禁之前,我國一直認為失蠟法工藝是從印度引進,但云紋銅禁的出現打破了專家對我國最早使用失蠟法工藝的認知。在專家的研究下,最終確定我國使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要向歷史推進1100年。也就是說,失蠟法工藝並不是我國對外已經的一種這一確定顛覆了我國失蠟法工藝的歷史,不失為我國考古界的一個重要發現。
與此同時,雲紋銅禁成了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如今被放在河南博物院,成為鎮鎮院之寶。
一直以來,雲紋銅禁都在向世人展示著中國歷史中的偉大鑄就技術,讓後世知道中國古代在持續不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