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我挺安靜的,沒能去武漢一線支援。人貴有自知之明,離開了臨床半年,剛剛回來還像個小學生一樣在聽帶教/導師言傳身教中。這要是去支援就好像沒有槍、沒有戰略戰術的新兵蛋子,活脫脫的被病毒揍一頓的活靶子,沒能拯救別人,還得拖累戰友。
我所在的科室接診了深圳最早發現的新冠患者中的一家三口。那天我夜班,早上抽血還看到負壓隔離病房的患者在辦公,可謂敬業。
後來陸陸續續收治了很多疑似病人,我也時常被安排管理新冠疑似患者,倒是沒什麼擔心和畏懼,只是穿穿脫脫防護服很是繁瑣,也常被護目鏡和N95口罩壓制的喘不過氣來,那是不爽的感覺。每次穿的像個太空人,可在防護服裡邊的感受絕對沒有外表看著那麼瀟洒和帥氣。
陰性的該出院的出院,陽性的立馬轉診至深圳三院,每天就那麼忙忙碌碌的上著班。
飯點吃飯聊天的場景越來越少了,配餐間的桌子擺設位置也都靠牆靠邊站了,大家都安安靜靜的吃著自己的工作餐。
病區內除了吃飯之外,剩下的任何情況都不允許摘掉口罩,還有之前男士短髮是不用戴帽子的,都必須戴的嚴嚴實實的,就連休息室睡覺的時候也得戴著口罩睡覺。有時候特別悶,睡醒來有點蒙圈:我是誰?我在哪?我怎麼了?
我們每天上班用的口罩、手套因為都是社會各界捐贈的,型號、顏色、款式、質量不一,感覺就是一天一個樣。
我向來覺得怕啥來啥,所以經常告誡自己沒啥大不了的,再難上的班也總有下班的時候,再複雜的操作也總有練會的時候,再難對付的病人也總有他的弱點和解決辦法。
一直覺得新冠肺炎和我沒有關係,可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我多多少少還是被疫情給影響了。
3月3日,預約好去羅湖某處辦事,懷著一顆不安分的心又去「老街」溜達了一圈,往返於寶安區與羅湖區之間。
3月4日,凌晨04:30被自己火燒火燎的熱醒了,警惕性的測量了體溫37.8℃,還戲劇性的來了一次「腹瀉」。這一唱一和的把症狀整得完美無瑕,不自覺的就想往「新冠肺炎大神」這邊靠攏。本著最愛喝熱水的習慣我也熱乎乎的來了一杯,尋思排尿散散熱。
09:30,懷著一顆忐忑的心,又拿起體溫計,我滴天37.5℃,還有點頭痛and乏力。我下意識的想了想問題的嚴重性,一會兒要上P班(12:00接班),我這個情況很微妙,抓緊和領導彙報了情況。護士長指示找人幫我頂班,在家密切自我觀察,囑咐道可能就是普通感冒,不用太過緊張。
由衷的感謝組織給予的信任和支持,對於一個曾經輕傷不下火線的男護士,我此時此刻深表慚愧。可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又不得不讓我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假如我是個「炸彈」,一出門來來往往的都是導火索,後果不堪設想。
14:00,對,就是這個時間,在ICU是常規要測體溫and測血糖的,我也不能過了點,給自己美美的測量了一個5min的腋溫——38.0℃。一點都不爭氣,這體溫又上升了些許,現實情況及時和領導彙報,並進行下一步安排。
20:30,體溫38.3℃,這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刻,體溫再上新高,還巧不巧的窗外下著小雨,去醫院有點不太現實。
23:00,往常夜班這個點我們在給病人翻身,整理床單位,我GCS:456,不需要怎麼整,就測個體溫就行,回落的還算讓人滿意——37.8℃。
深夜報告了情況,得知繼續休息一天觀察情況。沒有什麼竊喜,和上午的感覺一樣,隊友在戰鬥,我在家有點不給力,而且這一周里兩天班都撤了,回頭補工時也頭大。
3月5日,09:00,體溫跳崖式的跌落至36.1℃,這一整天平平安安的度過了,沒有再掀起波瀾。
簡單的分析,應該是是沒啥問題,明天抓緊「復工」。
3月6日,白班及早趕到,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隔離間一例疑似新冠患者等待著我,穿著防護服在隔離間走了一段「太空步」。這一通操作下來,胸悶、咽癢、體溫跑到37℃溜達。我趕忙簡單和組長彙報了情況,聯繫了CT室,只有問題明確了,才能安心上班,才不會覺得有心理負擔。
急診挂號的時候,急診的同事本著負責的態度詢問了基本情況,基於發熱、胸悶、接觸過新冠肺炎患者把我發配到了「發熱門診」——疫情期間大眾望而生畏的地方。
整了個一條龍服務:鼻咽拭子、呼吸道病毒七項、肺炎檢測、血常規、胸部CT平掃、二便,最重要的還送我一個「隔離間」,坐等初篩結果。
有個詞叫「無事生非」,閒下來就容易亂想,這要是真廢了需不需要立個遺囑呢?父母還沒來得及孝敬,房貸可咋整,誰去還呢?我的公眾號誰去繼承呢?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想著想著手機響了,科室的同事想著發熱門診有點「危險」,又送來了防護用品和吃的東西,突然間想遺囑時冰冷的畫面沒了,被暖了一波,作為一個新入職的新人受寵若驚。
經過的漫長的等待,CT無恙、鼻咽拭子檢測及其他檢測均無大礙,一場來自個人的抗擊新冠肺炎經歷結束了。
疫情的突然來襲是對全國護理同仁的一次大練兵,或者說是一次大考。在這一次考核的過程中,可能有人會掉隊,可能會有人升華,可能有人想離開護理崗位,但是此間你溫暖過別人或者被別人溫暖的瞬間一定會銘記於心底。
願山河未央,錦繡依舊,願一線護理同仁平安健康!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